德军距敦刻尔克16公里停止不前,其目的是什么?

1940年5月14日,马斯河防线的失守,让英、法联军感到形势十分严峻,英国迅速增派了10个战斗机中队,试图阻止德军前进的脚步,但被德军高炮部队击落了几百架后,再也不敢白天行动了,战区的制空权牢牢地掌握在德军手里。

而法国陆军更是惊慌失措,没有还手之力。古德里安认为,应该趁对手慌乱之际,不能有丝毫犹豫,更不能停止前进;否则,前期取得的优势将荡然无存。他命令部队按照“镰割计划”,即刻向英吉利海峡推进,尽快完成对联军主力的包围。

德军第19装甲军的推进速度之快,不但让联军瞠目结舌、措手不及,更超乎了德军统帅部的预期,对深入法国腹地的部队开始担心起来。于是,命令古德里安停止前进,等等后面的摩托化师,他当即表示反对,理由就一个,不能错失良机。

装甲兵团司令无奈同意“准许再继续进攻24小时”,并嘱咐不要冲得太猛。古德里安根本不吃这一套,他要求部队不得分散,只得集中,发挥优势火力;同时,加速前进,直到用完最后一滴油。这一天,德军第19装甲军推进了80多公里。

古德里安的桀骜不驯,彻底激怒了装甲兵团司令,他亲自赶到第19装甲军军部,当面斥责其不服从命令,并再次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愤怒的古德里安提出辞职以示抗议,他当即表示同意,但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特,不同意古德里安的辞呈。

同样推崇“曼施坦因计划”的伦德施泰特,自然明白古德里安的想法,但命令也要执行。他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即部队以“战术侦察”的形式继续前进,但军部必须原地不动,并保持与上级的联系。这个方案让古德里安,顿时眼前一亮。

他留下一个师“装模作样”,另两个师全力向英吉利海峡“侦察”前进。为了尽快赶到,他们不接收沿途的俘虏,只要求其放下武器,离开公路,不要挡道。开战第10天,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冲到了海边,关闭了英、法联军陆地上的退路。

但德国元首的瞎指挥,没能全歼英、法联军主力。

1940年5月20日,古德里安的部队冲到英吉利海峡,完成了“镰割计划”。德军进展迅速,让德国元首欣喜若狂,一时不知该如何部署下一步行动。直到第二天,才向坦克部队下达了向北推进,占领海峡诸港口的命令,以此封堵盟军的海上退路。

换句话说,在德军A、B集团军群的打压下,70多万人的盟军主力已深陷包围之中,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包括敦刻尔克在内的几个海港。德军开始收紧包围圈,就在古德里安的部队距敦刻尔克16公里处时,被紧急叫停。德国元首犹豫了。

首先,德军一记漂亮的“左勾拳”,确是收到了完美的效果,但几百公里的包围圈,还是让德军围歼力量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随着收紧包围圈,对方的抵抗更强烈,已经在防线上出现了局部危机。这样下去,不要说围歼了,很有可能让对方突破。

其次,在德军完全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包围中的盟军是谈判的最好筹码。他希望借机逼迫法国投降,归还德国失去的领土和财产,并制定严厉条款报复法国;同时,与英国进行和谈,既可以尽快结束战争对付苏联,又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更重要的一点,在陆军将领们的一片质疑中,他实施的所有计划都出人意料的顺利,这让他有了“战略家”的眼光,以及“战术家”的自信。在战场上,越过陆军将领们,说进攻就进攻,说停止就停止,更能体现其超群的智慧和无上的权威。

再加上,好大喜功的戈林,也希望在这场战役中捞取一些战绩,“如果能用空军更为廉价地结束战争,那么就连一辆坦克也用不着损失了”。尽管陆军司令部对德国元首干涉军事,并瞎指挥的做法十分愤慨,但也只好下令各部停止前进。

然而,戈林的空军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盟军依然在源源不断地进行撤离,眼看着和谈不成,包围圈中盟军“逃之夭夭”,德国元首这才确信英国并没有和谈的打算,命令部队继续进攻。在这难得的一周时间里,盟军撤离了33.5万人。

总而言之,由于德国元首的瞎指挥,从战术角度看,让德军的进攻未能完美“收关”,留下了很大“遗憾”;从战略角度说,撤回的有生力量坚定了英国抗战到底的决心,拖延了德国入侵苏联的时间。“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就在于此。

如果英国没有这33.5万人,会选择和谈吗?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