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作者 / 汁儿、Cyte
策划 / Ivan
漫画 / Always
编辑 / KY主创们
最新一期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又让我找回了起初追“浪姐”的热情,节目终于回归了起初的口号“三十而骊”——在复活赛的舞台上,展现了姐姐们自己的力量,不再像之前几期那样,过于关注“扯头花”的热闹和台下姐姐们的私生活,而忽略了《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本质——
姐姐们打破年龄的藩篱和事业的瓶颈,将过去与当下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点,站在观众的注视中,重新追逐事业的发展,并努力呈现一个完整的、全新的自我。
在新的一期当中,似乎这种“勇气”与“力量”回归了。姐姐们穿过各自不同的人生起点,再次站在了一起,用精彩却充满差异性的表现,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重新“追逐事业”的多样性。
如果将“浪姐”看作一个职场的微缩景观,姐姐们在台前幕后各自奋战,追求发展,那么同在职场中的职人们能够从姐姐们身上学到什么?我们是否能够获得某种启发?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和学习,我们特意在KY粉丝群中招募了20个被访,组成了一个“职场问题”焦点访谈小组。被访的年龄分布在22-38岁之间;Ta们的工作年限最短的是1年,最长的已超过15年,多数集中在2-6年之间。
我们发现,处在职业发展初期阶段的被访面临较多的适应问题,而对于职场经验相对丰富的被访,ta们更多担心的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总结出了四个“焦点”问题:
任务来了不敢争取,也害怕承担责任。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将近三分之二的被访都有这样的困惑。当任务来临,ta们的想法颇为矛盾,一方面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如果主动争取一下,应该会有不错的发展;但另一方面,ta们却退缩了,不敢争取,也害怕承担,不少粉丝表示,“如果表现不好,场面会很可怕”。
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加重了ta们的压力,在缺乏鼓励的氛围中,比起“争取”和“承担”,按部就班地工作成为了大多数人更为安全的选择。
2.害怕竞争会破坏同事之间的关系。
工作当中难免会面对竞争,但为了避免和同事之间的冲突,有不少人会为了维护关系而放弃竞争。尤其是女性,害怕赢了竞争,输了朋友。
然而,放弃正当竞争的机会,不仅是在放弃成长的可能性,同样也未必能够获得友情,如果同事想要参与竞争的话,你们反而会因为彼此想法不一致而心生罅隙。
3.缺乏鼓励式氛围,不敢挑战自我。
“我曾经跟leader提出自己想要尝试更多的内容,他一开始说好,也交给了我一些任务,但后来演变成了我自己吭哧吭哧做,他们好像忘了这回事,也没给我任何鼓励,等我自己付出很多经历做完这个项目,就告诉我一句话‘不能用’。其实我该知道的,同事们的工作能力都挺强的,但做得好没被表扬过,一点不好就会被使劲挑刺批评,我死心了,在这儿挑战自我有什么用?”
——24岁,女,产品,上海
大部分的被访表示,ta们更习惯做自己擅长和熟悉的事。面对不熟悉的挑战,ta们害怕出错、被笑话,为此感到恐惧和焦虑,而不敢冒险。
在缺乏鼓励的职场氛围中,我们做对了可能得不到支持,做错了却会招致批评。这种尝试改变的成本和风险,阻碍了人们挑战自我。
4.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诉求。
在职场中,不少人怕得罪人、被别人评价,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常常“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尤其面对上级,更不敢说出自己的合理诉求,加薪晋升等问题都闭口不谈。
弗吉尼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James R.Detert教授采访了200名来自各个公司、不同职位的员工,发现人们之所以在职场上不敢说话,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我保全(self-preservation)。
对员工来说,直言不讳带给个人的风险非常直接、明确,ta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上级会对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到反感,还会假想如果自己公开提出诉求,会让上级感到尴尬和没面子。
“工作三年了,感觉自己越来越不快乐,同事本来就少,还招不到人,我一直超负荷运转,又不知道怎么跟上级说,怕说了之后她会觉得我能力不足,嫌我事多。要不是现在工作难找,我可能就撑不住了。”
——28岁,男,市场,广州
接下来,我们将试图结合《乘风破浪的姐姐》,讲一讲这些职场问题该如何应对,是否有一条道路是我们能够选择的?
从不敢为自己争取,到敢于展示自我,需要的可能是自我确认。
在最新一期当中,吴昕迎来了自己的复活赛。虽然在之前,她已经有了不同的表现,不再只等待分配任务,而是“重新找到了自信”。
但这次回来,她显然更为主动,直言自己从“艾瑞巴蒂”组学到了不少经验,如果不表达,“没有人知道你在想什么”。这样做不仅为她自己争取到了希望表演的部分,同样也帮助了队友。 在Karyn Hall(2014)看来,自我确认(self validation)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自主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力量,而吴昕能够转变,或许正在于她敢于直面自己的脆弱和不足,将这些部分整合后,不再退缩,而是自主创造力量。
2.从害怕竞争破坏“关系”,到承担起个人责任。
在要单独表演《无价之姐》、为团队加分的时候,张雨绮组中,第一个举手的是蓝盈莹,队友们也纷纷表示支持,“她很适合这个”。
如果不是张雨绮主动询问,张含韵不会表示自己“想要尝试”。或许是不敢争取,也或许是因为其他人都更支持蓝盈莹,而蓝盈莹是自己的队友,张含韵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害怕自己的尝试会破坏队内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或者同事,比如张雨绮,不然你将得不到发展的可能性。
而这正揭示了问题的关键,面对竞争,我们需要摆正心态,明确自己的需求,尊重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想要展示自己,提升个人能力,就要承担起改变自己的责任。
3.主动冒险,让你勇于挑战自我。
从唱《粉红色的回忆》的时候“顺拐”,到在复活赛的舞台上,尽管表现仍有进步空间,但已经能够完成一个人的舞台表演,张雨绮进步了不少。
这与她主动冒险尝试高难度的歌舞,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能力有关。在社会学教授Lupton和Tulloch(2002)看来,主动冒险(voluntary risk-taking)能够将人的潜能扩展到不熟悉的领域,增进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而张雨绮作为队长,同样将这种力量传递给了队员,为她们创造出了鼓励式氛围,帮助她们主动冒险、突破自我。
事实上,鼓励是一种正强化,可以增强人们的动机和自信。在鼓励式的氛围中,我们会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被包容和被支持的,更愿意积极去尝试不一样的事情。
4.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你的真诚,还能为自己争得发展机会。
在前两期的节目中,丁当担任队长。业务能力强的她应当具有发言权,可当她面对组员们的意见,却怕得罪其他姐姐而选择了沉默。在成绩公布之后,丁当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大家普遍认为,职场生存更强调保护自己。可当人们开始防御,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职场氛围反而会变得封闭、紧张。
事实上,只有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想法,做真实的自己,才能够在职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上级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比如在新一期节目中,队长宁静强调了自己一直以来所坚持的部分——做真实的自己。她不但鼓励舞蹈能力强的队员王霏霏及时指出大家的问题,也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话直说。 最后,我们来总结下,乘风破浪的姐姐带给职人的几点启示:
职场中难免存在竞争,承担起个人责任,才能够帮助我们得到职场发展。
在职场上,我们时常感觉自己无能为力,比如觉得工作结果全权由上级评价、项目流程被客户牵着走等等。其实,这种对自己的处境缺乏掌控感的根本原因,在于拒绝承担个人责任。
事实上,当我们开始承担责任,我们的工作角色才会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而实现心理赋权(empowerment),产生积极的业务成效(Kim & Lee, 2016)。 2.人可以容许自己失败,展露脆弱,才能够有效改善当下的状况。
很多人在职场中认为,表露脆弱会显得自己“没有能力”,出现问题也不敢向上级或同事求助。但在休斯顿大学社会工作学者Brown Brene看来,只有接纳了自己的脆弱和不足,给自己失败的机会,才能够获得发展的机会。
这意味着我们要去掉防御和压力。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包容自己的焦虑,比如在自己一个人无能为力的时候,主动向上级或同事寻求支持,不仅会让上级和同事认为你更加真诚,也会帮助你获得缺乏的资源,走出当下的困境。
3.如果在当下的发展中遇到瓶颈,换个环境可能会迎来转机。
当我们在职场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自己深陷其中,看不到转机,不敢辞职,继续工作似乎又不甘心。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一条时间线,当你将自己的职业困扰放在生命长河中进行描述和分析,你会发现它们渺小、细微。而我们拥有改变的能力。
4.困境有时也会变成舒适圈,敢于冒险,才有可能把握新的可能性、激发潜能。
有的职场人士会抱怨自己身处困境,看不到出路。实际上,困境有时也是ta们安稳的舒适圈,不用走出困境就意味着不必面对改变的风险,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自己画地为牢。
然而只有走出舒适圈,由自己掌握改变的机会,我们才可能收获更多的可能性,真正减少焦虑(Lupton, 2002)。
可以说,虽然职场环境很难由一己之力改变,但我们能够自主确认自己的价值和需求。当我们赋予了自身力量,敢于同上级和同事表达自己的想法、争取合理的权益,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发挥主动性,最大的机遇才会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
References:
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
Detert, J., & Edmondson, A. (2007). Why Employees Are Afraid to Speak.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all, K. (2014). Self-Validation. Psychology Today.
Kim, K., & Lee, S. (2016).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Oxford Bibliographies Online Datasets.
Lupton, D., & Tulloch, J. (2002). Life would be pretty dull without risk: Voluntary risk-taking and its pleasures. Health, Risk & Society, 4(2), 113-124.
McAdams, D.P. & McLean, K.C.(2013). Narrative Identit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3), 23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