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具体都是什么学说呢?就是道教吗?

在中国,地位与儒家相当的学派,要算产生于春秋后期的道家学派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主要代表还有庄子,因此道家学派又称“老庄之学”。《老子》又称《道德经》,是用优美的韵文写成的一部玄言诗,包含了十分深刻的哲学思想。如果要问哪个学派囊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精华,我想道家学派是排行第一的。

对老子的生平和事迹的史料,现存不多。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掌管藏书的史官,相当于现代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晚年“莫知其所终”,骑着青牛,悠然出关。至于为何称他为老子,有人认为是他年龄大;有人认为他生下来就满头白发。据近人高亨考证,古代只有“老”姓而没有“李”姓,也就是说李姓是之后才出现的。在古代音韵系统里,“老”为“幽”部,“李”为“之”部。“之”和“幽”音较近,因此“老”容易变成“李”。老子一生仅留下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史记》云:“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篇”,下篇为“德篇”,因此又称《道德经》。该书博大精深,虽五千言却字字珠玑。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老子》一书,一个字就涵盖一个观念,一句话就涵盖三玄三要的妙义。

对于庄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也载其为蒙地人,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他善于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奇异的情节对现实生活进行肆意发挥。《庄子》一书分内篇七(一般认为是庄子所作)、外篇十五和杂篇十一(一般认为是庄子门人以及再传弟子所作)。闻一多称庄子哲学:“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是一首绝妙的诗”。

至于老庄学说的核心,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同宗于“道”。其实,老庄均称“道”是最先、最高的存在,“道”衍生出天地万物。尽管它是虚无的,我们无法通过感官来感知它,但是它又是真实的存在。

可是,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道”在内涵上还是有差异的。总而言之,老子之“道”,较侧重于本体论和宇宙论。在《老子》里,一共提及七十多次“道”,可见,老子认为“道”是哲学的最高范畴,涵盖了宇宙、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在殷周时期的天地创世说里,将“天”奉为最高的、具有人格的神,可以安排人世间的一切。但是,在老子这里,在“天”、“帝”之上还有一个“道”,即天地万物的始祖。

只是老子用一种十分模糊的概念来描述“道”,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实际上,这正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用情景性、模糊性来阐述事物及其本质,而非逻辑性。因此,在老子的“道”里,“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在他眼中,“道”涵盖了“有”和“无”,。

相对于庄子之“道”,则较侧重于人生境界。在庄子眼中,“道”无所不在,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

《庄子》一书,想象非常奇特瑰丽,文字肆意汪洋,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寓言,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庄子在抨击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对人的质朴天性的“戕害”,提倡人们返璞归真;反对人被物质奴役,认为人对自然,只能因任,不能随意造作,主张“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因此他在对人的贫富寿夭等方面,持豁达态度,幻想一种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

实际上,对于以道德教化为主旨的儒家与以法律为治国根本的法家,道家是持反对意见的。《老子》中“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庄子》将孔子作为假想论敌,认为仁义皆骄姆枝指,士以身殉名,圣人以身殉天下,都是伤害自己的天然本性。道家也反对苛捐杂税。老子曾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庄子认为法家所谓法治,只不过为窃国大盗巩固政权,大盗不仅窃国,并连其圣知之法一齐窃去。因此,就不难理解老庄学说遭到儒家猛烈批评了。如荀子批评老子“有见于屈,无见于伸”,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并批评了道家清心寡欲,不知进取的消极处世思想。

总的来讲,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是研究与理解万事万物的基础,并借以研究自然、社会、家庭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这种清静无为与回归自然的思想,道家认为是人本思想,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因为在他们眼中,人是有心智的,而动物仅有欲望,因此人务必注重内心修行,不能和动物一样只靠欲望,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通过悟道来审视社会以及世界,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换句话说,道家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主张“无为”却追求“真理”,“回归自然”却非“逃避社会”,于是“主张出世”,却是教人们学会出世才明白入世,学会入世才能明白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