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全球首例通过基因测序确认的二次感染案例。
这名 33 岁的香港男子于今年 3 月 26 日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并出现咳嗽、发烧和头疼等症状,3 月 29 日症状消退。4 月 14 日,两次时隔 24 小时核酸检测阴性后,康复出院。然而 8 月 15 日,他途经西班牙和英国回到香港时,入境核酸检测呈阳性。
此次感染后,该男子体温及其它指标均正常,胸透也无任何异常,并且住院期间的核酸检测发现其体内的病毒载量不断下降。
香港大学病毒学教授金冬雁告诉 DeepTech,该病例有 2 个重要特征。
其一是两次感染为不同毒株。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对其病毒样本测序发现,两次感染样本中的病毒基因组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多达 24 处,分布在病毒刺突蛋白、核蛋白,以及非结构蛋白和辅助蛋白上。进一步研究显示,该男子第一次感染的毒株是今年 3-4 月在美国或英国收集到的病毒株的“近亲”,而第二次感染的毒株则与今年 7-8 月在瑞士和英国收集到的病毒株更接近。
其二是二次感染后症状很轻,几乎是无症状,这说明首次感染后还是产生了免疫力。
全球新冠确诊患者已近 2400 万,那么二次感染病例是个案,还是有一定比例的群体?新冠病毒感染为何一次感染没有产生足够的免疫细胞记忆?这个发现对于疫苗接种有什么影响?是否意味着需要二次接种?
图 | 香港国际机场入境处。(来源:美联社)
首次确认二次感染
这一发现并不出乎意料,特别是考虑到全球 2000 多万感染者的背景。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这例二次感染并不等于“复阳”,因为这名患者的两次感染是独立的,并非首次感染的再次复发。
之前中国内地曾多次发现 “复阳” 病例。这些病例虽然达到出院标准了,但出院后又出现核酸检测阳性。
5 月 7 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王贵强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复阳的病例整体发生情况在中国初步的数据是 5%~15%。
不过,当时的推测并非是二次感染,而是病毒未真正清除。王贵强说,复阳的患者可能用 “再检出” 更合适,也就是说这种患者没有真正的病毒消失,上呼吸道咽拭子、鼻咽拭子查不到,但是下呼吸道在肺里还有病毒。还有一种情况是检测的敏感性还不足够强,比如低病毒水平、低病毒载量的时候,上呼吸道标本就可能查不到。
王贵强还表示存在第三种可能,即个别患者由于免疫功能比较低下,所以导致持续阳性或者复阳,持续阳性的病例也有一部分,尽管不是很多,但对持续阳性也要高度关注。
此次香港大学证实有康复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属全球首例。
不过,香港这名男子第二次感染没有任何症状,这表明即使首次感染未能阻止再感染,但他的免疫系统仍使病毒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研究人员对香港这名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发现,这名患者在第一次感染后的第 10 天并没有发现针对新冠病毒的 IgG 抗体。而在第二次感染后第 5 天检测到了针对新冠病毒的 IgG 抗体。
这一结果正印证了免疫反应的过程,因为产生具有针对性的 IgG 抗体需要更长的时间。
金冬雁说,香港病例中,第二次感染主要在鼻子部位,病毒载量也较高,但是其下呼吸道以及肺部却没有感染,这说明其粘膜免疫不够,但体内还是产生了免疫力。
图 | 香港的医务人员。(来源:美联社)
更像感冒病毒了
据《科学》杂志报道,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杜启泓认为,该病例证明,至少有一些患者对新冠病毒没有终生免疫力。这项研究计划在《临床感染疾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发表,作者在论文中表示,该发现意味着群体免疫不会得到针对新冠病毒的完全保护,并且疫苗可能无法提供终身保护。
不过《科学》杂志援引哥伦比亚大学的病毒学家安吉拉 · 拉斯穆森 (Angela Rasmussen) 看法称,现在得出这些结论还为时过早。她表示不同意杜启泓关于该发现对疫苗和群体免疫影响的看法,因为该案例可能是个例。
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则认为,二次感染在感染性疾病中并非罕见。他对 DeepTech 表示,免疫力是可以完全阻止再次感染的,但上呼吸道是人体暴露在外的部分,免疫细胞无法在那里长期作用,所以表层的上皮细胞再次被感染是自然过程,特别是中和抗体滴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就给病毒有机可乘。然而,病毒感染会诱导免疫细胞很快再次活化,所以病毒不会扩散到肺部,从而引起严重的症状。
俄勒冈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免疫学家马克 · 斯里夫卡 (Mark Slifka) 也认为,他从论文中得出的结论与作者所写的相反,即使该男子两次感染了不同病毒植株,但显然他得到了免疫保护, “这是个好消息。”
世界卫生组织 (WHO) COVID-19 技术负责人玛丽亚 · 范克尔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 表示,她仍在研究香港的二次感染病例,并表示这起病例应放在全球 2400 万病例的背景中看待,没必要恐慌,“如果人们被感染,即使只有轻微的症状,也会产生免疫反应。”
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现,会对疫苗的研究有所启示。金冬雁认为,最好的疫苗是自然感染。他说,我们或许应该降低对疫苗的期许,因为我们距离理想的人工疫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指出,美国已经降低了新冠疫苗的研发标准,比如不再要求完全防止症状发生,而是要求避免感染后产生重症。还有就是疫苗能对 50% 的人群产生保护即可。
此次二次感染案例的一个启示是,新冠病毒或许会像感冒病毒一样,长期在人群中存在。
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能感染人群并致病的冠状病毒有 7 种。除了 SARS 病毒、MERS 病毒和新冠病毒,还有 4 种常见的冠状病毒,后者会引起普通感冒。
对此金冬雁也表示,的确,新冠病毒越来越像社区获得性的人类冠状病毒了,也就是随着人群普遍免疫力提升,其感染症状减轻了,等于有了一个免疫屏障,就像普通感冒一样。
金冬雁提醒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对新冠病毒掉以轻心。因为即使普通感冒,对于高危人群也是危险的,所以在防疫策略里仍然要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即高龄、有基础病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