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童感到晦涩的鲁迅,却征服了一批成年人?

文|颜小二述哲文

鲁迅在国内获得高评价,并不算是什么太让人惊讶的事情,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呐喊者。他的呐喊不是愤怒的发泄,反而带着那么一两丝真诚。

初读鲁迅,可能觉得他在写故事,再读鲁迅,可能觉得他在批评什么,三读鲁迅,大抵便能看出,他在拯救什么。而在颜小二心里,正是因为这种拯救,鲁迅得以在国内获得这样高的评价。

1、年少不懂鲁迅文,读懂已成书中人

我们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鲁迅,应该是在语文课本上,颜小二第一次与鲁迅先生“见面”,便是在语文课本上。那个时候阅历尚浅,再加上不同时代背景下语言表达习惯不同,颜小二并不太懂鲁迅先生写了什么,当时甚至觉着文章里面的情节读来都有些“无味”。

儿时的印象里,鲁迅先生给颜小二的感觉更多是“晦涩”。

时光荏苒,脱了孩子的脾性,多多少少也有了点生活经历,颜小二再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才发觉文章哪里是晦涩,有些人性的背阴面,若是没有见过,便难以理解。

这种感觉就好像,旁观时不咸不淡,只是看稀奇,当自己成为戏中人时,才知这“悲情戏”背后是有多苦涩。

鲁迅笔下的人物与这些人物的故事,大多不会给我们带来欢愉,读得深了,反而能生出一丝半点的悲伤。

但是,读懂鲁迅的文章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并不算什么“好事”。年少时,我们无忧无虑,不沾世俗,更无事故,于是,我们不懂鲁迅文章里让人侧目的“人性”,当我们懂了鲁迅的悲伤以及鲁迅笔下人物的悲伤时,这时的我们,或许便已经成了那个“怒和哀”的人,或许成了那个“被鲁迅怒和哀的人”。

无论是彼还是此,在颜小二看来,都不是什么好事。

或许正是这种可以找到我们影子的“此”和“彼”,才是鲁迅先生一直受人尊敬、被人喜欢的原因吧。

不得不说,让孩子们倍觉晦涩的鲁迅,成功征服了一批成年人。鲁迅的文章,读懂了是成长,而不懂时,便是幸福。

2、鲁迅先生批评欺凌者,同样也对弱者“怒吼”

强弱关系下、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下、人在“正义感”的驱使下,可以很自然地指责、怒骂“欺凌者”,甚至是无辜的“强者”。这并不客观。强弱与恶和善并不对等。但是,许多强弱关系之下恃强凌弱的“悲剧”,不是强者太强,而是弱者太“可欺”,甚至是弱者“自食其果”。

“我们无法叫醒装睡的人,而弱者要想真正脚踏实地走在阳光下,就要自己为自己扛起一片天。”这一点,鲁迅先生无疑是知道的。

这两年来,颜小二前后也读了鲁迅的一些文章,要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明天》这篇小说。

阶级压迫之下,权贵对平民的迫害,我们尚可义愤填膺。那么弱者去欺人、甚至是自欺,这种时候,我们如何义愤填膺?这又是何等悲伤的一件事情呢?

而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里面,不仅有对恃强凌弱之人的严厉批评,还有对弱者的“怒”和“哀”。

鲁迅用笔下的悲剧人物,揭露了弱者悲惨生活除了有外界权贵压迫原因之外,更多在于自己的“软弱可欺”,甚至是“利己”、“贪婪”、“愚昧”,这些并非强者的“专利”,弱者身上也有。

因为“利己”、“贪婪”、“愚昧”,鲁迅的眼里,穷人不同情穷人,弱者甚至去伤害弱者,这是何等悲伤的一件事情。

因为“软弱可欺”,即便再委屈自己,也只会让自己的境遇雪上加霜。就如《明天》里的寡妇单四嫂子,她一心想要救活孩子,却依靠”求神拜佛”,于此,她间接加快孩子的死亡,期间还让人占了自己便宜,钱财也几乎被周围的人打着“为你好”的幌子骗完了。

《明天》里有“软弱可欺”的弱者,也有“利己”、“愚昧”、“贪婪”的那欺负弱者的弱者,更有“装神弄鬼”敛财的欺凌者。但是文章中让人深思的,更多不是欺凌者,儿时弱者的自欺与相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除了会狠狠批评强者,也会对弱者“怒吼”,而鲁迅先生打动我们的,更多就在于他对弱者的“怒吼”了。

3、鲁迅笔尖所指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人性劣根性

其实,喜欢鲁迅的朋友应该多少能有些体会,大家能够从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情节中发现自己的影子,继而产生共鸣。

何谓共鸣?感同身受罢了。

为何能够如此感同身受?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与情节,看似展现了特定时代的悲剧,实则更多是还是在写人性深处的“被光面”。

和平年代在软弱、贪婪、利己之下,有看不见血液的沉默战争,而兵荒马乱年代在软弱、贪婪、利己之下,便会出现真枪实弹中的锥心“悲剧”。

盛世也好,乱世也罢,物质生活好坏,并不影响人心在战场上“悲鸣”。盛世与乱世的人性战斗,受伤的,还是人,痛感,真真切切。

鲁迅代表了一个时代,但是鲁迅精神,则更多针对的是跨时代的“人性”。于此,颜小二想,这大概便是人们喜欢鲁迅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无授权一说,不问自取或做成视频会全网维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