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我们经常收到粉丝们对“人生真是太南了”的感慨:
“KY你好啊。我好羡慕那些知道自己要怎么生活、勇敢去实现心愿的人。我想离开现在千篇一律的日子,但觉得我和他们不一样:我心里没有对人生方向坚定的认识,我连吃什么、穿什么也没太多自己的想法。我也能像他们那样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但其实心里常常都被一股“一定要”的力量驱使:“我不敢选择想要的,因为大家都说,人生一定要如何如何。”相信不少人会有类似的疑惑。所以,今天我们来聊一下怎样追求私人定制的美好生活。
01.
统一的“美好生活”可能会带来痛苦
我们以为自己是欲望的主人,以为渴求是从自己本身发出的。但事实上,我们的欲望早已受社会上广泛宣传的美好生活的蓝本规训。
很多关于美好生活的幻想,被社会建构成了“无需质疑”的事情。我们反反复复听说:男强女弱才般配,高薪职业有前途,奢侈品名牌就是时尚的风向标……大到婚姻、工作,小到穿衣打扮,如果我们追随社会引领的这些“潮流”,好像就能过上美好生活。
然而,一直盯着这样的生活愿景,很可能让我们遭受痛苦。
我们坚持按着蓝图一步步做选择,想要保证自己拥有幻想中美好生活的入场券。我们坚信,幸福只能通过走蓝图而得到,别无可能,于是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自己和这个“美好的蓝图”的关系。
我们有时候会因为能继续留在这个关系里而感到愉悦,甚至认为自己一旦失去这个关系将无法存活,而不顾这个关系的“内容”和状态正是当下给我们痛苦的东西(Lauren, 2011)。
学者Berlant经常举的例子是:你的婚姻状态严重地伤害了你,但你并不愿意离开。因为你觉得,稳定的婚姻是这个社会对于“好生活”的标准。离婚似乎对你自身有利,但你渴望留在这个关系里,因为你不愿意失去参与这种“关于好生活的幻想”的权利。当婚姻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痛苦的来源,你却仍然不敢放弃它。这就是残忍的乐观性(Cruel Optimism)。
“求而不得”不是路径的问题,也不是幸运与否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欲望从一开始就给我们挖下了陷阱(Lauren, 2011)。我们把生命中所有的可能性寄托于自己不真心想要、但听说很美好的蓝图上,结果让生活陷入僵局。
那么,该怎么警惕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统一的美好生活蓝图有权威性和威胁性,我们一直注视和在乎它,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服从它,要么被它驱逐。然而,当我们转向自己的需求时,情况就会有所变化。
当所有人都追求适合自己的美好生活时,“公式化生活=幸福的生活”的集体幻想就会被多元的、个性化的好生活图景所取代。每个人在为梦想打拼时,能够更轻松自在,也会离幸福感更接近。
我们在当下没有被蓝图所追赶的紧迫感,没有被蓝图所束缚的压迫感,也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时刻对抗和防御当下——而幸福,只有在当下,才能被我们感知。
02.
如何定制合适自己的美好生活?
定制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要求我们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又能与他人及世界保持交换和联结。想要找到什么样的生活是适合自己的,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步骤开始努力:
1.觉察与辨识
首先,从纷纷扰扰外部世界中,分辨出“我”。我们要将自己从他人区别出来。比如说:在与他人相处时,试着在内心对自己提问——这是对方的感受,还是我的?这是对方的期许,还是我的?在关系当中保持一种清晰的自我感——明确“我”的立场,“我”的感受,及“我”的看法(Bowen, 1976)。
此外,从混乱的内在世界中,辨识和梳理自己的情感和理智。相对而言,感受是侵入式的,而理性分析是主动发起的。感性与理性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我该选择坚持哪一面的自我。忠于情感或理智,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和后续体验。
2.探索与实验
基于“我”对自己的觉察,学会抱着科学探索的精神,以实验的方式生活。没有人天生就知道最适合自己的什么,而且环境变化和自我成长,也意味着在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新的想法和愿景。
在探索与实验中,我们将可能性抓在自己手心里,而不是把可能性投射在外在的蓝图上。我以这样的方式生活,有什么感受,得出了什么结果?我那样生活呢?每一次做出尝试和选择时,我们都离了解自己更进一步。
3.认同与承诺
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与选择的过程中,会逐渐获得自我认同(Marcia, 1964)。当一个人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也就意味着Ta对于自己是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Shaffer & Kipp, 2013),比如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线与价值观,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选择什么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如何平衡社会期待与自身意愿等等。
我们依据自我认同所做的一个个选择,恰恰是基于对自身的了解——这些在此时此地的选择就自然会构成了最适合自己的美好生活。
03.
在定制幸福的路上,我们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应对?
权威的、统一的美好生活蓝图很难彻底消失,它仍会长久地对个人选择产生强大的压力。定制适合自己的生活,我们很容易就遇到周围人的质问和指责,甚至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那么,我们怎样在外界压力下依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呢:
1.建立自身的边界
当我们遇到家庭的反对时,比如父母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你怎么就不能跟他们一样省心——我们要主动与原生家庭建立适当的边界。我们的人生应该以自己的意志为基调,而不是父母施加于我们的“你想要”、“你应该”或是“你适合”。
边界绝不意味着对立或割裂。保持个人边界是指,保持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对自己来说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可被允许,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如何应对。
2.回归到自我认同
当受到主流声音影响,比如身边的人都找到高薪职业,朋友质疑你怎么还在做各种尝试,而对自己产生质疑时:我们要回到“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做选择。
一切都是未知,社会范式和传统可以把复杂降为简单,却从来都不是安全的路径保障——从此保障我们的人生无虞地走下去。每个人的人生节奏都各异,我们不需要因为害怕暴露自己而停止尝试,不敢选择。相反,暴露自己,“我”的真实性才有机会在世事中得到实验和证明,才有机会过得舒适。
3.学会自我关怀
当追求私人蓝图遇到危机,比如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路上,面临挑战和未知,感到恐惧和迷茫时:我们可以用信念关怀自己,把自己想象成将要破土的小芽,受挫与煎熬有时也意味着自我突破。
寻求私人生活蓝图是漫长的,把这些尝试和选择都当做是了解自己的途径。相信穿越危机以后,生活最终会回答所有它曾经向你提出的问题。
最后,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图景需要一些勇气。勇气意味着:
觉得这条路不一定是对的,却能够用本心的力量去迎接未知的可能性
允许真实性的到来,即使那意味着自己的幻想泡沫会被刺穿
把“我”放到生活中探索,不把“我”埋藏在“我的形象”或ta人的想象之下
尽管有恐惧和怀疑,但仍然采取行动做自己认同的事情
在社会要求的压力下,我们为自己制定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注定有所坎坷,会遭遇困难。但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更适合我们,我们会少一份心理上的沉重和抗拒,多一份笃定和坚持,能让我们真正地舒展自身,展现真实的自我,过得更加轻松而舒适。
所以,希望我们在后台能听到更多粉丝说:“以前,我不敢选择我想要的,因为大家都说人生一定要如何如何,但是我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表达自己的态度并勇于做出行动,因为我追求的美好生活,就发生在我最接近自己的时刻。”
References:
Berlant, L. G. (2011). Cruel optimism (Vol. 226). Durham, NC: DukeUniversity Press.
Bowen,M. (1976). Theory in the practice ofpsychotherapy.Family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4, 2-90.
Marcia, H.E. (1964). Determination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egoidentity status. Dissertation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Shaffer, D.R. & Kipp, K. (2013).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9th ed.). Cengage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