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情家庭电影《国际市场》,不仅是潸然泪下,更是放声嚎哭?

初看片名并不吸引人,影片反应的是老一辈长兄如父的责任感,辛酸和无奈。不是潸然泪下,而是哭出声来。《国际市场》对于老一辈人而言很有代入感,这不仅是一个男人的一生,也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史。正是因为一个个像男主角一样的人的牺牲和奉献,成就今天的韩精神。这样的电影,太具凝聚力和煽动性,比任何意识形态宣传都高明!总体来说虽然有点刻意煽情,但是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看这部电影,就像看一部煽情版的《活着》,时间从朝鲜战争到现在跨越了整个韩国近现代史。本片详细的描述了一个家庭一个小人物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生存,看似流水账的叙事却很饱满。母亲遵循着三从四德,长子扛起了家庭负担,失散的妹妹和等不来的父亲,最后其乐融融的隔壁是长子说不出的心酸。

这部电影称为韩国的“阿甘正传”真不为过。通过男主人生的各个阶段,讲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历程,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剪辑流畅,配乐精良。德秀的坚持和付出,他的默默守护着实让人心酸。兄妹相认的那段简直催泪,韩国电影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了强大的煽情功力。

影片十分催泪,有人说太煽情。但导演说:该片是一部对父母表达感谢之情的十分个人化的电影。也就可以理解了,十分动容,一个男人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对父亲的承诺。一直不是很理解他不卖掉“花粉之家”的初衷。后来发现,也许他希望父亲有一天能依着“花粉之家”这个店的名字找到他们吧。也许是的。“今后不能来了吧,因为年事已高.”这句话,当然是说他和老伴年事已高,以后可能没法来天台了。但联系他前面说卖掉花粉之家,这话更像是对自己的父亲说的。

导演尹济匀在有些地方植入了过多的情绪,让整部电影显得有些过于饱满和煽情。但他山之石始终可以攻玉。在朝鲜半岛的历史剧变中,尹德秀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却执着地信守着对家人和自己的承诺,以个人的牺牲换取了整个家族的幸福,这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韩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而整部电影笑中带泪,泪中带笑不仅是韩国电影中常见的气质,也是我们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时应该抱持的态度。

也许你会认为,白瞎了一个好题材几个好演员。年代戏这么容易出彩的底子,愣是拍成了枯燥乏味的流水账,人物空洞的像一堆塑料,从头到尾就在那里煽啊煽,为了煽情不惜做天下之大作,从一开始父亲为了救小女儿,废了一堆话,然后放弃一大家子人的时候,就怀疑写剧本的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过度的煽情居然煽满了全片,一直在刻意渲染男主多么惨然后多么善良多么努力,生怕观众不知道该怎么理解,硬生生把自己拗成了流水账,这么一个近乎完人的主角,放在历史洪流里能有什么厚重感?为什么一直有人拿它和《阿甘正传》相提并论,这有的比么?

不管怎样,韩国人并没有主旋律般抬高自己的位置,多舛的命途抉择,都来自于家族的回忆和悲伤。唱国歌犹疑的妻子,想做船长重溯过去的丈夫,埋在双臂间的都是为“活着”奔波的泪水。一直不喜欢韩国电影的煽情苦水,但这次被煽的很感动。他说“我真的好辛苦”,那比一个坚强的笑容更伟岸。虽然煽情但不矫情,放在朝鲜战争的大背景下,感人,唏嘘,家庭才是每人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珍惜当下。

男主付出了一辈子的幸福生活,为家庭为兄弟妹妹妈妈忍辱负重。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衬映了韩国,半个世纪的苦难里程,在每个历史时刻都有一段故事,从家族的承诺到辛苦付出的一生(虽然影片开头和结尾的老年妆不理想),但足以把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跃然在大银幕上令人感动。同时,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好朋友也贯穿始终。

以个人命运连接国家命运的家国叙事在这类电影中屡见不鲜,从《一江春水向东流》到《活着》,这种年代叙事在中国电影中也是源远流长。但是韩国电影总是会更好的使用温情牌,更为励志,比起《活着》里面窝囊的富贵,带有小民性格的富贵,黄正民的角色大无畏奉献的精神更加深得市场欢欣。形式上模仿贫民区的百万富翁故事结构和余华小说类似一个韩式温情正常规格电影下有着对韩国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歌颂情怀,《国际市场》是对韩国建立过程中民族流离的比喻,好在立意,最后寻妹的一段情绪很到位。

一个人要走多远的路,才能从一个男孩变成男人。从朝鲜到韩国,从韩国到德国,再回到韩国,再从韩国到越南。一个家族的变迁,一个时代的巨变,一个男人的担当。勾画了一个个岁月的变迁。大时代有巨变,小细节有温馨,爱,是唯一的答案。个人命运终究抵挡不过国家命运和历史的洪流。生在和平年代太幸福,老一辈都帮我们把苦难尝遍了。

大时代下命如草芥式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多舛,男主内心充满着对遗失妹妹的愧疚和对父亲信守着诺言,努力挣扎着生存、养家,舍去任何自己内心的追求。从朝鲜战争到现代,电影从一个普通家庭的角度,以善良男主一人悲惨却又美好的医生,反应了从朝鲜战争到南北韩亲人相认,50多年间的韩国的时代变迁。全片的苦难都没有难到乐观的男主,并且他也获得了真正的幸福,这也是对韩国现状的最佳展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