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子遇仙记》是一部90多年前的家庭喜剧电影,那个时候的电影没有台词,所以所有都靠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查理卓别林不愧为大师,把一个感人的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这位影像大师就以这样的哭和笑感动了一个世纪的观众,在荒诞闹腾的情节喜剧中,无往不包裹着浓烈悲剧性的社会批判,弱小卑微的流浪汉既有顽强的生命力又有向往真善美的人文情怀,笑点和泪点,时过百年毫不褪色,仍能带以强烈感动,梦境是一种想象隐喻,邪念作祟的人间既是天堂又是地狱。
重温大师早期作品,这部没有卓别林全盛时期电影那么好笑,更多的是温情,劝人向善、让人心生温暖和感动的电影!真真儿的每个动作眼神都有戏,悲凉中透着温暖的电影。父子情的一段温馨感人,夺子一段尤其催泪。剧情在那个年代应该已然属于先锋,梦境的表现手法也十分特别,若拥有一颗有爱的心,就算生活贫困,也总会有惊奇的际遇伴随,快乐着直到圆满。
查理卓别林,真的不愧电影天才,导演,音乐,主演。完美融合于一身。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欢乐,也是感动。这样的家庭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却比大富大贵更让人喜爱。大师的第一部多本影片,已经奠定了日后的基本表演模式和幽默元素。我很羡慕那个孩子,也想有个那样快乐的童年,虽然穷,生活却很好。小朋友是我所见过的默片时代最棒的童星,长相可爱、演技精湛。最后的梦有些意识流,结局将浓郁的悲剧色彩,用一抹暖色冲淡。
本片属于卓别林电影中不怎么搞笑的一部电影!虽然故事在今天看来有些老土,不过还是相当感人的!这部片子是查理的第一部电影,没有夸张的喜感修饰,悲情深入人心;镜头剪辑简洁流畅,表演质朴生动,是早期电影不可多得的佳作。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深沉的爱是无法消失的。极其简单的故事,表现手法却如此妙趣横生。电影的黑白、默剧时代,产生的效果远超于如今的特效。
查理·卓别林与《美丽人生》一样,同样是喜剧,同样让人看得泪流满面,从刚捡到孩子时的迷茫,到与孩子共度的快乐,再到最后与孩子分开的抓狂,尤其是寻找孩子的一段,尤为催泪。社会的发展史往往是一曲痛苦与欢愉的交响乐,人性的丑恶肆意妄为之时,往往也是未泯良知的彰显之际。
作为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电影大师,查理·卓别林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再现了时代洪流的浪花。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那段“砸窗户、修窗户”的经典场景吧。也许我们无法抗拒滚滚红尘的裹挟,但总有一种感动,穿越了时空留在我们心底。
卓别林只有一个,他几乎不需要任何电影技术的帮助,只要他往镜头前一站,整个世界都是他的观众。大概没有人能像卓别林那样把幽默、温馨和深深的悲伤熔于一炉,在短短50分钟的画面里给人那么多的感受。卓别林总能用较小的时间表达较多的东西,单纯的默剧比有声电影所表达得更加深情。无论是表演,用镜,配乐还是创作都能体会到卓别林超人的才华!
最让人佩服的还有一点就是,卓别林总是能用喜剧的情节串起悲剧的氛围。虽然整部电影一直笼罩在深沉的悲剧氛围之中,但是主人公却始终拥有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流畅自然的故事,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演员们天才的表演以及出色的配乐,都让卓别林的这部悲喜剧无可置疑的成为永恒的经典。难以想象这是一部1921年的默片,向卓别林致敬,现在看来依然趣味无穷。
经典就在浓浓的情怀之中,早在默片时代,卓别林就发挥了超现实主义色彩,卓别林在90多年前就知道煽情的度,决不泛滥。看他饰演的角色和儿子的互动,踹来踹去,小偷小摸,真正底层父子的状态,无比真实。就这么点儿简单的意思,现在反而不敢拍。同时,卓别林也使用了蒙太奇作为烘托气氛的工具:孩子被警察带走时,流浪汉的挣扎和孩子的哭泣是一段伟大的剪辑和表演。
真正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温暖,社会的冷暖在流浪汉与弃儿的默契互动之中笑中带泪,简单的故事却跌宕起伏、包罗万象,纯粹的肢体表演,成功地将错综复杂的情绪发扬光大,深沉的社会悲剧氛围、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初步窥见,卓别林式喜剧的风格雏形,黑白老电影的质朴。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愿每个人都被温情善待。影片留了一个比较光明的开放式结局,善良的某丝能否完成爱的逆袭,就交给观众们去想象吧,看到盗车贼弃婴的桥段,不禁让人慨叹卓别林惊人的预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