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暴君,还是宽容之君?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以虎视雄哉的气势,灭六国、平百越、击匈奴、筑长城,天下为之一统,四海纳入大秦。

嬴政翦灭天下群雄后,自认为“功盖三皇,德超五帝”,遂自号大秦帝国始皇帝,意图自此传诸二世、三世,乃至万万世。

大秦帝国建立后,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书同文,行同伦,崇水德,尚黑服,以十月为年始,封禅泰山,威赫天下!

而在创立大秦帝国威加海内,一统寰宇的巨大历史功绩中,尉缭无疑是缔造秦帝国核心的“精神导师”。

尉缭此人乃鬼谷子学生,秦王赵政十年,尉缭入秦游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也就是说,尉缭来到秦国后,向秦王嬴政提出了“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瓦解六国合纵之谋的方针大略,尉缭的奇谋受到了嬴政的高度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与秦惠文王时代的张仪破坏合纵之谋的策略相比,尉缭的方法更高明。

张仪破坏六国合纵主要依靠外交欺诈和武力恫吓,他的这种做法虽然也能收到破坏合纵的奇效,但却让秦国在山东六国面前背负起了狡猾多诈的恶名。

秦始皇是个很注重名声的人。当年他的母后因为秽乱后宫,一气之下被秦始皇迁徙到了雍城,齐人茅焦就劝说秦始皇“秦王要统一天下,需以孝义为先”。秦始皇采纳了茅焦的建议复将赵太后迎回了咸阳。从这点来看,秦始皇无疑是个很好面子的人。

正是由于尉缭的奇策既不损害秦国的面子,也能使得山东六国内乱迭起,让秦在统一六国道路上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障碍,尉缭的到来让秦始皇“拨开云雾见月明”,因此,秦始皇封尉缭为“国尉”,也就是掌管秦国军队的“一把手”,并且以“帝师之礼”倾诚相待。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译作现代白话是说嬴政不光对尉缭言听计从,甚至每次见尉缭都谦卑有加,尉缭的衣服和饮食完全与秦王嬴政享受同等级别的待遇。

嬴政这种谦卑下士的做法让尉缭很是惶恐不安,他明白捧得越高摔得肯定会越惨,更何况,擅长相面的尉缭在见到秦王嬴政后更是震恐不已,他私下里对爱徒王敖说: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从尉缭对秦王嬴政的评价来看,尉缭认为秦始皇此人没有发达的时候容易谦卑下士,等到一朝得志了肯定会吃人,如果他得到了天下,那天下人都要做他的奴隶了,他将来肯定是吃人的千古暴君。

那么,尉缭对秦始皇的这番评价恰当吗?其实,从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另段文字描述中就可以印证尉缭的看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嬴政作为秦庄襄王子楚的儿子,在赵国待了整整八年,八年时间里,由于秦赵关系不断恶化,赵姬和小嬴政数次险遭杀身之祸,生活上更是颠沛流离。

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嬴政打小受尽了旁人的冷眼,内心扭曲的嬴政于是在32岁那年灭掉赵国后,凡是与他母亲赵姬有仇怨的人一律统统活埋。

从秦始皇复仇的举动上来看,尉缭对他的评价似乎并无不妥之处,而结合《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给他祭出:“刻削毋仁恩和义”的评价来分析,说秦始皇是吃人的千古暴君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暴戾恣睢的秦始皇,是不是代表他就是位心胸狭隘的皇帝呢?

事实上,秦始皇虽然刻薄寡恩不够仁慈,暴戾之气横行,心肠也冷血无情,但真实的秦始皇却是位极度宽容的千古一帝。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历史纵向和横向方面来作个比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凭借他的赫赫武功,要铲除六国余孽并非难事,但秦始皇并没有将六国贵族后裔赶尽杀绝,也没有采取对六国后裔监视居住,六国后裔可以在秦帝国疆域内自由流动而不受限制。

而反观刘邦对六国后裔的处置则没有秦始皇那般宽容了。

根据《汉书》载:“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冠,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

也就是说,刘邦将六国贵族后裔全部迁徙到了他的眼皮子底下的关中地区进行了严密的监视,他绝不会允许六国贵族再出现第二个项羽,因此,仅从这一点来说,秦始皇的政策相较于刘邦更为宽容。

而秦始皇另外的宽容之处,则表现在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上。大秦帝国建立后,秦始皇善待功臣,没有胡乱杀掉一个功臣,即便对待功高盖主的王翦,秦始皇也没有兔死狗烹。

纵向来看,大汉王朝开国后一片腥风血雨。功高震主的韩信惨遭屠戮;刘邦的救命恩人萧何不得不自污以求自保;甚至就连刘邦的连襟樊哙也险遭杀身之祸,一曲曲“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的血淋淋大屠杀不断上演。

因此,从善待功臣这个角度来说,秦始皇嬴政的态度又完胜其它历朝历代其它开国之君。

综合秦始皇对待六国后裔和开国功臣的态度来分析,秦始皇虽然残暴的近乎吃人,但说他是位宽容的千古一帝绝不过分。

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在鲁迅看来,秦始皇之所以饱受后世诟病,就是因为他太过于宽容,留给了六国后裔不断诋毁他的话柄,否则,堂堂的千古一帝,死后焉能如此惨遭妖魔化?

而溯本及源,秦始皇不杀功臣,不除六国后裔,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的极度自信。他相信凭借着赫赫武功和业已确立下来的完善制度,只要大秦帝国沿着法家的轨道走下去,大秦万世一系,子孙繁衍千秋根本不是问题,因此他在泰山石刻中说:“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从这段表述中显示出了秦始皇过于自信的心理。

也正是由于他的过于自信,秦始皇驾崩后,“祖龙死而地崩析”,天下豪杰并势而起,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留下的只是后人无尽的扼腕太息。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