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孔子,不得不提《论语》,说到《论语》,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因为解说论语心得而曾经辉煌之极,被称为“国学大师”,可是很快就悄无声息,令人欷吁,这个人就是于丹。
很多人认为于丹只不过是借着经典复读的一种方式,对人进行心理按摩。什么是心理按摩?用大白话说就是给人灌迷魂汤、用麻醉剂的意思。
于丹
我记得之前曾看过于丹做的一次节目,她在节目现场给大学生们传道授惑,有个男生起身问道:“于丹老师,我和女朋友现在刚大学毕业,可发现两人赚的钱连在北京生存都成问题,所以很痛苦迷茫,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听了这个问题后,于丹立马就讲了一大通道理,大概意思就是“你能留在北京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都留不了北京;你现在年纪轻轻就有了女朋友,也比那些没有女朋友的人强多了。所以,小伙子你要意识到你很幸福而不是痛苦。”
小伙子听了这个回答后,点了点头,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
看到此情景,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我发现于丹真是个打太极的高手,看似说了一大堆道理,可全部都是正确的废话。
这些话对这个小伙子有帮助吗?很不幸,一点帮助也没用。没有可落地的方案,没有可用的建议,看似抚慰了心灵,但小伙子接下去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于丹
于丹作为一名研究传媒的北师大老师,她对传媒自然很有心得,她了解观众喜欢听什么,想听什么,这个社会的主流欣赏什么,她该如何去迎合等。这一点她比任何人都明白。
于丹说话有个特点,当别人都在追求深入浅出的时候,她却反其道而行,浅入深出,把很简单的道理非得说的高大尚,看似深奥的不得了。
很多人了解于丹,是因为其在《百家讲坛》中讲解论语心得而出名,但后来很多大师们点评于丹的讲解,无非就是把《论语》里面的一些相关思想,按照自己的解释往歪了带一带,变成了一个可以在广泛范围应用的一种心理按摩技术。虽然她说的每句话都是正确,可全部是正确的废话。
她说的每句话,要么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她非得上升到一个文词的高度,要么就是动不动提供一种普通人永远也做不到、无法到达的境界。比如,她说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人生的天和地;再比如,她说关爱别人是仁慈,了解自己是智慧。于丹所说的全部都是些正确的废话。
所以,当观众们醒悟过来,并发现于丹并不是个像电视机里一样,是个表里如一、有修养的人时,人设自然崩塌,跌落神坛,成为众矢之的,并遭北大除名。
从于丹的经历,作为职场人士的我们不难得到一个启发--学习,只能是学习精准的知识,而不是模糊的知识。
比如,我女儿现在正在学游泳,如果我问教练:“我怎么才能学好游泳?”他回答我说:“好好学”。
这句“好好学”就是一个模糊的知识。什么是好好学?好好学的方法是什么?实现的策略是什么?拆分出来的每一个要素是什么?全都没有说。
如果只是听到“好好学”三个字,我们的感觉一定是一头雾水,就像那个小伙子听了于丹的一番言语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行动。
所有的模糊知识,都会带来这种相同的感觉,也就是‘听着很有道理,但真要让我去做,我无从下手’。
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
如果一个知识没能给你带来行动上的指导,那么它就不是一个“有用”的知识。
但如果教练换一个回答,他告诉你:
“在练习游泳的时候,我会先告诉你方法。蛙泳腿的要点是‘收翻蹬夹’。你在练习过程中要保持专注,全神贯注于你练习的动作,感受身体的细微反应,在脑海中把每一个动作的细微变化体会清楚后多多练习。
当你发现自己的动作与标准动作出现区别时,要及时收到反馈,并用理性刻意调整。
也就是,每次的练习过程,要保持注意力专注在动作上,并不断获得反馈,与正确动作对比,进行纠错,再去练习。
你看,好好学这三个字背后,其实是“专注、反馈、纠正。”当你能够定义到这个层次时,你立马会脱离茫然无措的状态,并知道该如何行动,这就是精准的知识。
再比如,有些人学普通话,读zhchsh发不准时,问老师怎么办?老师说,你多练习就行了。这个“多练习”就是模糊的知识。
但如果,老师和你说“发zhchsh时,后槽牙要打开到几厘米、气流要从哪里出,舌尖和上颌的距离是多少”,这就是精准的知识。
当知识精准时,自然就有了标准,有了标准后,你自然就知道接下去该如何着手了。
一切的完成都是动作的规范和标准,如果没有这个精准,什么也完不成。
所有模糊的知识都具备鸡汤的特质——听起来很有道理、十分能激发人、似乎让你明白了什么但又无从下手,简单粗暴易于传播。
但对于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来说,追求精准知识是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