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华夏来说,狮子是舶来品,古时由西域诸国进献而来,据正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章和元年,即87年,由当时的西域月氏国进献给中原天子,第二年又有安息国遣使献狮子,后来狮子逐渐被国人所知。
由于当时的民间,甚至连一些贵族对狮子都不甚了解,只知道这种动物十分凶猛,实力不下于本土猛兽老虎,所以慢慢地,狮子的“威名”便传开了,甚至不少人相信狮子“能食虎豹”,是能取代老虎兽王地位的新“百兽之王”。
由于我国本土不产狮子,所以绝大多数的人们知道狮子,尤其是东汉之前,都是通过一些文献或者口口相传得知,并未见过实物,从一些文献中,我们就看出了古人对狮子的描述十分失真,比如张九龄在《狮子赞序》中是这样描述狮子的:“仡立不动,已九牛相去;眈视且瞋,则百兽皆伏。所以肉视犀象,孩舞熊罴。其余琐细,不置牙齿。”
其实关于狮子能“食虎豹”的传言有很多版本,先秦文献《尔雅》中第一次描述了狮子,称:“狻麑,如虦貓,食虎豹。”晋郭璞注《穆天子传》中提到“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晚清学者文廷式也曾写道:“狻猊即狮子,非中国兽也。”而狻猊是被认为以虎豹为食的。狮子能“食虎豹”的传言可谓是由来已久,那么现实生活中,中国古代的狮子真的能够捕食老虎、豹子等顶级的猛兽吗?
中国的狮类动物:杨氏虎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都不产狮子,但这句话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这里的狮子指的是现代狮,如果从广义上面来论,其实中国古代是存在狮类动物的,那就是“杨氏虎”。
杨氏虎虽然名字上带有一个“虎”字,但是它却不是老虎的一种,甚至连虎类动物都算不上,准确地说它是一种狮类动物,由原始狮演化而来。原始狮由东非草原四处扩散,进入亚洲东北部的成员逐渐演化成了杨氏虎。
杨氏虎的分布范围主要是包括周口店在内的中国东北部,时间节点是距今约35万年前。
1934年,在周口店考古挖掘中人们发现了杨氏虎的化石,根据齿列特征,古生物学家裴文中院士将其描述成了一个独立于现代狮、虎之外的新物种,原因就是杨氏虎的下颌骨基部突起,在本质上就与现代虎差异很大,另外,在尺寸上有小于狮子。根据化石特征,研究演员们复原出了杨氏虎这一物种形象。
从外形上看,杨氏虎没有如今狮子那样的长鬣,与古代美洲狮的关系较近,属于无鬃狮那一类,国人之所以会将它称作杨氏虎,主要是“Panthera youngi”翻译的问题,目前学术界主流的观点是认为杨氏虎属于狮类动物的一种,如果说中国古代有狮子能食虎豹的话,最大的可能性就在杨氏虎身上。
不过根据对现代虎的研究,发现这一物种相当年轻,在杨氏虎大量分布在东北部的时候,现代虎还未出现,所以自然不存在杨氏虎吃老虎的现象。
杨氏虎以什么为食?
那么杨氏虎究竟是怎样一种动物呢?依据现有的化石推断,科学家们猜测杨氏虎只比洞狮、美洲拟狮小那么一点点,雄性杨氏虎体重约为400千克左右,比起最大的猫科动物东北虎来说,体型还要大一些,这样的猛兽放在当今世界里面,绝对是霸主级的存在,但在更新世期间,周口店范围内生活着大量大型史前猛兽,比如洞熊、锯齿虎、硕鬣狗等,它们都有能力与杨氏虎一争高下。
由于杨氏虎的化石资料比较少,所以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在更新世与各动物的生态关系还不明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杨氏虎生存的时代中,拥有大量猛兽,如剑齿虎类,若非食物短缺期,这些猛兽之间的交锋概率并不大。
通过对周口店出土的化石情况来看,当时的杨氏虎极有可能以肿骨鹿、普氏原羚、野猪、草鹿、葛氏斑鹿、纳玛象幼崽等有蹄类动物为食,尤其是肿骨鹿,极有可能是当时众多猛兽最主要的捕食对象之一。
说起周口店,最著名的还是“北京人”,在杨氏虎生活的年代,正是北京人迅速发展的时代,依据目前出土的资料来看,当时的北京人已经具备了猎杀杨氏虎等大型猛兽的本领,但由于狩猎工具及方式极为原始,北京人在对阵杨氏虎等食肉猛兽时,并不具备绝对的优势,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的杨氏虎,对于北京人来说,是噩梦般的存在,命丧“虎”口的北京人不在少数。
狮虎豹的实力比较
既然中国古代的“狮子”并不能“食虎豹”,那么我们将范围放大来看,放眼世界范围内,狮子究竟能不能“食虎豹”呢?
狮子与豹子的生境存在很大范围的重叠,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狮子捕杀豹子的案例,以非洲花豹为例,成年雄性花豹体重多为40-90千克,雌性花豹体重多为28-60千克,而非洲狮雄性体重多集中在155-200.01千克之间,雌狮多为90.5-143.52千克;
另外根据动物学家斯蒂芬·罗发表在《生命科学》上的一篇论文来看,花豹的咬力商为94,狮子的咬力商为112,咬力商指动物咬力除以其体重的商的回归,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单位咬力,有了咬力商这一概念,不同物种、大小之间的咬力数据便能直观对比了。
从上面的数据上看,花豹的咬力商明显比狮子低,换言说花豹的咬力远远逊色于狮子,所以无论在战斗实力,还是体重优势上面,狮子都是碾压花豹般的存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狮子能捕食豹子。
那么狮子能不能捕食老虎呢?照例我们先从理论层面上对狮虎的战力进行分析,由于狮子分8个亚种(东非狮、南非狮、西非狮、刚果狮、安哥拉狮、开普狮、巴巴里狮),虎分9个亚种(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马来虎、苏门答腊虎、爪哇虎、巴里虎、里海虎),不同亚种之间体型差异较大,如东北虎的体型几乎是苏门答腊虎的一倍左右,所以这里我们拿在全新世期间,有着同域分布的亚洲狮与孟加拉虎、里海虎之间相互比较,如此既符合现实情况,又避免了亚种差异之争。
如今孟加拉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老虎,数量居世界之最,全球野生孟加拉虎数量为2603-3346只,主要分布在印度及孟加拉国,历史上孟加拉虎是仅次于东北虎的第二大虎,雄虎体重为200-261千克,雌虎体重为116-164千克;
里海虎体型接近,但略小于孟加拉虎,雄虎体重为170-240千克,雌虎体重为85-135千克,它们在更新世末期及全新世初期,分别在印度次大陆、中西亚地区里,与狮子存在大量交集。
现代狮子起源于东非,在非洲发展壮大后于2万多年前由北非迅速扩散至南欧,接着向东继续扩散至印度次大陆一带,所以早先的时候,在俾路支斯坦、阿拉伯、南高加索等地均能看到大量的狮子。
长期的地理隔绝让进入亚洲的狮子逐渐形成了新的亚种,称之为“亚洲狮”,与非洲狮相比,亚洲狮体型更小,雄狮身上的鬃毛也更稀疏、更短。成年雄性亚洲狮体重为160-190千克,雌狮体重为110-120千克。
依据斯蒂芬·罗等人的论文数据,体重186.9千克的老虎犬齿咬力为1525牛顿,咬力商为127,大于狮子,所以同等条件下,老虎的咬力要大于狮子。
无论是在体型上还是在咬力上,亚洲狮与孟加拉虎、里海虎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加上老虎拥有更多的战斗技巧,所以整体上来看,即便狮子与老虎相遇了,狮子也不具备捕食老虎的能力。
现代狮虎不具备频繁交战的条件
回归现实讨论,虽然在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的长时间段里面,狮子与老虎在中西亚、印度次大陆一带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里,但实际上它们能够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更别提发生争斗或者捕食事件了。
这里面的原因除了猫科动物具备趋利避害的天性,实力相当的两种猛兽不会轻易发生激烈打斗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即便在大范围上看狮虎存在大量同域分布,但细究到微生境上,二者所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场所却截然不同。
老虎是森林生态系统下的旗舰物种,是独居动物,常采取伏击的方式捕获猎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下,众多的草木为老虎提供了天然的遮蔽物,使得老虎狩猎成功率显著提高。
而狮子是草原生态系统下的王者,是群居动物,常采取团队作战的方式捕获猎物,在稀树草原上,由于地形十分开阔,狮子团队狩猎的好处尽显,单只狮子的狩猎成功率可能不止15%,可一旦成群捕猎,其狩猎成功率就能够达到35%以上。
从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一旦老虎进入草原或者开阔地带,就会生存无力,同理,狮子一旦进入密林,其团队狩猎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并且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下的猎物,远远无法满足狮群的生存所需,所以进入密林的狮子,其受到的生存压力要远远大于来到草原的老虎。
所以在各自领域食物充足的情况下,无论是老虎还是狮子,都不会越界到对方的领地去,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发生冲突了。
非洲的狮子生活在稀树草原上,亚洲的狮子生活在草原草甸及林中的开阔地带,无论哪一种狮子,都不会进入密林中生活,而无论哪一种老虎,都无法在开阔地带上生存,所以即便是在狮虎有着大量同域分布的阶段里面,这两种动物就像是两个邻居,能够见面,但不会到对方的家中住下。
另外,狮子对水源的依赖性很强,进食之后需要大量饮水,而老虎主要的分布地亚洲内陆地区,常年降雨量较少,对于狮子来说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综上所述,不管是35万年前在中国东北部广泛分布的杨氏虎,还是由西域诸国进供而来的现代狮,亦或是在全新世初期与老虎栖息地大量重叠的亚洲狮,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捕食老虎,所以无论是原始的狮类动物,还是现代狮子,都无法做到以虎豹为食,但个例争斗的输赢不在考虑范围。
(关注我,了解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