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打仗奇葩,宋襄公的外交,同样很奇葩

一般人的印象中,春秋时期,某些版本,也曾列为五霸之一的宋襄公,一直以迂腐,甚至愚蠢著称,却不知论治国,他几乎可以算得上一位难得的明君。

宋襄公的仁义,真不是做做样子,在他的感召,以及一系列有效政策带动下,春秋中期的宋国,原本就有殷商底子,国力迅速上升,初步具备了争霸基础。

但宋国的地缘环境,却非常不乐观。北边是强大的晋国,东边是老牌劲旅齐国,西边是实力不俗的郑国,只有南边,形势稍微好一些。那时候的楚国,势力刚刚延伸到淮河以北,逐渐蚕食这一带,若干周室同姓小国,暂时还不具备逐鹿中原的能力。

要说宋襄公,也算得上一位战略家,审时度势,认为应该和楚国拉近关系,能结盟最好。有了楚国作为后盾,可以放心大胆,和正在衰落的齐国,以及内部矛盾重重的晋国,一争高下。逻辑上,宋襄公的判断是对的,但他忘了,苗蛮族建立的楚国,从来就不是一个服从中原政治规则的国家……

公元前639年春,宋国出面,邀请齐、楚,以及若干小国,在鹿上(今阜南县公桥乡)举行会盟,讨论地区局势,以及其它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宋、齐、楚,论国力,都是当时一等一的大国,会盟本身,含金量还是相当可以的。也正因如此,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复杂的矛盾冲突。首先一点,如何推选盟主,谁执牛耳?

三国各执一词:

齐国认为,宋国是殷商后裔,属东夷系统,楚国呢,刚才说过,苗蛮国家,只有自己,是正牌的华夏族。其实齐国的所谓华夏,也是大打折扣的,百姓以东夷为主,即使是公族,不是周室同姓,就先不说了,姜太公的族属,本来就存疑。

宋国不同意,认为应该按照爵位。齐国虽然一早跟着周朝混,毕竟只是侯爵。宋国殷商后裔,失败者不假,但人家可是公爵。

楚国表示同意,就应该按照爵位。齐国是侯爵,宋国是公爵,楚国呢,众所周知,人家苗蛮人,不服从周室领导,很早就已经称王,自立为天子了。公爵大于侯爵,王大于公爵。

宋、齐两国,气得几乎要哭了出来:我们侯也好、公也好,都是真的,周天子封的,你们是假王,自己封的,不算数。

争执再三,楚国知道宋襄公,搞这次会盟的目的。而自己暂时,还不具备争霸的条件,不如把宋国推到前面,让它去和中原诸国厮杀,楚国在背后坐收渔利。表面上,同意尊宋国为盟主……

正因如此,法理意义上,宋襄公位列春秋五霸,并不过分。

只不过他这个霸主,确实比较水。半年后,再次举行的盂之会,原本是为了落实鹿上之会,相关决议精神的。不料楚国突然发难,直接将宋襄公扣押,随即发兵攻宋。

好在宋司马子鱼,也是位出色的政治家,提前意识到危险,先一步回国组织防御,否则宋国就悬了。到头来,还得靠宋襄公,最看不上的鲁国出面斡旋,楚国见宋国早有准备,捞不到什么好处,倒不如顺水推舟,这才将他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