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亡唐兴的这段时期中出现了不少逐鹿中原的风云人物,最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扫平群雄,统一天下。不过在李渊之前,有一个人曾无限接近成功,甚至连李渊起兵都要先派人向他示好。这人便是瓦岗寨义军首领、隋末魏国政权建立者李密。
李密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李弼是北周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师。到了隋朝时期,李家虽没有当年那么显赫,但依然是当时的顶级贵族。
李密与隋朝司徒杨素之子杨玄感是好友,两人经常一起探讨天下大势。李密才识过人,目光远大,因此得到了杨玄感的敬重。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李密便以心腹幕僚身份帮助杨玄感出谋划策。不过杨玄感这个人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因此他的这次反隋行动很快被镇压,李密仓皇出逃,成了朝廷的钦犯。
在度过了几年逃亡岁月后,李密投身于瓦岗寨。当时瓦岗寨在名义上是反隋义军,其实只是一伙规模不大的土匪组织,首领名叫翟让。李密加盟瓦岗后,瓦岗军的命运就发生了大逆转。短短一年时间,瓦岗军从一伙不成气候的土匪武装急剧壮大为拥兵数十万的割据势力,李密在瓦岗军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成为实际上的“一把手”。原瓦岗首领翟让并没有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李密迅速崛起让他感到压力倍增,最后在大势所趋的逼迫下,翟让退位让贤,李密成为瓦岗军名副其实的领袖。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率瓦岗军攻打隋朝东都洛阳。此战如果能够获胜,李密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将占据制高点,进而为下一步统一全国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当时的李密怎么都不会想到,洛阳竟然会成为他事业的终点站。在此前的行动中,瓦岗军节节胜利,势不可挡。可是在攻打洛阳的过程中,他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当时李密手下有一个叫柴孝和的谋士向他提出放弃洛阳,西进关中的计划。柴孝和认为与其在洛阳打消耗战,不如留下部分军队驻守已占领地区确保大后方安全,然后由李密亲率精锐部队向西夺取京师长安,待大业稳固后再挥师东下、扫平河洛,如此天下可传檄而定。
这个计划和当年李密给杨玄感出的主意如出一辙,然而李密也和当年的杨玄感一样,否定了此项建议。那么问题来了,李密为什么宁愿死磕洛阳,也不西进关中,攻打守备更薄弱的长安呢?其实这倒不是李密忘记初心,而是此一时彼一时,他也有他的苦衷。
瓦岗军的多数都是山东人,如果李密先打下洛阳,再进取长安,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大家必然会无条件服从。可如果绕道洛阳,先打长安,那么很多将士就未必情愿了,因为人人都会担心再也回不了故乡。此外,瓦岗军大部分都是盗匪出身,本来内部就矛盾重重。如果李密挥师西进,那么留守后方的将领很可能因失去约束管束而引发内讧,到时候别说是问鼎天下,就连根据地恐怕都难以保住。
除了对手下的将士信心不足外,李密对瓦岗军高层更是充满疑虑。李密从翟让手中夺取到了最高权力,翟让本人野心不大,所以也就听之任之。可是翟让身边的支持者们却不甘心就此被边缘化。所以他们时刻盯着李密的一举一动,并不断鼓动翟让夺回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如果率军西进就有可能出现几个问题:一是手下的山东豪杰们不听号令;二是引发瓦岗内部自相残杀;三是他的领导地位直接被颠覆。所以明知道夺取长安是上策,李密也只能被钉死在洛阳不得动弹。
不久之后,李渊在太原起兵并迅速南下夺取了长安。之后李渊在长安以“匡扶帝室”的名义宣布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站在政治制高点上壮大自身势力。最终,李渊以绝对优势横扫各路割据军阀,完成了天下统一。对李密来说,这也只能感叹:时也,命也!
参考文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