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皇帝之名的人,当然也是第一个有皇帝之实的人。他虽非开国之君,却以一己之力灭掉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后世的汉晋隋唐明,虽然也实现了大一统,却只有模仿,而无开创之功。
然而秦王朝固然伟大,却又极其短暂,从始皇称帝开始算起,一直到刘邦攻破咸阳,前后不过14年的时间,比另一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隋朝,足足短了一倍有余,后者存续了38年。而且更夸张的是,秦王朝几乎是一夕之间倒塌的,哪怕是在秦始皇统治的最后一年,天下之大,也不会有人觉得秦朝即将灭亡了,即便是六国的残余贵族,恐怕也都抱着“复国无望”的想法。可没想到,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居然就灭亡了。
在世时叛乱不足为惧,死后叛乱却势如破竹,生前死后两重天
虽有统一之功,但在后世人的评价中,秦始皇向来是以“暴君”身份出现的。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暴君统治下的始皇时代,民间当然也有很强烈的反叛心理。
可奇怪的是,从灭六国到始皇去世,这十一年间,天下几乎一片“祥和”,根本没有成规模的叛乱出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始皇死后,陈胜吴广很快就打响了第一枪,接着又有项燕、刘邦、张耳等人云集响应,一时间,反叛之声响遍大秦帝国的各个角落。
非但如此,这些叛军还迅速壮大,并以破竹之势直捣咸阳,仅仅用了三年就把这个不可一世的帝国给彻底干翻了,末代秦君子婴也被项羽屠灭三族。
如果把秦始皇死亡作为一个分界点的话,就可以明显看到前后两重天的景象,一边是“敢怒而不敢言”的死气沉沉,另一边则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杀声震天。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秦王朝的速亡,又该是谁的责任?
名不正则位不稳,胡亥的胡来,埋下了秦王朝速亡的悲剧
秦朝的短命,与胡亥这个二世君主的作为大有关系。
胡亥只是秦始皇二十几个儿子中的一个,而且排名居末,所以理论上讲,他是没有可能继承皇位的。然而在赵高、李斯等人的谋划下,他成功登上大位,可是这皇位却来得不够名正言顺,为了避免兄弟与其争位,胡亥就先后处死了所有的兄弟以及他们的子嗣,比如长兄扶苏,就是被一纸伪诏书给逼得自杀的。
据史书记载,始皇23个儿子中,除公子高一系可能有人幸存之外(公子高本人没有幸存),其余人包括他们的子嗣都被胡亥给杀掉了。而胡亥自己,最终也被赵高杀死,并且没有留下后代。
由此就可以看出,胡亥上位之后,对秦朝宗室迫害之严酷,一个王朝,连宗室成员都被斩杀殆尽,又如何能够延续下去呢?对比后来的汉朝,如果不是刘恒等宗室尚存的话,恐怕大汉也会三世而亡了。
胡亥的胡来,不但给宗室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更是让朝臣离心,并让反叛势力看到了希望。因为在大臣们看来,皇帝对自己的手足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呢。
而一旦大臣们离心离德,又没有宗室们在外镇场子,各处的反叛势力自然就会抬头,此消彼涨,朝廷对付叛军自然也会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咖位不够,就别想镇住场子,胡亥比秦始皇差了一百个刘邦
要说叛乱,其实刘邦建立汉朝后,也是一直叛乱不断,但每一次叛乱,都被他或者他手下的功臣给平息了。
所以有叛乱也完全可以“不足为惧”,就算不能做到秦始皇那样让天下人不敢反,只要能做到刘邦那样让天下人反不成功,也足以保障大秦王朝的延续了。
然而胡亥的能力和手段,比其父秦始皇简直是差了一百个刘邦,既然咖位不够,当然就别想镇住场子了。更何况,他在位的时候,实权几乎都掌控在权臣赵高的手上,实与傀儡无异。
烧水的时候,锅炉内部的压力是逐渐增强的,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通过排气阀来缓解,以达到一个平衡,如果排气阀被堵死了,锅炉就有爆炸的风险。
胡亥时期的秦王朝,恰恰就像一个排气阀被堵死的锅炉,始皇时代所积压下来的民愤,以及六国后裔的复国狂热,全都集中爆发出来,除非让排气阀正常工作,否则就是再好的锅炉,也只能延缓而无法避免爆炸的发生。
但以胡亥或赵高的智慧,恐怕连排气阀的方位都摸不着,就更别提去疏通它了。后来的西汉诸帝便聪明不少,他们不但知道给民间减压(轻徭薄赋、宽松法度),也知道社会制度的变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以郡国制作为郡县制的过渡),这才让西汉王朝延续了两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