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但“活”不等于“乱”。虽说“人是活的”,并不是说人做事就可以因为这种“活”没有“章法”,章法的背后,总是有一个原则的。孔子思想为我们提供的,就是做事的“原则”。
所以,对于“学术专家提出孔子思想适合作用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这观点对不对。颜小二的看法是,学术专家这么说是有其理由的,他所指的,当属孔子思想中高度凝练的精华,而不是具体的“行事办法”。
1、对于先哲思想,不要盲目去否定
对于先哲的思想,不要因为是过去的,甚至在后人“不合时宜”的发挥下对历史产生过不好的影响,就盲目“否定”,这会让我们错过“宝藏”。
时代不同了,我们看待古人思想,需要理解时代不同下的“历史局限性”,而我们要继承的,自然是古代先哲具体言谈背后高度凝练的原则。
这种原则像什么呢?举个例子,孔融让梨是一个故事,我们继承的,肯定不是“生搬硬套”下看到大梨不分场合就给比自己小的塞过去,我们继承的是“谦让、爱幼”的美德。
“谦让、爱幼”难道不是我们为人处世时,时时刻刻应当遵循的原则吗?
2、品读古书,切忌“东施效颦”
我们学习一门学问,最忌讳的就是生搬硬套,更不可不分场合去进行不合时宜的生搬硬套。甚至把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行为”僵化成“必须遵守的行为”,这是不正常的,“道德绑架”莫过于此,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而有学者说孔子思想可以适用于各领域,并非没有其道理。这里多说一句,不要对“专家”头衔抱有敌意,这样会辜负了那些坐了许多年冷板凳,但甘受寂寞的学者。这是一件让人惋惜的事情。
言归正传。其实颜小二多多少少也是读了些圣贤书的,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有细致读过,道家的《老子》、《庄子》也细细品过。里面有逻辑思辨,有故事,还有寓言等等。当然,书中人物面对某些事情时,作出的某些行为,虽然在书中得到了先哲的赞扬,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按照书中人的举动“照着模样”模仿个一模一样的出来。
这便有些“东施效颦”了。
中国的先哲实则都是比较接地气的,他们的一些议论许多都是针对他们所处的年代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而展开的。所以我们要研究他们的思想,就要结合他们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他们这么说背后的用意。
这种时候,我们就要体会他们文字背后的“原则”。用道家的话说,我们看到的是具体形体,但我们把握的,应当是这具体背后“形而上”的“道”。
3、孔子思想是不是适用于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中庸思想”还真有点这意思
通过上面的议论,我们再来说说孔子思想是不是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这里以“中庸”作比。
我们知道,“中庸”实则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方法论原则,于此也能帮助孔子“不偏不倚”,在原则性和灵活性兼具中体会到“过犹不及”的处世智慧。
“过犹不及”一说大家都懂,但做起来,还确实没几个可以自信说自己能够时刻做到的。大多数人其实不是“不及”,而是“过”。这也没什么,可以理解。毕竟你我在竞争年代,求高求远可以说是当代人的“标志”了,但问题就出在,部分人的求“高”求“远”大抵是不管这个“高”和“远”适合不适合自己,更别提这“高”和“远”是不是“脚踏实地”下的成果了。
孔子思想里的“中庸”,首先有对“度”的把握,这种“度”强调的是避免偏执,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就是做事不能主观臆测、不要武断、不要固执、不要自以为是。这种“度”是有灵活性的,亦有原则性。
同时,中庸也并非调和之意,上面的“四毋”其实就体现了中庸把握度的时候,也有很强的原则性,即强调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所为有所不为。
说得更通俗些,对于孔子的“中庸”,我们就为人处世上落地来看,强调的是人避免自我偏执,同时要有把握度的灵活性,明白过犹不及。这样的原则,难道不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为人处世时,时刻需要具备的原则吗?即便是烧火做饭,也得有做饭的“原则”以及火候的“把控”吧,您说对吧。
所以,孔子思想是不是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各方面呢?颜小二认为,从孔子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形而上之“原则”,某种程度上说,对于我们而言,确实在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无授权一说,不问自取或做成视频会全网维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