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在地表与大气层最底层对流层中,即使是珠穆朗玛峰也没有穿过对流层,而对流层对太阳光不感冒,它是被地球“捂热”的,离地表越远,对流层的气体温度就越低,所以高处不胜寒。下面我们具体说说是怎么回事:
太阳辐射
地球和大气的热量来源主要分两部分,地球的内部能量占据比例很低,比如温泉,火山爆发,大部分能量的释放主要还是作用在板块的移动上,主要能量还是来自于太阳辐射,但是太阳辐射可不是谁都能接收的,对阳光吸收的能力决定了到底是地球先受热,还是大气先受热。
任何物体高于绝对零度都会向外辐射电磁波,能看见的电磁波叫做可见光,看不见的例如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等等。电磁波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波长,物体的温度越高,波长越短,能量越就越强。例如疫情期间,机场等场所都会有测温仪器放在入口,你一走一过电脑里就会显示出体温,仪器就是通过接收分析你身体释放出的电磁波(红外线)来判断你的体温。
大气吸收的选择性
图: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中描述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光还具有粒子性,由一粒粒光子组成,波能量的高低实际上就是指单个光子所具有的能量高低。根据量子力学中泡利不相容原理,不同物质由于自身分子、原子结构不同,只能对特定能量的光子进行吸收。
举个例子:一帮学生在操场上做课间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结束后6岁的只会进一年级的教室,7岁的只会二年级教室,而且每个年级还会分好几个班……简单理解物质对电磁波是“挑食”的,只对特定光子或者说特定波长的电磁波感兴趣,并不是辐射过来什么光它就吸收什么光。
图:阳光三棱镜散射实验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阳光能量强,主要为短波辐射,包含了紫外线、七色可见光,还有少量的红外线。大气层的主要的气体对短波辐射并没有兴趣,只有部分紫外线可以被臭氧(O3)吸收,部分红外线被二氧化碳所吸收,使大气局部区域出现温度的变化,而50%的太阳辐射会穿过大气直射地面,大气层在地面释放辐射与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出现了分层,我们叫大气层。
对流层与平流层
大气一般来说分为三层由地表往上为对流层,平流层,高空大气。我们主要生活在对流层之中,偶尔坐飞机起飞到最高的位置才能处于平流层,但也不能把手伸出窗外感受一下。
对流层的定义为空气会上下流动,飞机起飞和降落实际就是在穿越对流层。只有飞到平流层才可以把餐车推出来发吃的,因为平流层的气流类似于水平流动,但国内航班飞机的巡航高度一般在万米高空,处于平流层底,对流层顶,局部局域对流层升高就会出现上下气流影响,造成颠簸,小车又要推回去,安全带再次扣好,厕所也不让上了。
对流层气流运动
当太阳的短波辐射传递给地表,地表会升温并释放出长波辐射地表的空气(对流层底部)可以接收长波辐射,高空离地表远温度低,地上温度高。地面热空气上升,高空冷空气下降,例如:热气球加热就能上升。由此不同高度出现了温差,平均每高一千米,温度会低6摄氏度。
除此之外下热上高的空气温度会形成循环往复的上下气体流动,因此对流层不利于飞机飞行。
图:大气的分层源于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右侧变化曲线。
平流层气流:平流层与对流层交接处为冷空气,上方由于臭氧的存在吸收了紫外线,因此温度升高,出现了热气上置,冷气下置的状态,冷气无法上升,热气无法下降,因此它们各自在自己的水平方向上流动,从下到上的温度变化为由低到高(上图第二层曲线)。
阳光被削弱与大地的逆辐射
大气吸收了一部分紫外线和红外线,除此之外散射和反射也会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例如:多云的天气,云层遮挡了阳光,把阳光反射回宇宙之中,阴天天空较暗。
图:日出之前
散射作用是由于大气各处密度稀薄程度不同,还有大量杂质,光在不均匀介质中无法严格地沿直线传播会像四处散去,作用的效果就是天空呈蔚蓝色,因为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更容易被散射,还有太阳未出现天已亮,太阳已下山天还会亮一阵,这些都是散射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散射,即使是白天,我们的天空也是一片漆黑,就像下图月球一样。
图:月球上的天空
当剩下的短波辐射来到地面会被地面上的液态水和大量的物质所吸收,大地温度升高,开始向外释放长波辐射,进行逆辐射作用。太阳的短波辐射被转换成长波辐射之后变成了空气“爱吃”的能量,空气开始升温,因此对流层中离地面越近,温度越高。
图:珠穆朗玛峰
对流层厚度平均为12km,由于赤道长期被阳光直射,因此地表更热,对流更剧烈,对流层更高(约18km),两极则为8~9km。珠穆朗玛峰8848米,离两极太远,因此也没有穿过对流层,会比低海拔处低约52度。
总结
我们生活在对流层当中,对流层最直接的热源是地球。大气层可以对阳光进行反射与散射,但大部分太阳光中只有紫外线会被对流层之上的平流层臭氧部分吸收,大部分的太阳辐射都会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在逆辐射给离它最近的对流层,从而对流层的底部的温度由低到高,离地表越远温度越低,所以高海拔和山顶温度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