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冷兵器研究所《唐朝没有具装骑兵?玄甲军:不要看我闲时没披甲,你们就拿我当轻骑》一文,破除了唐朝无具装的错误观点。本文让我们放眼唐军在网络上最著名的代名词之一——陌刀。陌刀一词可谓是大名鼎鼎,著名将领李嗣业就是赫赫有名的陌刀将,冷兵器大揭秘这一节目更是把陌刀的威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此节目播出后,陌刀热度更是红到发紫。那么陌刀究竟在唐军中地位如何呢。
首先,让我们翻开两本著名的唐朝军事史料——《太白阴经》与《卫公兵法》。我们让我们翻开这两本书来看看使用陌刀的情况。《卫公兵法》(府兵制时期)——,中军四千人,内拣取战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为一队,计五十六队。战兵内: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马军千人,跳荡五百人,奇兵五百人。左、右虞候各一军,每军各二千八百人,内各取战兵一千九百人,共计七十八队。战兵内:每军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左、右厢各二军,军各有二千六百人,各取战兵一千八百五十人,共计一百四十八队。战兵内:每军弩手二百五十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马步通计,总当万四千人,共二百八十队当战,余六千人守辎重,十分枪,十分弓,八分佩刀,二分陌刀,二分棓(即棒的通假字),且以二万人为军。《太白阴经》(募兵制时期)——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甲,六分七千五百领。战袍,四分五千领。枪,十分一万二千五百条,恐扬兵缚[木伐]。牛皮牌二分二千五百面,马军以团牌代四分支。弩二分,弦三分,副箭一百分二千五百张。弩,七千五百条弦,二十五万只箭。弓,十分弦,三副箭,一百五十分。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弦三万七千五百条,箭三十七万五千集。射甲箭,五万只。生鈊箭,二万五千只。长垛箭,弓袋,胡鹿长弓袋,并十分一万二千五百副。佩刀,八分一万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棓,二分二千五百张。” 我们可以看到,陌刀的比例并不高,但也不能否定陌刀的价值,其在唐军中的地位并不容小觑:《唐六典》记载唐刀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而此四刀中唯有陌刀是唯一禁止陪葬,陌刀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实战中陌刀也表现的非常不俗,“堵墙而进”“人马具碎”李嗣业战绩中的著名场景一次次出现在我们眼中,陌刀强大的威力令人胆寒,笔者并不打算一一累述。那么这么强大的陌刀,为什么不能成为唐朝军队的标志呢?下面笔者将陈述以下两点理由。
▲严阵以待的陌刀武士(冷兵器大揭秘剧照)
第一,并非只有唐朝有此类重型武器破敌的记载,后赵的高力禁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晋书·石季龙载记》:高力等皆多力善射,一当十余人,虽无兵甲,所在掠百姓大斧,施一丈柯,所向崩溃,戍卒皆随之,比至长安,众已十万。其乐平王石苞时镇长安,尽锐距之,一战而败。从以上史籍展现了高力禁卫运用长柯斧这一重型武器的非凡威力令人啧啧称奇。可见唐朝之前就有运用重型武器破敌的记载。有的读者可能就要说了:“笔者,这是长柄斧,不是陌刀呀。”好,那么让我们看看宋朝步兵给我们的表演,顺便也再来针对一下那陌刀法在唐朝以后便已失传的错误看法。
▲后赵高力禁卫在长安城大杀四方
让我们先来看看宋朝的对手,西夏的蔡哥的评价。“国家(西夏)用铁鹞子以驰骋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险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铁骑难施;若遇神臂弓,步奚自溃。盖可以守常,不可以御变也。”
▲武装到牙齿的铁鹞子(神秘的西夏剧照)
以上史料分析可以得到可见陌刀法在宋朝依然具有使用,那么什么是陌刀法呢,唐朝并无具体史料评价,那么我们从宋朝那边也许可以略知一二:根据《宋史》的记载:“又步兵之中,必先择其魁健材力之卒,皆用斩马刀,别以一将统之,如唐李嗣业用陌刀法。遇铁鹞子冲突,或掠我阵脚,或践踏我步人,则用斩马刀以进,是取胜之一奇也。由此可以推断出以下两点:第一,陌刀的确是破骑的良好利器,第二,陌刀装备少的原因是使用人士必须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所谓“又步兵之中,必先择其魁健材力之卒”便是其理。
▲宋军步兵企图利用斩马刀进攻铁浮屠的马腿
第二,唐朝具有自己真正的独特的优势——全员弓枪合一。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太白阴经》还是《卫公兵法》都表明唐朝为十分枪十分弓,这使得唐军每个士兵都具有所谓“双重功效性”。这就是为什么,唐军的操典中并无特别注明所谓长枪兵的原因,弓手的分类一般也只是挑选擅射者进行细致分类。有读者可能说到:“这有什么难的,长枪不是很简单吗,我用小刀绑在一个木棒上就可以当长枪,弓的话自己用牛皮筋,竹片等生活用具也可以制作,我也可以弓枪合一。”这一想法只能说把问题简单化了——一把真正的长枪成本不低,枪杆就需要足够长和硬,还带有韧性的合适材料。军用弓也马虎不得,唐军运用的弓主要为复合弓,其需要大量的角,鱼胶,竹片,动物筋等材料组成。(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去问问一些制作传统弓的老师傅们,制作一张战弓需要耗费的时间与精力)
▲壁画中的唐军形象(此处明显可以通过后两位步兵观察弓枪合一的姿态)
然而在大多数国家,只有精锐才能做到弓枪合一,如奥斯曼土耳其的耶尼切里亲兵,厭噠人组成尼萨枪阵的精锐禁卫军与河中粟特精锐步兵,拜占庭的“双重功效”铁甲圣骑兵更是靠着弓枪合一更是成为西方史学家的吹捧对象。甚至有人认为在拜占庭重骑之后,只有17世纪的重装火枪骑兵具有这种功能(包括以后的胸甲骑兵),殊不知在那遥远的东方,唐朝不只是完成了骑兵弓枪合一化,还有是将整体变成了弓枪合一。弓枪合一的杰出表现可以从这三者中得到体现——苏丹亲兵其无论是在两次科索沃会战,瓦尔纳会战,第一次莫哈赤会战等著名会战中都表现出了极其强悍的战斗素养,安卡拉之战虽然败绩,但是也苦苦坚持:尼萨枪阵则用锐利的锥头枪与重型纺锤型箭头在厭噠帝国破灭的布哈拉反击战中,差点车翻自信满满的库斯老一世:拜占庭重骑兵则是在卡西林纳姆会战给法拉克人好好上了一课。这几个活生生的例子都展现了弓枪合一的巨大威力。这些弓枪合一部队他们在远处是优秀的弓箭手,射箭时能制造出密集的火力网,使敌人的轻甲部队甚至重甲部队受到强大的组滞,近处时能运用手中的长枪组成方阵,防御敌人骑兵的冲击或者冲击敌人的步兵方阵,可谓是战场上的多面手,令人啧啧称奇。
▲拜占庭双重功效重骑兵的装备
▲耶尼切里亲兵正在使用土耳其弓与克索米莱火绳枪进行射击
▲粟特枪兵(他们既是优秀的长枪兵也是不错的弓箭手)
最后,本文到此结束,笔者希望个人能进一步帮助大家消除唐军刻板印象,如有不足欢迎指出,一起探讨,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河朔紫壤,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