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个群岛国家,土地狭小,可用耕地非常紧张,人地矛盾激烈。
而随着明治维新打破了传统的土地分配模式,日本的土地又迅速集中在了少部分人手里,佃农不得不向地主缴纳高额的地租。背负沉重地税的佃农缺乏向上通道,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军国主义就成为了这种压力的一个出口,可以说二战前的日本政府如此疯狂还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有关系。
日本明治时代的土地所有权证书
(图片:wikipedia)▼
战后,在盟军最高司令部的推动下,日本开始了铁腕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效。再加上国际局势带来的好运,日后日本经济腾飞,残暴的军国主义也就失去了民意基础,日本农民也从受尽压迫的可怜人变成了小康阶层。
这是怎么做到的?
恶土
日本土地狭小,山地丘陵占比高达75%。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土,日本人很早就开始开垦山间的小盆地、河谷进行耕种。
虽然是狭长型国土,但国土面积也并没有很小
不过不适合集约式农业化
(底图来自:shutterstock)▼
名义上,这些土地都是由各地的诸侯(大名、藩主)所有。安住城堡内的大名对土地的精细化管理比较乏力,只能依靠投入大量人力获得少量的产量增长。然而随着明治时代土地税代替实物浮动税收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藩主们手中的土地权却在架空。
大名也就是指较大地域领主,大多拥有武装力量
在自己的属地内拥有行政、司法、军事和税收等权利
(松平容保大名参拜雕像)
(图片:Wikipedia)▼
有一定资金,珍惜土地,注意管理的小地主们逐渐接手了土地。20世纪中期的统计发现,日本有600万公顷农业用地,其中500万公顷是耕地,地主们占据了将近一半的土地。而高达550万户的佃农中,却有三分之一完全没有土地。
1855年江户幕府的领土范围
(图片:wikipedia)▼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地主就是锦衣玉食的寄生阶级。旧日本的大部分地主也生活在农村,也参与农业生产,甚至自己一方面是地主,一方面又租种其他地主的地。不生活在农村的地主一部分是城市工人,一部分是教师,商人,公务员之类的中产阶级。一旦丢了工作就可能赶走佃农自己种,遇到灾荒或经济危机地主家一样没有余粮。
旧时的农民生产所得除去租金赋税已然所剩无几
农产品的流通率很低
(图片:Dane Gillett / Shutterstock.com)▼
这些具有一定家底和经营头脑的人,也确实更好地利用了土地,用进一步的精耕细作为当时的日本农业带来了1.6%的年均增长率。
然而这却并不能覆盖日本国内的需求。因为随着国家大门逐渐打开,这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也从江户末期的0.02%提高到了明治时代的1.2%,人均大米消费量更是不断攀升,在1910年代中期达到170公斤的峰值。本就勉强自给自足的日本粮食结构,必须引进10%的进口量,以20世纪初的交通运输水平来看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价格也不会便宜。
日本的人口从江户末期就一直猛增长
但国土面积是不会增长的
导致人口密度过大
(图片来自:Sean Pavone/shutterstock)▼
这就造成了农民选择的矛盾:
如果选择留在乡下,土地都在地主手中,而且地主有与农民争地的意愿,收入具有很高的不稳定性。即使是那些有土地的农民,在面对货币土地税时,为了度过年景不好的年份,也势必要卖地求生,农村的土地集中度只会越来越高。
但当时的土地集中和现代大农场是不同的
现在农民是可以收到租金的
而当时的农民无地的交租,有地的交税
(图片:Apple Express Japan / shutterstock)▼
如果进城打工赚取货币收入食用商品粮,则紧俏的粮食和高昂的粮食价格又会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难以有效获得积蓄。
剩下的路就只有两条:参加不断扩招的军队,吃皇粮;或是支持国家向外部扩展,获得外国的土地。事实上这两条路也是相辅相成的,庞大军队的作用是侵略其他领土,为加入垦殖团的贫民保驾护航,而新拓展的农地则可以让军队吃上饭。
对外发动战争向来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有效方式
(图片:Wikipedia)▼
相对富有的地主也是乐见其成。因土地而产生的巨大内部张力让地主也担心贫民反抗,既然地从来都不缺劳动力种,就不如将多余的人口放到外国去,分散国内压力。
两拨利益尖锐对立的人,就这样一起上了军国主义的船。
军国主义是极度崇尚军事强大的
而在明治时期的日本,军队是独立的
完全不受首相和民众的监督控制
(图片:wikipedia)▼
等到1929年的大萧条蔓延到日本,紧张的日本社会更需要向外释放压力,佃耕制度与军国主义的互相影响越来越紧密了起来。
土地改革
然而疯狂的扩张总是要付出代价的,疯狂了十几年的军国主义最终被盟军打败,日本社会却一下跌入了地狱。
由于军工系统全部停产,原料供应也被打断,日本企业无法继续生产,只能大规模裁员。此时又正逢败兵复员,失业压力极大,左翼思想也在日本迅速传播。
虽然有遣返救济机构
不过没有企业也没处安排
(图片;Wikipedia)▼
日本政府试图利用土地改革稳定局势,由农林水产省独立起草了《农田调整法》的修正案,经过内阁的审议、修改,主要内容包括:强制转让本人不在农田所在处地主的土地,限制个人拥有土地不得超过5町步(约等于74.25亩),用租金改革的方式降租,以及组织农委会。
对于身体不再健全的复员兵来说
即使分到了土地,也没有能力种植了
(图片:Wikipedia)▼
1945年12月4日草案递交议会后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一锤定音的是同盟国最高司令部。5天后,麦克阿瑟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关于农地改革的备忘录》,激烈批判了日本旧有的土地制度,并列举了几项具体问题:土地过度拥挤、租赁不利于租方、农业负担过重、财政政策偏向于工商业而不利于农业、政府对农业组织管控不考虑农民利益。
此事确实是为农民谋福利了
不过随着日本实行经济自由化程度加大
工商业才是经济的支柱,农业是基础但不是重点
(图片来自:google map)▼
有了盟军最高司令部的站台,农业改革的大方向就定了。但美国人还是认为,最初的改革方案过于保守,允许地主保留5町步或北海道12町步的土地(1町步约等于1公顷),日本的大地主并不多,绝大部分地主的土地不会受土改影响。
1946年9月,日本政府立法规定在两年之内由政府强制购买外地地主出租土地以及本地地主多余土地,之后再卖给缺少土地的农民;未被政府购买的地主土地可以继续出租,但必须低于限额,佃户有权请求降租;土地出租要签订详细的契约文书;地主不得中途收回土地。
佃户顿时有了话语权
(图片:maroke / Shutterstock)▼
日本政府在二战后财政吃紧,购买地主土地用不得转让的“交付公债”形式支付。日后因为通货膨胀,购买地主土地并未给日本政府带来太重的经济压力,只是地主们得到的补偿款缩水了许多。
三十万没几年就被贬值了
(图片:Wikipedia)▼
为了保证土地改革后土地不再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农地委员会、农业调整委员会和农业改良委员会先后成立,1951年合并为农业委员会,也就是后来的农协,成为日本农业最重要的管理组织。
然而与欧美自发形成的农业协会不同,日本农协脱胎于政府机构,在民间化以后也长期以准政府机构的形式运营。加入农协差不多是强制的,他们代理的领域也不光是农药化肥代购,粮食,家畜,桑蚕的生产销售,连农业信用贷款,到互助保险,医疗,老年人护理,技术指导都有涉及。这为日后的日本社会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矛盾。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各环节都被农协把控
农协的权力范围甚至超过了一些政府机关
(图片:Wikipedia)▼
日本政府也无法取消它,因为重大农业改革往往必须依靠各地农协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落实。当然最重要的是,它负责批准土地流转。
1952年《农地法》颁布,进一步限制了土地流转,日本的土地改革基本达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的。
新日本的基础
经过几年的整顿,日本的自耕地占比提高到了89.9%,佃农只占农业人口的5.1%。人人有其田的局面,提高了日本粮食的供给水平,伴随日本渡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成功解决了战后粮食危机。
农民对于自耕地的积极性远大于租地
提高了产量,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图片:kazoka /wikipedia)▼
政府对农民的支持也不止在于土地制度上。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日本政府对大米实行价格双轨制,出高价收购大米,力图保证农民收入与城市工薪阶层基本相当。售价往往却低于收购价,既促进了农民增收,有降低了城市生活成本,提高了出口导向时代日本劳动密集产业的竞争力。但归根结底,这还是所有纳税人买单的。
但由于战后巨额的赔款和重工业被暂停
民众的日子还是过的艰难
也衍生出了黑市等小贸易
(图片:wikipedia)▼
其实,很多支持土地改革的政治家并不认为这种分散的小农经营的农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他们更支持集约化经营。但农村地区是重要票仓,同盟国最高司令部的意志也不能违背,从未有政客大胆到挑战新的土地制度。
集约化经营能实现的效率和产量高于小农经营
但农民不仅要生活,还有选举权
(图片:Micher /wikipedia)▼
但政策总是要与时俱进的。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加速,农村地区人地矛盾逐步降低,耕地不再是最有效的投资方式,土地兼并的诱因减少,土地的利用效率反而降低了。为了促进土地流转,《农业基本法》出台,《农地法》修改,逐渐放宽了对土地流转的限制,日本的农业用地终于开始了集约化的道路。
土地流转被放开也就是又开启了”大地主“模式
但也不一定有人想种▼
这时候农协的副作用就显现了。
为防止土地兼并之后大农企架空农协,也为了阻止农民离开土地以保证农协对选举的影响力,它一直在拖慢土地流转的进程。
一旦集约化,农协就失去了话语权
但对于老龄化严重的日本来说,小农经营实在是浪费土地能力
(图片:DPeterson /wikipedia)▼
为了争取农民的支持,他们又绑架政府抬高农产品关税与农产品价格,使得城市生活压力骤增。然而从大趋势上看,经历了三大景气时代的日本,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工业国家,大城市二三产业的吸引力非常高。即使农协百般阻挠,农村的年轻人还是在向城市进军,等到老一辈农民去世之后,农协的影响力或许会如山崩般垮塌。
只把人带出去,却没带回来
(图片:Apple Express Japan / shutterstock)▼
经历了日本土改,日本农民分到了土地,收入增长;随着冷战开始,土改中办事得力的旧官僚也得已继续飞黄腾达;日本社会没有撕裂,没有发生流血的暴力革命,日本经济没有继续衰退,日本人很快会迎来高速发展的时代;麦克阿瑟成为了改造日本的救世主,还卖了天皇一个面子,一贯好大喜功的他大概对此很满意。
最不开心的,是被军国主义洗脑参与了侵略军,又侥幸捡条命回到日本的小地主。回到家乡的他们发现,天皇只是矮麦克阿瑟一头的凡人,英美鬼畜横行霸道,自己则拖着残破的身躯眼看妻离子散,土地也被分走了。
麦克阿瑟和裕仁天皇
(图片:wikipedia)▼
参考文献:
川越俊彦 AGRICULTURAL LAND REFORM IN POSTWAR JAPAN : EXPERIENCES AND ISSUES
野口悠纪雄 张玲(译) 战后日本经济史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贺平 战后日本农地流转制度改革研究——以立法调整和利益分配为中心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kazoka /shuttersto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