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动物一身毛,人类却没有?因为我们从树上下来,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毛发的差别只是我们看到结果,贯穿人类进化的还有饮食差异、身体结构差异、智力的差异,人类基于这些差异褪去了大量毛发,下面我们详细聊聊。
失去了树荫
很久以前,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改变了东非的气候,这片土地上的森林面积逐渐衰减,使得其中一部分原本在森林中谋生的人类祖先不得不到大草原寻求生存的机会。当时我们的祖先和大部分灵长动物一样,除了脸部,手掌,脚掌,还有屁股,其余部分都被浓密的毛发所覆盖。
图:阿尔法南方古猿,人类的祖母露西复原图
转战草原后更高的气温更大的运动量,导致浑身毛发成为了一种散热负担。热死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家常便饭。慢慢的一些利于大草原的基因突变的个体开始突显出生存优势,比如说毛发稀少者,久而久之就成了如今的模样。
不过,如果单纯为了凉快,大草原上的动物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出现裸狮子、裸猎豹?在炎热的沙漠里,你是会选择穿一件薄衣服,还是在阳光下肆无忌惮的光膀子。其实有点生活常识的人一定会选择穿着衣服,毕竟虽然说皮肤裸露有利于散热,但是也更容易受到阳光的直射,会被灼伤。炎热沙漠中的阿拉伯人爱穿覆盖全身的宽松袍子就是这个原因。
假说
那么人类褪去毛发又说不通了,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假说:
寄生虫假说:体毛少不利于寄生虫寄居,从而使一些相对光的个体更容易存活。
进食卫生假说:当时我们还不懂得用火,进食的时候动物肉中的血水会弄脏体毛,更容易滋生细菌,容易生病,而体毛稀少的变异基因出现有了生存优势。
水生猿、海猿假说:我们的祖先曾经有一段在水里生活,使得我们褪去了大量体毛,再返回陆地就少了大量体毛。
还有人认为是性选择,以及体毛不利于人类繁衍等。每一种都有一些合乎逻辑的地方,但其实也都有自己的逻辑硬伤,甚至是科学硬伤。综合下来相对最令人信服的还是最开始提到的那个更有利于散热的理论,只不过整个过程并非仅仅是毛发褪去那么简单。
主流理论
我们的祖先毕竟是大草原的后来者,生理结构原本是为了适应森林里相对悠闲的树栖生活而量身定制的,与草原上原本的猎物和掠食者相比,生理机能既不适合于高速追逐猎物,也不适合于长距离奔跑,但是为了生存,如果不改变就面临着灭绝。
不过,相对于其他动物我们有一定的智商和对简单工具的使用,因此我们依然能够时不时的靠着勤劳的双手寻找根茎植物,组团抢夺鬣狗等动物的食物,偶尔围捕一些相对容易的猎物。
无论是采集、抢夺、狩猎都没有树荫遮挡,特别是打猎,在烈日下追逐猎物势必会使得我们的体温急剧上升。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致命的,即使现代人已经褪去体毛,夏天也要防暑降温,时不时还会有站在操场上晕倒的。
这个时候自然选择开始发挥作用,我们需要让身体在剧烈运动的时候可以迅速降低体温。与毛发减少一起发生的还有体表汗腺的日益发展。人类是现存排汗最旺盛的灵长类动物,全身大约有500万个汗腺,一天可以出汗高达12升。
汗液在蒸发过程当中可以有效地带走我们体表的热量,稀疏的毛发又有利于加速汗液的蒸发。于是群体当中体毛更少的,但出汗更多的勇士就成了族群当中的优胜者,他们慢慢地进一步将自己的生存优势扩大成繁衍优势。毛发少,能排汗逐渐的就成为了物种的集体优势,使物种具备了长时间有氧运动的可能。
后来我们就可以利用进化优势,通过其他动物不具备的长距离奔跑的能力,活活跑死猎物获得食物,为物种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自然选择
当然能,整个进化过程是十分缓慢的,但是只要环境不发生巨变,这个优势一旦确立就会成为坚定不移的进化方向,直到我们变得非常能出汗,毛发又非常的稀少为止。
在体毛退化的同时,皮下脂肪层也开始出现了。相比于酷热的白天,没有“毛衣”的寒冷的夜晚同样是致命的。皮下脂肪层的出现是对体毛退化的一种有效补偿,而且这层脂肪不仅能够像毛发那样提供御寒保暖的功能,而且相比于原本的毛发,在身体需要迅速降温时又不会妨碍汗水的蒸发。
因此,我们即褪去了灵长类动物原本应有的体毛,但又不惧寒冷,随着人类大迁徙走出炎热的东非大草原,环境再次改变,我们就需要御寒的工具,于是我们穿起了其他动物的“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