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家、书法家潘安仁,到花美男潘安

富比石崇,貌似潘安。中国文化中,“潘安”,早已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可事实上,历史上并不真正存在,一个名叫“潘安”的人……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市中牟县)人。出身儒学世家,少年时代,随父宦游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后就读洛阳太学。

入仕后,潘越供职贾充幕府,当过几任京官,因作赋颂扬晋武帝,左迁河阳县令,自视极高。回到京城后,积极参与贾谧身边,文人集团“二十四友”活动。山涛等人受宠,潘岳心怀不满,在宫殿柱子上,写下谤诗,贬怀县县令。再次回到京城后,任杨骏门下太傅主簿。

这一时期的潘岳,似乎注定没有官运,不久后,杨骏被诛,作为主要幕僚的他,原本也在治罪之列,幸有公事在外,加之好友公孙弘求情,调长安县令,后升黄门侍郎。潘岳为人,比较急功近利,喜欢依附权贵,母亲多次劝他不要这样,潘岳口头受教,老毛病却始终改不掉,终于惹来杀身之祸。

司马伦囚禁晋惠帝,自立为帝,亲信孙秀当上宰相。想当年,孙秀只是小吏时,曾在潘岳父亲手下任职,潘岳因看不惯孙秀为人,多次欺凌他。如今孙秀得势,潘岳自知不妙,在朝堂上遇见他,问“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还记得当初么),孙秀回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不久后,孙秀诬陷潘岳、石崇等附逆,先后被收押。二人都不知道,对方也在其中,石崇先行押送刑场,潘岳后至,石崇问安仁,怎么你也来了?潘岳回答,“可谓白首同所归”,这本是他,早年送给石崇的一首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不料多年后,竟成了两人结局的预言……

那么潘岳,或者潘安仁,又是怎么变成“潘安”的呢?

这要从愍怀太子司马遹说起。

司马遹,晋惠帝司马衷长子,小时了了,长大后不学好。因不是贾南风所生,后者一直寻找机会,想要除掉他。

元康九年(299年),蓄谋已久的贾南风,诈称皇上不舒服,将司马遹诱进宫中,安排在别室,派遣心腹婢女陈舞,逼司马遹吃掉准备好的醉枣。令时任黄门侍郎潘岳,草拟了一份措辞暧昧,似是而非的文稿,诱使司马遹抄写。

顺便说一句,潘岳美貌之外,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由他草拟的文稿,表面看没什么,但醉中的司马遹,字迹潦草。而这篇东西,在原有字体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这里添一划,那里连一笔,经潘岳精心修饰,成了地地道道的悖乱之语,翻译成白话:皇上、皇后,你们快点退位吧,如果你们不主动退位,我就带人进宫,废掉你们,然后我做皇帝,蒋美人为皇后。

据此,贾南风胁迫晋惠帝废掉司马遹,不久后将其杀害……

虽然按照司马遹的发展方向,即使不被废,有朝一日当了皇帝,恐怕也不会是什么明君。但按照传统观念,潘岳的行为,更不用说贾南风一党,也不是,更不是什么好货色,相当于弑君,大逆不道。

“潘安仁”变成“潘安”,最早,出现在杜甫的一首诗中,“恐是潘安县”,有人认为,杜甫不齿潘岳的行径,认为他当不起“仁”字,遂该“潘安仁”为“潘安”,从此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