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师当中,鲁迅算是其中最为顶尖的一员。他的很多文学作品即使到了21世纪,依然是语文课本上的常驻客。鲁迅先生曾经和救亡情报访员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那就是——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那么所谓的汉字到底指什么?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学名周樟寿,后来改名周树人,早年进入三味书屋时,和章闰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只是后来祖父周介孚,因为一些事情被关到监狱,父亲也因为这件事情身心备受打击身染重病,很快就家道中落,全家只好躲到乡下避难,经常以为父亲的病没钱治病而招人嫌弃。
父亲去世之后,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差,等到家族开始分房的时候,分给他们家的房子又小又破,鲁迅因为拒绝签字而遭到叔辈们的斥责,心中倍感凄凉。读书时参加县考中榜却因四弟患病而不能去参加府考,只能前往南京求学,之后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毕业之后公费赴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后来感到医学无法救国,这才有了后来的弃医从文的壮举。
鲁迅这个名字就是他在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在那个年代影响最深的名字。在他学习的时候的时候,就认识到学习汉字的艰辛,他曾经也是一个饱受汉字之苦的“受害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鲁迅这样一位文学大师也会饱受汉字的困扰,其实这就要从汉字的发展说起。
我们现在所说的汉字和古代的汉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大家都是写的繁体字,特别是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的文字也都不一样,直到秦统一六国之后,将秦国的大篆加以简化改为小篆,推广到了全国。当时的小篆特别复杂,除了一些常用的普通老百姓认识之外,其他的基本都不认识,所谓的读书人基本都是当时的贵族。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也开始紧跟时代的步伐,演变为很多人所熟知的繁体字。由于繁体字写起来比较复杂,对于很多人来说认知难度非常大。比如卜的繁体字是蔔,这样一个简单的字繁体字都那么复杂,更不用说那些笔画多的字繁体字会有多么复杂。在那个文化普及相当落后的年代,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学习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鲁迅认为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很多病因都潜伏在里面,如果不把它革除的话,结局只会是自己死。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其实鲁迅要灭的汉字指的是旧文字。他认为国外之所以强大,有很大原因就是对方有着远超过中国的先进知识,那时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大字不识的文盲。要想成为强国,不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就要教他们识字明是非,而繁体字就是其中最大的障碍,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白话文(简体字)才真正在中国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