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大婚,北洋政府为何鼎力相助,连时任大总统都送礼致贺?

民国十二年,“走,瞧小皇上娶娘娘去”,成了当年北京城百姓生活中的一件乐事,这一年紫禁城迎来了它最后一任主人的婚礼,是逊清朝廷和民国政府的最后一次合作,这场婚礼中汇集了当时社会上的各路显要,也亮起了大清余辉在国民眼中最后一丝光芒。

“我要的不是婉容”

小皇帝的大婚筹备从民国十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溥仪刚过完十五周岁的生日,宫中的四位太妃就召见了溥仪的生父原监国摄政王载沣,会同十位宗室王公商议皇帝大婚事宜。有鉴于慈禧皇太后为同治、光绪皇帝大婚选配后妃的先例,四位太妃也想借此机会,将皇帝的枕边人安排成自己人,借以独揽逊清朝廷内的大权。

上图_ 溥仪 少年时期

由于同治皇帝的遗孀庄和太妃在“议婚”后没多久便去世了,四大太妃之一的荣惠太妃又是个懦弱的性子,不参与这些事务,就只剩下了同治皇帝遗孀敬懿和光绪皇帝遗孀端康之间互相角力,双方都誓要将小皇帝牢牢掌握在手中。

当时敬懿太妃中意的人选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文绣,端康太妃挑选的则是郭布罗氏荣源的女儿婉容。

为此两人不惜在宫廷大闹,还各自在宫外找了一名奥援,即溥仪的两个叔叔载洵和载涛,为两个太妃的“意中人”各自奔走,可双方势均力敌争执不下,便将皮球踢给了溥仪,让他自己决定。因为前朝皇帝选妃是以递如意还是给荷包的方式选定皇后和妃子的,其中的可操作性太大,王公大臣为了公平起见,就用了最“摩登”的方法——挑照片。将预备好的满洲女子照片呈递给皇帝,皇帝中意谁,就在那张照片上做上标记即可。

上图_ 额尔德特·文绣(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字蕙心,自号爱莲,蒙古族

直到此时,溥仪这次大婚还并不是后人臆想的“一后一妃”一步到位的情况。最初只是准备挑选一位皇后而已,内务府当时一共给溥仪送上了四张照片,分别是蒙古王公阳仓扎布、前都统衡永、荣源、端恭这四家的女儿。四张照片用溥仪自己的话就是:“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模样,每位都有一个像纸糊的桶子似的身段,脸部很小,实在也分不出来丑俊”。年少的溥仪于是就在四张照片中犯了难,最后随便选了一张看着顺眼的照片画了一个圈,而这个人就是当时只有十二岁的文绣。

结果一出来,端康太妃就不干了,自己中意的人落选,反而是老对头敬懿的人做了皇后,那今后她还怎么主持宫中事务。端康便以文绣家境贫寒、人长得不好看为理由,纠结一帮王公来让溥仪重新选,所谓的重新选择其实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只能选郭布罗·婉容。左右无外乎再画一个圈,溥仪为了眼不见心不烦就在唯一候选人婉容的照片上画了圈。这个结果敬懿是不接受的,最后还是荣惠太妃站出来做了和事佬,既然双方都不满意,那就两个都要,婉容做皇后,文绣做妃子,这样才算是把这件选后风波平息。

上图_ 郭布罗·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字慕鸿,号植莲,满洲正白旗(达斡尔族)

皇帝结婚也没钱

结婚人选定了下来,溥仪就任命他的七叔载涛总办大婚典礼事宜,内务府大臣绍英和耆龄为副,正式开始筹备大婚典礼、采买之事。溥仪在听取了内务府的汇报之后,给出了一个婚费数目的上限,即不得超过三十六万元。

但是当内务府按照皇帝的意思,把采购计划开列出来送给溥仪的大总管阮进寿的时候,这位总管太监却将计划打了回去。经过多方打听,内务府才知道是因为这些经费太少,分润到宫里太监,尤其是这位大总管手中的太少了,所以才无法通过。

上图_ 养心殿设立的婚房

一边是皇帝,一边是宫里的总管,内务府秉着息事宁人,自己多赚的想法,最后给出了一个大婚最少需要四十万元的计划。溥仪又不懂其中的“花活”,自然是同意的。但是内务府又拿不出这笔钱,只好就去找北洋政府,请他们将历年拖欠的“清室优待费”拨发四十万元,以解燃眉之急。

按照民国元年《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第二款的规定,当时参考宣统三年清朝皇室的财政计划,民国政府给出的承诺是:“大清皇帝辞位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上图_ 在坤宁宫设立的婚床

但北洋政府此时给出的回复是:“方今国库空虚,碍难照办,请另行筹措”。对于这样的答复,内务府是有思想准备的,因为按照内务府账目的记载,除了民国元年,北洋政府按时足额拨付了四百万两岁费之后,此后民国二年是二百八十八万两,到了民国五年以后,每年只能领到一百多万两,不到规定数目的一半,而内务府每年保底的支出是二百六十九万两左右。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绍英和耆龄才和北洋政府进行了这次磋商,既然北洋政府这儿解决不了困难,那就继续老办法——卖。

事实上典卖家产早已经成了逊清朝廷度日的方法,当时的内务府郎中钟凯提出内务府先行筹措一批宝贝,由他前往天津把这些东西卖给洋商。但是这样一来,内务府其他的官员就不愿意了,你去办、你去卖?好处还不都让你一个人得了。于是便将此事捅给了报社,大肆宣扬逊清皇室出卖皇宫文物的消息,迫于舆论压力,最后内务府用“抵押”的方式,以四十多个大木箱的金银器皿加上两箱瓷器和玉器的代价向汇丰银行筹借了婚礼经费,而汇丰银行给的回扣则是利益均沾人人有份。

上图_ 在坤宁宫冬暖殿设立的喜榻,上面是雍正帝御书“位正坤元”匾

全力配合的北洋政府

由于这次抵押宫中文物闹得沸沸扬扬,北洋政府也面上无光,于是当局表示尽力支持这次大婚,先是民国财政部特意给内务府写了一份措辞恳切的致歉信,说明为什么没钱给内务府。接着又特意从关税中拨出十万元充当大婚经费,但是这十万元中的两万元要算是民国政府的官方贺礼。

同时北洋政府答应负责大婚期间的所有安保工作,据溥仪统计大婚期间仅正规陆军部队就出动了两千四百九十八人次,此外还有大批宪兵、警察、消防队随时待命,维持秩序。

上图_ 溥仪大婚当天,警察在北京神武门前守卫

上图_ 神武门外的送亲队伍和护卫的警察

为了照顾逊清皇室的脸面,北洋政府还特别批准,迎亲的队伍和皇后可以从东华门进入紫禁城。是的,皇后想要从前朝进入紫禁城需要北洋政府批准的。因为早在溥仪退位之初,袁世凯就给溥仪划定了居住范围,即从乾清门往北到神武门是逊清皇室的居住地,而乾清门以南则属于民国政府。

按照清代其他皇帝在紫禁城大婚的惯例,迎娶皇后是要由大清门走紫禁城的中轴线进入后宫,但今时不同往日,能从东华门进入就已经让皇室感恩戴德了。

上图_ 溥仪迎娶婉容时停在乾清宫外的花轿

北洋政府不仅在婚礼形式上给足了面子,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还特意在1922年12月1日婚礼当天派遣了礼官,向溥仪致贺,此外还允许溥仪接见北洋文武大员和各省的军阀代表。这其中最出格的莫过于总统府的侍从武官长荫昌,觐见溥仪时,他身穿西式礼服,向新人鞠躬后突然宣布:“刚才那是代表民国的,现代表奴才自己给皇上行礼”说罢就跪下磕头。

此举一出在场之人有惊愕、有暗喜也有不屑,但对于溥仪来说却是给了他莫大的满足感。而最令皇室惊讶的是外国大使也联袂从东交民巷入宫,向溥仪致贺,为此小皇帝还专门用英文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谢词。

上图_ 溥仪和婉容在养心殿接见外国来宾

皇帝大婚收到的贺礼

参加婚礼,必定是要有贺礼的,溥仪这次大婚也不例外,除了盛大的场面,各方势力送来的琳琅满目的礼物也让人目不暇接。根据溥仪《大婚典礼进奉衔名物品册》可以看到当时的盛况,现将其中部分民国政要进奉的礼物列出:

第二号,徐世昌(前民国大总统)恭进:如意一柄、黄绒云龙地毯一件、瓷器二十八件、库金缎垫桌椅十件。

第七十七号,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呈进:三镶玉如意一柄、白缎湘绣翎毛花卉屏成堂、珐琅周亚樽成对、上用甲种词源成部···(并珍贵衣料若干件)。

第一百五十三号,头品顶戴前弼德院副院长康有为跪进;银币一千元,法国拿破仑皇帝与奥公主大婚画碟两件、意国佛罗练士玉摩色人物小屏一件。

第一百六十号,大总统黎元洪赠:龙凤金镶玉双如意成架、龙凤珐琅银质圆盒成对、龙凤珐琅银质圆花瓶成对···红缎锦绣彩花喜联成对···。

第二百十四号,总税务司安格联呈进:银质盘一件。

第二百十五号,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作霖进:银币一万元。

第二百十九号,大总统黎元洪致赠贺礼银币二万元。

上图_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经,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

政要中还有曹锟、冯玉祥、张勋等人也多有礼物进献,就连上海的犹太资本家哈同,香港的英国籍资本家何东也都送来了珍贵礼品,金银衣料、钻石珠翠数不胜数。

以上这些民国政要赠送的贺礼纵然丰富,但最让逊清朝廷看中的还是其中“恭进”、“跪进”的态度,言辞极尽谦卑之能事,让久久低沉的皇家似乎又焕发了荣光,可谓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如同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一样,婚礼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溥仪和他的皇后、淑妃就被赶出了皇宫。

上图_ 溥仪出宫后,冯玉祥部将鹿钟麟在满清皇室代表绍英的陪同查看永寿宫

上图_ 溥仪被赶出宫后,军警正在查封乾清

但是大婚时候的盛况,却让溥仪久久不能忘怀,也让他产生了错觉,有了可怕的念头:“如果不是革命,我就开始亲政了···我要自己亲手恢复我的祖业”,这样的念头一旦扎了根,在“有心人”的帮助下就会变成参天大树,再加上身旁遗老遗少的鼓动,和日本人的“示好”,大婚后的溥仪也从不问世事的小皇帝一步一步的开始走向伪满洲国元首的位置。

文:魏四维

参考资料:

【1】《我的前半生》 溥仪群众出版社

【2】《溥仪大婚纪实》 溥佳文史资料出版社

【3】《逊清皇室秘闻》秦国经故宫出版社

【4】《伪满洲国史话》齐福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