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坛:渔洋山人王士祯与西陂老人宋荦关系如何?

作者:史遇春

关于读书人,因为世人对他们的期许高,所以,对他们的苛责也就深。

对读书人的评价,比较常说、印象最深的有两个:

一是三国·魏·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所云: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一是明代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曹学佺的对联: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负心的读书人究竟多不多,猜想,按统计学的数据去分析,应该不会那么多。

既然负心的读书人不会多,那么,为什么还会这么说呢?

一者,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从来都相对较高、在社会上曝光的频率相对较多,一旦他们有负心的行为,马上就会被公众发现,立即就会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再者,社会对读书人的期许从来都比较高,公众都会用较高的标准来检视读书人。其他人负心,大多时候,都是情有可原的;读书人负心,一般情况下,全是人所不容的。故而,一旦读书人负心,也就很容易被人记住。

之所以说读书人负心的应该没有那么多,倒不是在为读书人辩护。就科学分析来说,自古以来,可以真正称之为读书人的那个群体,在整个社会人群当中,原本一直就只占少数;在这个只占少数的群体之中,负心人毕竟也只占少数。两个少数综合起来,就是少之又少,故有上一说。

虽然,负心的读书人不是那么多,但是,真正的读书人也不需要沾沾自喜。在现代社会中,读书人仍然要发挥真正意义上“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知和社会脊梁的作用,而不是助纣为虐,负自心、负良心,无正义、无公义。

负心多是读书人,如上所说,其实,应该是少数。

至于“文人相轻”,则与上全然不同,这一直都是普遍现象、历来皆为真实存在。

文人相轻,是文人之间的事情,仅限于文人群体内部,而且是这个群体的显著特征之一。

正是因为文人相轻的普遍性与真实性,所以,偶有文人相重时,便会被称作佳话、传为美谈。

这里,就讲一段清代文坛上两位名人的逸事,看看他们是如何在争胜中互相推重的。

这两位名人是谁呢?

一是王士祯;

一为宋荦[luò]。

既然要说这二位,那么,就先介绍一下这两位的情况。

王士祯,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

王士祯出身仕宦,祖父王象晋,为明布政使。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祖父呼其为“豫孙”。

娶山东邹平张延登(明万历壬辰进士)孙女为妻。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王士祯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伯兄王士禄、仲兄王士禧、季兄王士祜皆有诗名。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乡试第六。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会试第五十六。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戊戌科补殿试,三甲三十六名进士。文名渐著,23岁游历济南,邀文坛名士集大明湖水面亭,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出,一时大江南北和者甚多,时称“秋柳诗社”。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升任户部郎中,至京师。有大量名篇传世,其写景诗文,尤为人称道,所作“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被当时许多著名画家以题入画。康熙帝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召见,“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直南书房”。下诏命进呈诗稿,选诗300篇进奉,名《御览集》。后升礼部主事、国子监祭酒、左都御史。当时,名扬天下,为文坛盟主,一时间,诗坛新人到京城求名师,常首先拜见。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官刑部尚书。后因王五案失察[《清史稿》列传五十三《王士祯传》云:“王五故工部匠役,捐纳通判;(吴)谦太医院官,坐索债殴毙负债者。下刑部,拟王五流徙,谦免议,士祯谓轻重悬殊,改王五但夺官。复下三法司严鞫,王五及谦并论死,又发谦嘱讬刑部主事马世泰状,士祯以瞻徇夺官。”],革职回乡。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卒,享年78岁。

去世后,被易名数次。原名士禛,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朝,“禛”字避雍正帝讳,改士正。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朝,又赐名士祯,谥文简。后世记载中,“王士禛”、“王士祯”两名并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即王世贞)、李(即李攀龙)之肤廓,钟(即钟惺)、谭(即谭元春)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

袁枚称王士祯的诗作:

“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

“然稍放纵,不加检点,便蓬头垢面,风姿全无。”

钱钟书《谈艺录》中评曰:

“一鳞半爪,不是真龙”

“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

以诗文为一代宗师,其诗多抒个人情怀,清新蕴藉、刻画工整,早年清丽华赡,中年后清淡苍劲。散文、词也很出色。擅长各体,尤工七律。与朱彝尊齐名,时称“朱王”。他提出的神韵诗论,渊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宋严羽“妙语”、“兴趣”之说,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作诗要诀。

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精华录训篆》、《蚕尾集》等数十种。

曾赠诗蒲松龄:“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为《聊斋志异》大书“王阮亭鉴定”,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刊刻《聊斋志异》。

说完王士祯,还得说宋荦。

宋荦,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河南商丘人,“后雪苑六子”之一。

[雪苑本是西汉梁孝王在归德所筑造的东苑平台,也称梁园或者梁苑。南朝宋著名文学家谢惠连游至此地时,大学纷飞,作《雪赋》一首,始有”雪苑“一称。归德侯方域仰慕昔日梁苑风景,钦佩谢惠连才气,于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与同里吴伯裔、吴伯胤、贾开宗、徐作霖、刘伯愚等组织“雪苑社”,为文人骚客赋诗论文会聚之会。他们谈古论今,评点诗文,广结名流雅士,有“雪苑六子”之称(此为雪苑前六子)。明末兵乱,原雪苑文社成员或死或散,社亦不存。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后,侯方域与贾开宗相继归里,原雪苑社成员徐作肃与其侄徐世琛提出重建雪苑文社。侯方域曰:“姑待之。大乱既已夷矣,天下之人才,其生育而长养之者,未可量也;学古而行修,聪明淹贯之士,莫遂谓雪苑无其人也,吾将求而益之。”八年后,求得宋荦,收为雪苑社成员。雪苑后六子为:侯方域、贾开宗、宋荦、徐作肃、徐世琛、徐邻唐。]

明思宗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宋荦生于河南商丘,国史院大学士宋权之子。

10岁能骑烈马;13岁始学声律、书法,笃学好交游,淹通掌故,有诗名。

顺治四年(公元1647),14岁,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以勇猛见嘉。顺治五年(公元1648),15岁,考授通判。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授湖广黄州通判,以母忧去。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授理藩院院判,迁刑部员外郎,榷赣关,还迁郎中。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授直隶通永道。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迁山东按察使,再迁江苏布政使。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擢江西巡抚。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累擢江苏巡抚。赈荒抚饥,深得人心,康熙帝誉其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康熙三十八至四十四年(公元1699年~公元1705年),康熙帝三次南巡,皆驻跸苏州,时任江苏巡抚,负责接待。康熙帝嘉赞其居官安静,迭蒙赏赉,御书“仁惠诚民”、“怀抱清朗”以赐,又“御书诗扇,又临米芾书,董其昌书天马赋,渊鉴斋法帖及耕织图以赐”。后康熙帝以其年过七十岁,书“福”、“寿”字以赐。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十月十七日,四鼓,气脱偃卧,不能赴宴,廷医大用补剂方保残喘,即登舟淮扬一带力疾督赈。适抵扬州病势缠绵,头晕气喘,日渐衰弱,医生皆云年老病剧,非静养不能奏效,倘再一触发,便难医治。但他却以“江苏事务殷繁,非司卧理”;同年十一月,授其吏部尚书。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以老乞罢官,濒行,赐以诗。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奉诣入京师为康熙帝贺寿,加官太子少师,复赐诗,回乡;同年九月十六日,卒,享年八十岁。康熙帝下旨赐祭葬于其家乡,祟祀名宦乡贤,葬于西陂别墅(今大史楼村)。

沧浪亭修建五百名贤祠时,将其画像刻于石上,其画赞就以沧浪亭的清流为喻,赞颂其人其行:

“惠爱黎元,宏奖髦士。心迹双清,沧浪之水。”

清初官员、学者、散文家汪琬曾评论宋荦:

“廉而不刿,严而不苛,抚循吏民,煦煦慈爱而不失之姑息。当其莅吴,仅四阅月耳,裁决簿书,勾稽金谷,往往至丙夜,虽精锐少年不敢望。一二老奸宿蠹,俯首侧足,亦率不敢旁睨,考其设施。”

清代学者朱彝尊诗云:

“妙鉴谁能别毫发,一时难得两中丞。”

两中丞指的是当时大收藏家卞永誉和宋荦。

著有《漫堂说诗》、《漫堂墨品》、《绵津诗抄》、《筠廊偶笔》、《西陂类稿》(50卷)、《沧浪小志》、《江左十五子诗选》等10余种。论诗主张尊杜甫,认为韩愈、苏轼、黄庭坚、陆游、元好问都是学杜而成家的。但他对苏轼“弥觉神契”(《漫堂说诗》)。

宋荦和王士祯是好友,但论诗主张有异。

宋荦是清代学宋诗派中的重要诗人。

编有《商丘宋氏西陂藏书目》,著录宋元明本134种,抄本72种,曾进呈皇上御览过。淹通典籍,熟习掌故。又喜刻印书籍,刻有《商丘宋氏家乘》、《古竹圃诗集》、《嘉乐堂诗集》、《柳湖诗草》、《绵津山人诗集》、《国朝二家诗抄》、《施注苏诗》等古籍30余种,刻书颇为精美。抄本亦多。宋荦曾合刻侯方域、魏禧和汪琬三家文为《国朝三家文钞》,影响颇大。

清代邵长蘅曾选王士祯与宋荦诗为《王、宋二家集》。宋诗不及王诗的超逸,而清刚隽上,亦自可观。其诗多赠答、题画、咏物、记游之作。其中如《盘山诗》、《黄山松石歌寄金仁叔将军兼索子湘和》、《乌江》、《石盆峪龙潭歌》、《椰子》、《落花》、《即事六首》、《邯郸道上》等诗,含蓄酝藉,标格隽上,颇见特色。

善画水墨兰竹,疏远绝伦;亦擅山水。

两位主人公已经讲说清楚,下面,就根据清人佚名氏《蕉窗雨话》中《记王渔洋宋牧仲逸事》一节,来说说王士祯与宋荦的相争相重事。

话说,新城王士祯渔洋先生,是一时的诗坛泰斗。

王士祯论诗,独标神韵之说,超越百家,号称无人匹敌。

康熙时期,王士祯的声名倾动海内。

当时那些号称擅长诗文的人,对王士祯的向往,就如同号称诗仙的唐代大诗人在《与韩荆州书》中所云: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当时文士,均以能与王士祯交往,为人生之大快事。

那些向往与王士祯交往的人士,不外乎以下两种:

一是愿意从王士祯学,成为其门下之士的;

二是希望同王士祯结成文字因缘,通过王士祯对其诗文的品题,抬高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和身价。(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是,一旦某人被王士祯品题,身价马上抬高十倍。)

当时社会风习和文坛氛围就是如此。所以,就连在当时文坛上也算是赫赫有名的宋牧仲(即宋荦),也不能脱俗,他也还要引王士祯以自重,拉抬自己的行情。

宋荦也工诗,其诗秀丽风雅,处处胜人。

但是,宋荦的诗和王士祯的诗比起来,时人认为,二人还是大相径庭的。

不过,对于自己的才气和诗文,宋荦还很是骄矜自负的。

传闻,宋荦常常说,自己的诗境,是足以和王士祯媲美的。

那时候,大家因为宋荦的声望平素就很显著,也不好与他辩驳、更不可能对他诘问。

每次宋荦自炫,说自己的诗与王士祯不相伯仲时,大家也只是随口应答、表示同意而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闲言碎语。

光阴苒苒,众口嚣嚣,积年累月,宋荦所言,一再传播,后来,也就传进了王士祯的耳朵。

原来,王士祯和宋荦素早就有交情,两人的性情才识,互相了解、互相欣赏,也算是莫逆之交。

所以,王士祯听到宋荦的说法之后,也不以为意,更不愿意公开回应,违逆宋荦的心意,让宋荦羞惭。

这个时候,王士祯有一个门生,穷困潦倒于异乡。

门生无处安身,就请求老师王士祯牵线,将自己推荐给宋荦,希望能够在宋荦幕下谋生。

王士祯与门生的感情很好。门生有求,王士祯慷慨应允,马上为门生写了一封推荐信,将门生介绍给宋荦。

因为担心宋荦不接纳自己门生,门生去了之后,会吃宋荦的闭门羹,所以,书信写完之后,王士祯又单独写了一首诗赠给宋荦,以确保门生能够在宋荦那里谋到差使。

王士祯的诗,就是揣摩宋荦骄矜自负的心意来写的,而且是要用诗来亲自证实宋荦平日自炫之语不虚。王士祯这么写,就是想要借此来结宋荦的欢心,给门生谋得一个生计。

门生临行前,王士祯还特别叮嘱他说:

“宋公的寿辰就要到了,我写给宋公的信,您一定要在宋公生辰当日,于大宴宾朋时投递给他。切记,切记!”

门生恭敬地答应了老师的叮嘱。

门生到江南之后,没有几天,就是宋荦的生辰了。

宋荦生辰当日,门生来到幕府。

宋荦的幕府之中,真可以说是群贤毕至、大雅同登。

大家都带着各类礼品,向宋荦表达真诚的恭贺与祝福。

宋荦在分班招呼接应客人时,门生带着王士祯的信,也欣然前来,表达恭贺之意。拜见并表达老师致意之后,门生拿出老师的书信,交给了宋荦。

宋荦展纸拜阅,喜不自胜。

读罢书信,宋荦对宾朋扬言道:

“我曾说,王渔洋先生推我为知己,以前我对你们说,你们还不相信。今天,先生亲自来信,祝贺我的生辰,另外还附有一诗,大家可以读读,看看我平常所说,是不是真的?”

于是,生辰聚会上,王士祯的诗篇被众人竞相传阅。

你道诗中所云为何?

王士祯诗云:

尚书北阙霜侵鬓,

开府江南雪满头。

谨识朱颜两年少,

王扬州与宋黄州。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王士祯任扬州推官;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宋荦授湖广黄州通判;

所以王士祯诗中有云“王扬州与宋黄州”。

诗中大意:

一者,是说两人相交,是早年就有的事;两人的情谊,至老弥笃;

二者,把“王扬州”与“宋黄州”相提并论,就是在表明,二人是不分伯仲的。

读罢王士祯的诗,众宾朋相顾叹赏。

这个时候 ,宋荦笑逐颜开,就像是处在无上尊荣的境地一般。

随后,宋荦很感激王士祯以诗相赠的高厚情谊。

因为王士祯来信的盛情,宋荦就为王士祯的门生安排了一个职位,并且对他刮目相看,多有资助。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