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苏联曾经有过持续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漫长争霸,起于二战胜利,终于苏联解体。争霸虽烈、矛盾虽深,双方却并未有大规模冲突乃至战争发生,故而名为“冷战”。
美国“原子安妮”核大炮试射时的壮观情景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第一个就在于双方手中都有核武器,这是争霸中最为重要的力量因素,也是双方比拼的主要焦点。
在“核武竞赛”的紧张氛围下,一种号为“冷战魔炮”的疯狂兵器,带着恐怖杀气来到了世上。
缘起美军内斗
核武器是人类有史以来破坏力最为惊人的兵器。用轰炸机运载投放,是核武器发明之初唯一的打击方式。这种方式风险颇大,万一遇到敌方战斗机拦截,后果不堪设想。故而美国一直积极发展其他打击方式,考虑的额外方案除了新兴的导弹外,还有传统的大炮。
准确的说,是巨炮。当时海军庞大的战列舰上装有口径超过400毫米的巨炮,能将差不多一吨半重的炮弹打到40多公里外。而轰炸日本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虽自重4吨多,但核装药只有数十千克,其余都是弹体、起爆炸药,将其缩小精简到一吨半难度很低。
广岛原子弹爆炸后迸发的蘑菇云
陆军的大炮径至多不过240毫米,只能将100多公斤重的炮弹打到20公里外,想用其来打核弹,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过当时美国陆军在巴拿马运河部署有一种406毫米巨型岸炮,性能与海军巨炮差不多,奈何体积过于庞大,接近500吨重,装在一个大型钢筋水泥炮台上,根本就无法机动。
焦头烂额之际,一种从纳粹德军那里缴获来的兵器让美国陆军眼前一亮——K5型列车炮。所谓列车炮,就是用列车作为运载工具,拉着大炮四处跑。这种火炮曾在二战意大利安齐奥战役中给美军造成严重伤害,被称为“安齐奥?安妮特快”。
时间紧急,也就无需另起炉灶了。1949年,美国陆军的核打击研究组将这种列车炮作为改造对象,正式启动核大炮计划。
其负责人罗伯特斯瓦特兹在五角大楼一处房间中进行封闭式研发,两周就完成了改造方案,然后又转战该项目的承包商新泽西州皮卡汀尼兵工厂,在兵工厂的专家协助下,继续进行几周的封闭式研发以作完善。
美国陆军将此炮唤作“原子安妮”,意为“安齐奥安妮特快”在核武器时代的加强版本。
炮造好了,就看配套的核炮弹了。陆军的核炮弹研制工作紧随核大炮,在1950年展开,大约用了3年,号称研制成功,编号为MK9,近300公斤重,能打到30多公里外。
至于威力,由于重量的原因,只有轰炸广岛之原子弹的1/4左右,但对于大炮而言,这也很是惊人了。1953年5月25日,当地时间上午八点半,第一门“原子安妮”被拉到设在内华达州的核试验靶场,开始第一次试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防部长、陆军参谋长、陆军部长等军方大人物及七十多名国会议员全部列席观摩,就差总统驾到了。
时间一到,极度危险的核炮弹砰然冲出炮口,向预定的目标区域飞去。大约飞行了11公里后,炮弹在半空中爆炸。
陆军立即宣布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新闻媒体则是大肆渲染美国手中又多了一根核大棒:“以前要用飞机扔原子弹到敌人头上,现在用大炮就能做到!这就是美国的进步!”
但在空军眼中,这种核大炮其实是一个可笑的玩具。别的不说,单单是那80多吨的大家伙要移动到阵地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真到了战场上,敌人还会等你如此慢悠悠地摆好?
但是陆军为了那场引爆眼球的试射,足足花了好几百万美元。正因为下了血本,陆军更不可能放弃“原子安妮”。于是20门核大炮被量产了出来,平均造价超过80万美元。
这些烫手的山芋一部分被运到欧洲西德,那里是对抗苏联的前线地区。另一部分则被送到韩国,在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不久演起了“核讹诈”的把戏。
根据武器发展和淘汰的基本规律,这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不到10年就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时它试射过的地方周围正在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核示威游行,因为当地老百姓担忧他们遭了核辐射。时至今日,还有八门“原子安妮”残存于世,呆在美国多处博物馆中。
苏联天才怪作
核大炮在美国很不受待见,在苏联却很受重视。当时斯大林已经逝世,接替他的赫鲁晓夫,思维则已经进化到了导弹时代。
按理说,赫鲁晓夫应该以导弹的标准,一眼就看穿什么核大炮不过是美国内部斗争的产物,是一种无用的核废物。但赫鲁晓夫还是下令:立即研制苏联的核大炮,而且要比美国的大!
承担此项重任的单位,乃是苏联陆军赫赫有名的格拉宾设计局,其领衔人物格拉宾技术上将是苏联火炮界的权威人物。
格拉宾将斯大林生前念念不忘却最终流产的“苏联”级战列舰之主炮搬了过来,口径406毫米,炮身自重20多吨。
谁知上级的意思是要自行化,也就是要将这门大炮装到一辆坦克底盘上,让其能自行机动,变成一辆自行核大炮。这就难于登天了。
当时苏联最为重型的坦克T-10,也是预定计划中核大炮的底盘改造对象,自重不过50来吨,而那406毫米主炮发射时的后坐力是多少呢?超过800吨!
黯然退役后放在博物馆供游人观赏的苏联406毫米核大炮
格拉宾还真是天才。他并未以纯粹武器或者传统火炮思维来对待这个核时代的怪物,而是上升到了国际政治高度:主要目的不是真要造出实战用的核大炮,而是为了应对美国的挑衅,那么,只要比美国人的大就行了,至于实战能力,理论上具备即可。
于是,他采取了给核炮弹加装火箭发动机的方式,将核大炮发射时的后坐力大幅度降低到底盘能勉强承受的程度,只求能将那核炮弹打出炮膛,剩下来的路就靠自己身上的发动机吧。
反正也不可能有什么试射。因为他根本没有把握保证试射时自行核大炮会不会轰然解体,然后伴随核炮弹提前爆炸!
这种实战能力相比于“原子安妮”更加堪忧的武器被加班加点地造了出来,编号2A3,赶上了1957年11月7日的红场大阅兵。
西方大为震撼。为之起绰号为“聚光器”,意为那巨大到与车身严重失调的炮管能聚集死亡的辐射之光。
这种武器不知何时静悄悄地出现在了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中。曾经慢悠悠地压过红场,让西方军事观察家们吓了一大跳的“聚光器”,也只造了区区四门,不到4年就全部退出现役了。
恐怖的中子炮弹
“原子安妮”和“聚光器”等核大炮相继黯然谢幕,却并不意味着美苏在用大炮打原子弹这件疯狂事上的谢幕。
美国在这方面的热情尤其高涨,因为其陆军力量,尤其是装甲部队比不过苏联。冷战高峰时期,苏联仅现役坦克就超过5万辆,美国还不到1万辆。故而后者认为,若大战爆发,要抵挡这股“红色铁流”,必须依靠前线炮兵发射大量的核炮弹。
于是美国陆军再接再厉,于“原子安妮”之后,继续以重金投入核炮弹小型化的研制中,并在1956年研制出了一种口径203毫米的核炮弹。
这是为当时美军大量装备的M110自行榴弹炮所量身打造,虽然弹重仅百来公斤,爆炸威力却超过万吨TNT炸药,差不多是“原子安妮”的两倍。
此后短短几年功夫,美国陆军又发展出口径155毫米的核炮弹,重量才50多公斤,装备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到营级单位,一旦交战,就有3000多门核大炮可以执行前线反装甲部队的核打击任务,破坏力十分可观。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一种更加恐怖的核炮弹出现在美军武库中,这就是中子炮弹。所谓中子炮弹,简单讲就是一种采用特殊技术制造出来,以专门杀伤人员为目的却不会留下太多核污染的邪门核武器。
美国陆军相继发展出了口径203毫米和155毫米两种中子炮弹,其上装有密码保险系统,输错密码就自动锁死,无法爆炸。
美国如此疯狂,苏联又怎能“稍逊一筹”。其核炮弹装备范围极为广泛,大口径火炮基本上都有配备,特别是为了适应其装甲化、机械化陆军,这些核大炮都实现了自行化,战时将成为“红色铁流”的一部分,伴随冲锋,如有需要,就会边走边打出核弹来。那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场景。
尤其可怕的是一种名为“郁金香”的自行迫击炮,其研制之初,就是以发射核炮弹为必备性能。结果是搞出来口径巨大到240毫米,在自行迫击炮中至今都是世界第一。
其所配备的核炮弹爆炸威力相当于两千吨TNT炸药,看似不及美军“同行”惊人,却因为这种迫击炮独特的吊射弹道(曾在车臣战争中将十几层楼高的建筑一炮炸塌),具备一定的钻地能力,对修建在地下的工事有极强破坏力。
幸运的是至今这种钻地核炮弹都没有得到爆炸的机会。当年“原子安妮”那一颗飞了十多公里就匆匆爆炸的核炮弹,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核大炮的发射记录。
(作者:匡济)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