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和爱因斯坦有什么关系?他如何知道原子核里有着巨大能量?

毫无疑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质能方程(E = mc^2)被印在无数T恤和海报上,早已家喻户晓,你可以不知道方程怎么来的,但你肯定见过它。

爱因斯坦于1905年在提交给《物理学年鉴》的一篇题为《一个物体的惯量是否取决于它所含的能量?》[1]的论文中提出了这个方程,让物质的质量和能量相关联。

这无疑刷新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但是现在提到这个方程,很多人会联想到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引爆的那两颗也已经让我们见识到原子弹的威力。

但是,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在爱因斯坦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出,并推算出一个类似的方程。

这张图片是ps的

汤普森的“质能方程”

早在19世纪,同样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英国物理学奖约瑟夫·约翰·汤姆森(J.J.Thomson)也对质量和能量关系感兴趣。

汤姆森认为电磁力比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更基本,牛顿认为质量产生引力,但汤普森想解释的是电磁力是如何产生质量的。

1881年,年轻的汤普森证明了移动的电荷会产生磁场,这对它的运动造成了某种阻力,这很可能是电荷的有效质量。

经过一些复杂、繁琐的推导,汤普森得到电子的电磁质量可以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就是这个方程:m = (4/3) E/c^2[2],你没有看错,它的方程和现代经典的质能方程基本一样,而它比爱因斯坦早了20几年。

图为:约瑟夫·约翰·汤姆森

如果说我们现在的质能方程是正确的,那么汤普森的模型肯定是存在问题的,这让后来者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有机会优化方程。

首先,汤普森的方程只适用于运动的、带电荷的物体;另外,汤普森方程是以均匀电荷为前提。

但是,如果一个电子是一个扩展的带电球,某种力或压力一定会阻止电子飞离,这个压力显然有一些能量。

亨利·庞加莱计算了这些应力的能量,发现这个能量相当于电子总质量的四分之一,所以他得到了一个和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方程m = E/c^2。

据说,亨利·庞加莱得到这个方程还比爱因斯坦早了几个月,当然,从网上资料来看,有很多说法不一的,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让能量和质量关联起来的不止爱因斯坦一个人。

质能方程和原子弹的关系

如果就只看这个方程表面,它真的非常简单,一个物体的能量(E)等于它的总质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

但往深处去讲,这样一个汇集人类智慧结晶的方程,让我们了解了关于自然的奥秘:能量和质量不仅在数学上相关,它们更是衡量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式。

我们可以从这个方程中看到光明的一面,但也可以看到黑暗的一面。

因为在爱因斯坦带来的新世界里,质量成为了衡量一个物体总能量的一种方式,即使它没有被加热、移动或辐射或其他任何处理,质量就是能量的一种超浓缩形式。

而且,这些东西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然后再转换回来。


核电站在核反应堆中利用了这一点,同时原子弹也利用了这一点。

它们的原理都是核裂变,即中子的亚原子粒子向铀原子的原子核发射,从而使铀分裂成更小的原子,并释放能量。

裂变过程释放出能量的同时也释放出更多的中子,这些中子可以继续撞击更多的铀原子,引起一系列链式反应。

如果你对这一过程前后的所有粒子进行非常精确的测量,你会发现后者的总质量比前者略小,而丢失的质量已经转化为能量,这种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质能方程计算。

虽然铀原子流失的质量很小,释放的能量却是巨大的,原因很明显,因为质能方程中光速的平方基数太大了。

根据质能方程,如果把1kg物质全部转换成能量,那将是9 x 10^16焦耳,这相当于40多兆吨TNT[3]。

用更通俗的话,如果把它转变成电能,它将足够让1000万户家庭至少用上三年。所以,你的体重可能够让这些家庭使用几个世纪。

爱因斯坦和原子弹

1945年,物理学家亨利·德沃尔夫·史密斯(Henry DeWolf Smyth)为美国政府准备了一份关于盟军在“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中制造原子弹的报告,其中就包含智能方程。

图为:曼哈顿计划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

曼哈顿计划直接受害者自然就是日本了,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国家真正被原子弹轰炸过。

但是,除了在这项计划中提到这个方程外(可能当时是为了更具说服力),爱因斯坦和原子弹没有任何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本人曾鼓励美国政府资助原子能研究,但由于他是德国人,缺乏安全许可,所以他对曼哈顿计划的参与受到了限制。

除了让科学家和军方领导人意识到核弹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之外,爱因斯坦的方程式不太可能在核弹设计上有太大用处,只是这种联系一直存在而已。

最后

有人认为是爱因斯坦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这个真是天大的误解,因为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同样有人提出,而原子弹的可行性和他也没啥关系。

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是极具创新和预见性的科学家,现在收集到的科学证据已经进一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的正确性。

但是,科学上激进的想法很少来自于一个人,E = mc^2也一样,就像牛顿所说的这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参考资料:

[1] Mass–energy equivalence-wikipedia

[2] Brian Koberlein.The History Of Einstein's Most Famous Equation[N].forbes.2017-9-11

[3] Alok Jha.E=mc^2: Einstein's equation that gave birth to the atom bomb[N] .theguardian.20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