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对于仍处在艰难时候的同盟国来说,唯一能振奋人心的,无外乎是杜立特轰炸东京了。这次长达6000多公里的超远距离空袭,是美国陆、海军两军种摒弃前嫌、精诚合作的一次伟大胜利,美军终于扬眉吐气地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不过,美国军方更关心的是,轰炸后的飞行员们能否安全达到中国衢州,并在那里参加陈纳德的“飞虎队”。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提前起飞10小时,达到中国的15架轰炸机全部坠毁,只有一架安全降落在苏联,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要从轰炸东京当天说起。
按照计划,经过改装的轰炸机携带4枚燃烧弹,完成任务后,立刻转向东南飞往中国,在衢州机场降落。在燃油将尽的情况下,杜立特和他的队员们只得选择跳伞,其中13架机组在杭州以南跳伞获救,2架在沿海迫降,8名队员成为战俘。
而斯基.约克上尉驾驶的8号机,在轰炸前就发现自己的轰炸机每小时耗油量高达98加仑,远远超过72-75加仑的正常值。更让他们都头疼的是,不知道哪里泄漏了燃料,按照计算是无论如何飞不到中国了,大家一致认为就近飞往苏联。
于是,轰炸结束后,约克机组并没有回到大海向东南方向飞,而是选择了西北方向飞行,他们飞过日本海,直到看到苏联陆地。很快,前方出现一个机场,停机坪上停摆着40多架战机,悬着的一颗心才落地,再也不用为不多的燃油担心了。
让约克放心的是,没有发现高炮阵地,但一架战斗机已经起飞,显然是冲着他们来的;为表示友好,约克连忙放下起落架准备着陆。不过,他们还是长了一个心眼,在保持一定速度的情况下,仔细观察机场上的人,是否是日本人?
如果是日本人,他们将呼啸升空并逃离。机组成员睁大眼睛认真辨认,确定是苏联人后,约克拉起了襟翼,踩下制动踏板,让轰炸机停了下来。队员们已经连续飞行了2000多公里,在干燥、结实的陆地上降落,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让人感到高兴的是,苏联人没有为难他们,反而好烟、好酒地招待,他们对这批“不速之客”不仅表示热烈欢迎,而且对轰炸东京的壮举表示敬佩。但无论约克如何表达要走的意思,都被话题岔开了。说白了,约克机组被苏联人“扣留”了。
苏联不放美国飞行员的隐情。
1942年4月21日,也就是杜立特空袭东京的第3天,苏联向美国通报,有一架美军轰炸机落在了海参崴。而刚上任不到2周的美国驻苏联大使威廉.斯坦利将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约克机组“冒失”降落在苏联,所造成的外交困局。
当斯坦利见到苏联最高统帅,通报了美军空袭东京的情况,并希望苏方交还这些飞行员,却得到的答复是:“这些飞行员在苏联是安全的,会得到很好的照顾,但他们不应该降落在苏联,按照国际法,不得不将他们扣留”。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作为同盟国中的两个大国,一方采取重大的行动,对可能降落到苏联一方,应事先照会一下,这不仅有相互重视的问题,更能体现双方相互信任。美方提出交还就归还,对苏联来说,既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更是对主权国家的不尊重。
其次,通过《租借法案》,苏联依靠美国源源不断的军援,在苏联战场上与德军杀得昏天黑地。但作为新研发不久的B-25,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轰炸机,他们怎会轻易脱手的。并根据《租借法案》,苏联也获得了美方800多架B-25的援助。
更重要的一点,苏联与日本签订有《苏日中立条约》,一旦释放美方飞行员,就有可能导致苏联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在当时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苏联是不可能得罪日本,但又需要美方的军援,“按照国际法扣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但得知消息的日本人,似乎要拿捏一把。他们警告苏联,这架飞机刚刚袭击东京,如果不交给日本,就等于苏联事实上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军事基地,不仅违反了《苏日中立条约》,而且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换句话说,美军飞行员必须交给日方。
苏联人向来不吃威胁、恐吓这一套。他们坚称扣留美军机组符合国际法,没有违反《苏日中立条约》,苏联不会交出飞行员。日本人看对方态度坚决,并考虑到得罪苏联,在离其本土如此之近的地方开战不是什么好事,也就不再坚持了。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