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后台看到了这样一条粉丝留言:
“KY你好,我发现自己是一个特别不会依赖别人的人。虽然我也会感到孤独,但每次向别人求助、提要求,我都会感觉不舒服,于是大多数事情上,我都选择了自己扛下来。以前我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后来我男朋友总是跟我抱怨,他在我身边找不到存在感。我想问,人一定要依赖别人吗?我这样有问题吗?“
这位小伙伴的烦恼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读到的一个叫“依赖无能(counter-dependency)”的概念。据临床心理学家Jonice Webb的总结,以下这8个信号能够帮助你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依赖无能者:
1. 有人会用“冷漠”来评价你
2. 你希望给他人留下独立、强大的印象
3. 爱你的人曾抱怨你在情感上过于疏离
4. 你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 向他人求助对你来说异常艰难
6. 在太过亲密的关系中你会感到不适
7. 示弱或是暴露自己的脆弱会让你感到极其不舒服
8. 你时常会感到孤独,即使身边有亲人和朋友
如果你发现你自己也是、或是身边也有这样的依赖无能者,今天的文章也许会给你一些帮助。
01.
不会依赖别人的人是什么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Janae Weinhold和Barry Weinhold(2008)在他们所著的关于依赖无能的书中指出,依赖无能者对于依靠别人这件事是心怀恐惧的。乍看之下,Ta们可能显得强大、自信,甚至是很成功的,但在内心深处,Ta们其实脆弱不安,害怕亲密,却又隐隐渴望着亲密。
如果这个人群中存在一句共通的咒语,那一定是“我不需要任何人”——Ta们对别人这样说的同时,也在心中这样告诉自己。
从行为上来看,依赖无能者会尽可能地回避对他人的需要。如果不得不依靠别人或者寻求外界的帮助,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羞耻和尴尬,甚至还会因此厌恶自己。这种依赖也包括情感上的,比如,在自己非常难过、孤单的时候,也不愿意告诉身边的人,不愿意向他人寻求慰藉与关怀。
与依赖别人相比,Ta们相对更能接受被别人依赖。但比起这样,他们更希望别人也不要依靠自己。因为,依赖无能者往往对“依赖”这件事本身抱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的事就该自己做”。他们不喜爱、也不擅长应付来自他人的依赖。于是,在人际交往中,Ta们有“逃避人际交换”的倾向。换句话说,最好你是你,我是我。对Ta们而言,似乎只有避免你来我往的付出,才能获得“孤岛般的独立”。
因此,依赖无能者最大的问题就是,Ta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联结和长久的关系。Ta们身边可能也不乏朋友和熟人,但那些试图亲近Ta们、与Ta们建立联结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个时刻发现,和Ta们之间像是隔了一堵墙——到了某一个距离就很难再靠近。
这是因为依赖无能者鲜少在人前暴露自己的脆弱。这让Ta们的伴侣和身边亲近的人时常产生前文留言中说的“找不到存在感”的挫败心情,好像自己的存在对于依赖无能者而言是可有可无的。
另一方面,依赖无能者即使面对亲近的人,也会把得到和给予的关系算得格外清楚——“你帮了我一次,我一定要在下一次帮回来”。长此以往,对方难免会感受到Ta们的疏远和“客气”。
依赖无能者并不是从不会有依赖别人的冲动。在一些波动的瞬间里,Ta们会明确地感受到自己想要亲近、依赖他人的愿望。但Ta们却会对人际交往中各种微小信号的过度解读,极其容易将他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理解成对Ta们的拒绝,从而一瞬间就打消自己的念头,并从此用更加严实的“外壳”武装起自己。依赖无能者也不是发自内心地不想要依靠别人,也不是不渴望亲密的联结。只是,直接表达这些需要对Ta们来说太过困难,所以Ta们常常会以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
比如,Ta们可能经常让别人听到、看到自己的抱怨,却又拒绝帮助;甚至去指责、控诉对方没有做好,来别扭地表达自己需要对方的事实。但是,由于表达需要的方法是负面的,关系反而可能变得更加糟糕。 02.
无法依赖别人的实质是什么?
无法依赖别人与自身的匮乏感相关
在成长过程中,人如果长期感到需求无法被自身拥有的资源所满足,就会产生一种长久的匮乏感。
这种匮乏感不一定是客观上的贫穷,也有可能是来自父母的“灌输”。比如,有一些父母由于自身的匮乏感,或是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会习惯于夸张地跟孩子强调:“我们家很穷,你要节约”、“养你太费钱了,我们都快要养不起了”、“也不知道花这么多钱养你,你长大后能赚几个钱”……
在这样的匮乏感中长大的孩子会建立起一种脆弱的自尊感——一种“我没有”的、低人一等的感觉,从年幼时就和他们如影随形。对于一般人来说,接受别人的付出,带来的感受是温暖;但对Ta们而言,接受别人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的,更多是虚弱和没有力量。
Ta们不会感到在这种交换中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而会感到自己不得不承受了他人的“赐予”;Ta们会不自觉的把自己放在更低一级的位置上,又因为这种感受被刺伤。而这种感受正是来自于Ta们童年那些匮乏的经历。
Ta们会认为,需要依赖别人、接受别人付出的那一方是更加弱势的、低姿态的,即使事实并非如此。Ta们排斥将自己置于这样一个弱势的情境中;就算不得不接受了他人的付出,Ta们也会想方设法地“还回去”,来恢复内心的平衡。 2. 无法依赖的本质也是信任感的缺失
Weinhold(2008)在书中指出,我们在三岁以前需要完成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与父母的情感联结;二是在心理上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依赖无能的形成则是因为没能完成与父母之间健康的联结与分离。
情感联结的建立是健康的分离发生的前提。这种情感联结指的是,父母会肯定孩子的自我表达,会在Ta们需要依靠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明白,自己的情感需求是正当的、合理的;Ta们不管是感到开心、难过、迷茫还是脆弱,都有地方可以去,都有人可以依靠。
而我们的安全感,以及对他人、对世界的最初的信任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
情感联结带来的信任感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相信自己对他人的需求是被欢迎的;第二,相信他人有意愿且有能力帮助自己;第三,相信依赖他人、提出需求这个举动不会带来针对自身的负面评价,对方不会利用自己暴露出来的脆弱反过来伤害自己。
但,有些孩子在本该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结的阶段,总是感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既不被鼓励也不被接纳,甚至在想要寻求依靠的时候,总会接收到负面的信号。
比如,虽然父母为自己付出了,也接受了自己的依赖,但态度上却总是给自己一种“你在给我们添麻烦”的感觉。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和他人产生不信任感。
上面说到,我们要先建立起健康的情感联结,才能够在成长中完成与父母的分离,实现真正的独立。这种“分离”并不是物理上的,而是在精神上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情感和决定。
这是因为,我们能够从健康的联结中获得一种自信——从他人对自己的接纳中,我们也认可了自身。所以,我们才会开始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感受是有价值的,从而也有能力从自己的内部感受出发,去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而那些没能形成情感联结的孩子,有一部分会走上错误的分离道路。Ta们看似非常独立,但这种“独立”并不是从Ta们内心的感受出发的,而是基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Ta们只是在做一个别人眼中的独立的人。
03.
依赖无能者要如何学会依赖,
建立真实的联结呢?
认识到你对依赖的恐惧
想要消除你对依赖和脆弱的恐惧,你需要先意识到自己的恐惧。很多依赖无能者都不明白,自己这种拒绝依赖别人的状态并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不敢。
为了帮助自己认清这一点,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以下这几个问题:
你是否因为不会依赖而失去了很多本可以获得的帮助、支持和机会,使你在很多时候让自己处于一个不利的、甚至不公平的位置上?
不会依赖别人这件事,是否常常让你感觉自己孤立无援,在这个世界上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
“不依赖别人”是否总是变成你和他人关系的阻碍,让你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联结的深刻和丰富,而这也让你感到痛苦?
可以发现,判断的关键在于,你的这种不依赖或者说是“独立”,带给你的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
2. 承认和尝试交流你的恐惧
在和他人的关系中表达需求和脆弱,可以从告诉对方你有多害怕开始。你可以告诉对方,你有隐藏的、无法表达的事实和情绪;在想要表达的时候,哪些原因可能令你感到不安全;在你曾经试探时,对方的哪些反应和举动会令你犹豫和退却。你们可以共同分析这种恐惧的来源,这将对你进一步表达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系双方对彼此的依赖并非一蹴而就,是逐渐展开和深入的。你可以take baby steps,每一次表达都仿佛一种测试。当你一次次证明,你的不安全感是多余的、对方能够让你依赖,并且未曾离开时,你们的信任关系就会更加坚固,表达脆弱和依赖对方也变得越来越自然,你们也会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建立联结。
而如果“脆弱测试”的结果证明,Ta并不能给予你想要的回应,Ta的表现是冷漠的,甚至是伤害你的,那么你也能够进一步评估这段关系。
你需要知道,相互依赖对于一段关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养分,而不是负担。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也会在你向Ta寻求依靠的过程中获得安全感,以及对这段关系的信心。
References:
Henriques,G. (2014).Signs of Counter-Dependency. Psychology Today. Weinhold, J. B., & Weinhold, B. K., (2008). The Flight from Intimacy: Healing Your Relationship of Counter-dependency, the Other Side of Co-dependency.
Webb, J. (2017). The Curse of Counter-Dependence. Psych Cent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