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首是奉节,踏着绝唱走夔州,你体验过吗?

杜甫《秋兴八首》有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台便在奉节白帝城边的制高点,恰好远眺夔门。

望夔门

站在台上,夔门雄壮。心中满被千年诗光。就在这被古今人物反复咏哦的重庆奉节,独立崖前,沉默无言,也有风起云涌的岁月强制来访。默读那些古人的绝唱,沿着瞿塘峡追随时光,跟着文化的背影流浪,其实也算一场不枉此行的旅游。

让我们闭上眼睛,先念一首李白的天下第一快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再睁开眼睛,望向瞿塘峡北岸的白盐山下,从孟良梯向上游约 180米长的绝壁上,有南宋至近代题刻13幅作品。这些题刻,字字精品——巨字细镌,小字精工,楷、篆、行、隶,四体俱佳。

题刻内容见证了中华800年历史。瞿塘峡摩崖石刻与雄伟的山川一体,是长江三峡内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

瞿塘风光

这些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乃瞿塘峡凤凰泉边的《皇宋中兴圣德颂》,由南宋著名书法家赵公硕书,赵不忧撰文,夔州郡守王伯庠上石。全文共948个字,字径20厘米。光绪《奉节县志》载:“字如碗大,舟行峡中,远望可读。壁陡通江,水急岸高,人不能及,舟不能泊。”

因三峡大坝的修建,这块石刻被整体切割,保存于重庆三峡博物馆中。文物工作人员在原题刻下游的峡壁上复制了这块石碑。

《皇宋中兴圣德颂》局部

瞿塘峡摩崖石刻是峡壁上的艺术长廊,除了《皇宋中兴圣德颂》之外,还有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著名诗人沈庆的《瞿塘上峡诗》;有清张伯翔的“瞿塘”、刘心源的“夔门”。

近代题刻有冯玉祥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孙元良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其中,李端浩的“巍哉夔门”,字径4米×2.34米,笔划里可以躺进一个人。

这些石刻反映出三峡地区乃至其它地区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对文献记载起着补充和佐证的作用,又由于这些石刻篆、隶、行、楷体兼备,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其书法技艺高超、雕刻技法精细而成为我国珍贵的碑刻遗存之一。

白帝城鸟瞰

收回心灵的视线,杜甫的天下第一律诗犹自在怀。山清水秀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让人唏嘘,白帝庙前热烈的文化表演却将人从诗人的潦倒里拉了回来,便唱那曲刘禹锡的天下第一情诗《竹枝词》罢。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犯不着敲打竹枝,遥对山歌,只需要心中欢喜,现代人都可以开始一场顺理成章的恋情。

但我就是喜欢这首简单到直白的诗,尤其是那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实在是千古难遇的巧妙哲理。

当然,所有流传着的文化气质最终都定义在中华山水之门“夔门”之上。

奉节之妙,一个“夔”字可解。《新华字典》中这个字有两种解释,一种特指“夔州,古地名,在今重庆奉节一带。一个“夔”字,归宗于奉节,演绎五千年,传承数百代!

夔门

看夔门,先看到的是风景,于是,你会不由自主想起清康熙皇帝的“天下第一景诗”《赐傅作辑》。

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说起来,这首诗并不是皇帝的原创,而是唐人刘长卿所作。但皇帝改了一字,变“空”为“青”,一字不同,诗意好像也没减什么。且御笔题刻的石碑就立在奉节,自然算是皇帝的文思了。

像读“古道西风瘦马”一样,琅琅上口的感觉把一种很宽阔的景致包扎在一起,紧凑地放进了人心。然后在心底悄悄地膨胀开,把旅游可能带来的所有满足感填满其间。

诗歌峡谷

诗城奉节,绝非浪得虚名。夔州文化,能够上溯到13万年前。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那些即便是今日也依然如雷贯耳的彪炳史册的曾经经过此处的人物隽永清奇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风景,有墨香如旧。

到三峡之首奉节一行,遇见的都是诗情画意。你会由衷感慨:诗出奉节,奉节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