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汉武帝,尤其是当今,很多民族主义者的第一反应,英雄,千古一帝,而其最伟大的功绩,无异于击败匈奴,奠定大汉帝国东亚霸主的地位。
那么武帝时期,汉匈战争真正的结局,果然如此么?
首先,必须承认,从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战,至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前后十四年对匈用兵,确实改变了汉初,或者白登之围以来,汉匈战略态势,以及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先前,汉朝是以每年,向匈奴朝贡丝绸、米酒、粮食等商品,甚至某种意义上,承认匈奴的宗主国地位,求得脆弱的和平局面。所谓和亲,用女人换和平,不值一驳,那根本就不是严肃的历史研究,和亲客观存在,但它只是形式,绝不是,也不可能是本质。随便找位宫女,给个公主头衔,换取匈奴十万雄兵止步长城,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武帝之后,直至西晋末年,汉匈之间,长期看,基本处于均势,地位平等。别忘了即使这样,和亲依然在延续,所以说那是形式,不是本质……
但如果说,汉武帝通过军事手段,取得了对匈奴的全面胜利,彻底打垮,甚至消灭匈奴,绝对是滑天下之大稽。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刚才说,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前后历时十四年,从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战,到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其实漠北之战,并不是真正的结束,此后,征战依旧断断续续,征和三年(前90年)的战役,才是最终收官。
此役,汉朝调用的部队,一点不比漠北之战少,且几乎所有精锐,都压了上去。比如李广孙子李陵那支队伍,为什么那么能打,因为这几千人,都是汉军培养的将校,类似于教导队。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那么这一仗的结果,又如何呢?
史料记载,战役初期,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的汉军,取得了一定进展。其实草原民族基于骑兵的作战方针,本就不计较地盘得失,非常机动,利用骑兵优势,反复穿插进退,选择最有利的歼敌时机,暗合毛泽东军事思想精髓。
出征之前,李广利曾与丞相,汉武帝的侄子刘屈氂密谋,找机会立李广利的外甥,妹妹李夫人,也就是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那位,的儿子,昌邑王刘髆为储君。不久后,刘屈氂政治斗争失败,灭族,密谋的事情被翻出来,李广利家人,也都被捕下狱。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消息传来,李广利又惊又急,既不敢投降,也不敢撤军,只能继续打,寄希望于立下不世之功,来换取汉武帝的宽宥。进退失据间,被匈奴分割包围,十万大军,那可是汉军精锐,几乎全部家底,损失殆尽……
可能有人会说,李广利不会打仗,只因为他的外戚地位,汉武帝宠幸李夫人,爱屋及乌,想栽培李广利,才让他统率汉军主力。说到底,还是红颜祸水那一套。
首先,李广利并不是不会打仗。如果以距离首都长安的距离,作为战役进展标尺的话,汉军最辉煌的一战,其实不是卫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战,而是李广利的西域之战,夺汗血宝马那次。
其次,如果说李广利不会打仗,是靠外戚身份上位,卫青、霍去病就会打仗么,就不是靠外戚身份上位么?
绝对君权,天下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皇帝的私人财产,一如投资最重要的,不是收益,而是安全一样,皇帝不会傻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有本事,却靠不住的人手中。
再说军事才能,是需要,也是可以培养的。谁也不是天生的军事家,合适的温度、光照、土壤、水分,只要是种子,绝大部分都能发芽……
之所以说汉武帝,是位伟大的君主,因为他晚年,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或者偏差,并且予以纠正。停止大规模对匈作战,并要求后世之君,不能再像自己这样,用军事手段解决一切问题。
可惜两千年前,汉武帝就已经想明白的事情,有些人,直到今天也没能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