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特轰炸东京,16架轰炸机为何有22个机组?

1942年4月,杜立特的16架轰炸机以及全体机组人员,在海军官兵们疑惑的注视下,登上了“大黄蜂号”航母。这是美国陆、海军摒弃前嫌、通力合作的一项任务,尽管任务没有明确,但人们从“怪异”的现象中,感觉到此次行动不一般。

这就是“空袭东京”。按照计划,杜立特的特遣队从旧金山出发到中途岛,与哈尔西率领的“企业号”航母编队汇合后,沿着4个月前日军偷袭珍珠港平行的线路,行程8400多公里轰炸日本。当然,这个计划在驶离美国海岸前,始终严格保密。

听说轰炸日本,全体人员士气大振。

自美国参战以来,日本人在东南亚肆虐妄为、所向无敌,美国人整天被失败的消息笼罩,看不到一丝的“光明”。杜立特的队员们和海军官兵们对此次远航纷纷猜测,有的说是支援菲律宾的麦克阿瑟,有的说是去澳大利亚建立前进基地等等。

当航母编队航行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胡乱猜疑成了无事可做的人们热议的话题。有时候,这种无端的猜疑也会扰乱军心,造成工作懈怠。从保密的角度看,如今舰队已远离大陆,不会出现泄密的情况,该是打消官兵们疑虑的时候了。

这一天,杜立特将全体队员集中在一起,宣布了轰炸日本的计划,随后,整个特混舰队官兵都知道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一时间,人们在甲板上手舞足蹈、兴高采烈,这是他们忙碌几个月来,听到的最好消息,“士气前所未有的高涨”。

现在队员们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只有16架轰炸机,却有22架机组上舰?一是,万一有人中途退出,可以及时补充;二是,大家在一起辛苦训练几个月,将一些人留在后方,显然没有人情味;重要的是,全部带走更有利于避免走漏消息。

任务确定后,杜立特和盘托出了攻击计划。舰队到达预定海域后,在天黑前由他第一个驾机起飞,在东京投下燃烧弹,其他飞机在3小时后起飞,以燃起的大火作为引导进行投弹,而后在天亮前到达中国,在浙江衢州加油后再飞往重庆。

同时,为了确保舰队安全,杜立特要求机组人员将用完的燃料罐,不要直接扔出去,否则就会给日军留下线索,从而追踪到航母编队。应该将用完的燃料罐集中起来,在中国海附近扔掉,“海军对咱们不错,这是表达感激之情的最好方式”。

然而,大战在即,对机组人员的培训一刻没有停。

1942年4月,空袭东京的行动开始实施,杜立特的队员们尽管为之兴高采烈,但他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如何在东京上空确定轰炸目标,以及到了中国后如何快速归队等等,这都需要一位“亚洲通”来传授经验,谁能担当此任呢?

他就是海军情报官史蒂芬.朱里卡上尉。他从小在菲律宾长大,在日本、上海等地上过中学,精通菲律宾语、汉语、日语等;高中毕业后加入美国海军,成为一名鱼雷轰炸机飞行员。二战爆发前夕,被海军情报局吸收,担任驻日本武官助理。

也就是说,朱里卡凭借语言优势,利用大使馆的工作广泛收集日本海军的情报,其中大部分是公开信息的研判,也从事到造船厂、飞机制造厂进行偷拍的间谍活动。2年的工作,让他成为一个“日本通”,并对扩大轰炸效果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在他看来,16架B-25的轰炸效果不会太好,但对东京城98%的建筑使用都是木头和纸张等材料,用燃烧弹效果更好。而且,他建议轰炸目标首选炼油厂、储油罐、弹药库等,只要7把大火就能将东京烧完。他将这些目标在地图上都做了标注。

也许是大战前的烦躁,或者是长期训练的疲沓,陆军这些飞行员们似乎对朱里卡的培训并不感兴趣,他们对一遍又一遍地识别地图上的公路、主要地标,甚至是个人住宅越来越反感,以至于8:30分的培训课,居然到了9:30分人员还没有到齐。

更让朱里卡生气的是,这些飞行员在听了半个小时后,开始分散注意力,甚至有些闭目养神。不过,他很快找到对付的方法,他介绍到日本人很凶残,不认真听课,不掌握地形,一旦行动失败落入敌手,首先是游街示众,而后是公开斩首。

从此,这些“惜命”的飞行员们认真对待每一节培训课。他们学会了用中文说“我的美国人”这句话,如何在中国山区避免蚊虫蛇咬,并且如何通过看脚趾来区别中国人和日本人等知识。看来,什么事情不触及到自身安全,都不会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