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空袭东京的行动开始实施,杜立特的队员们尽管为之兴高采烈,但他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如何在东京上空确定轰炸目标,以及到了中国后如何快速归队等等,这都需要一位“亚洲通”来传授经验,谁能担当此任呢?
他就是海军情报官史蒂芬.朱里卡上尉。他从小在菲律宾长大,在日本、上海等地上过中学,精通菲律宾语、汉语、日语等;高中毕业后加入美国海军,成为一名鱼雷轰炸机飞行员。二战爆发前夕,被海军情报局吸收,担任驻日本武官助理。
也就是说,朱里卡凭借语言优势,利用大使馆的工作广泛收集日本海军的情报,其中大部分是公开信息的研判,也从事到造船厂、飞机制造厂进行偷拍的间谍活动。2年的工作,让他成为一个“日本通”,并对扩大轰炸效果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在他看来,16架B-25的轰炸效果不会太好,但对东京城98%的建筑使用都是木头和纸张等材料,用燃烧弹效果更好。而且,他建议轰炸目标首选炼油厂、储油罐、弹药库等,只要7把大火就能将东京烧完。他将这些目标在地图上都做了标注。
也许是大战前的烦躁,或者是长期训练的疲沓,陆军这些飞行员们似乎对朱里卡的培训并不感兴趣,他们对一遍又一遍地识别地图上的公路、主要地标,甚至是个人住宅越来越反感,以至于8:30分的培训课,居然到了9:30分人员还没有到齐。
更让朱里卡生气的是,这些飞行员在听了半个小时后,开始分散注意力,甚至有些闭目养神。不过,他很快找到对付的方法,他介绍到日本人很凶残,不认真听课,不掌握地形,一旦行动失败落入敌手,首先是游街示众,而后是公开斩首。
从此,这些“惜命”的飞行员们认真对待每一节培训课。他们学会了用中文说“我的美国人”这句话,如何在中国山区避免蚊虫蛇咬,并且如何通过看脚趾来区别中国人和日本人等知识。看来,什么事情不触及到自身安全,都不会引起重视。
不过,他们对轰炸日本皇宫特别感兴趣。
如果说美军参战初期最能振奋人心的,无疑是空袭东京;如果说最能打击日军士气的,恐怕就是轰炸日本皇宫了。那为什么没有轰炸皇宫呢?答案是否定的。这其中的原委,来源于几名参加轰炸飞行员们一次无意的闲聊,被杜立特听到。
原来,尽管已明确了轰炸目标,但这些不太守规矩的飞行员们,立刻想到了轰炸皇宫更加解心头之恨。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番话立刻引起了杜立特的高度重视,他知道这些鲁莽的年轻人,真能干出与战略任务相悖的事情。
他非常严肃地召集手下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命令任何人不得轰炸皇宫。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解释道,1940年“大不列颠空战”期间,杜立特作为壳牌公司航空部主管到英国访问,刚好遇到德军轰炸了白金汉宫,尽管无人受伤,但反响极大。
英国人不但没有被吓住,反而更加地团结在一起,对轰炸民用目标的德军更加痛恨。从战略角度说,此次轰炸东京的目标都是军用设施,就是将民众和军方区别开来,使得民众不再相信日军的各种保证,达成分化和激化日本内部矛盾的目的。
一旦轰炸皇宫,就会激发日本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和英国人一样空前的团结。杜立特专门强调,在轰炸中必须避开学校、医院等其他非军事目标。谁违反上述命令将上军事法庭。而那几个“嘴不把门”的飞行员,也从首发位置调整到后补。
就在杜立特的轰炸机队离开旧金山一周后,日本攻占了巴丹半岛,预示着美国在东南亚唯一的殖民地落入日军手中,而一连串的失败和撤退,加重了罗斯福身上的压力。唯有一次成功的进攻,才能拯救美国自开战以来一系列的挫败感。
换句话说,他不指望轰炸东京能带来什么样的战术效果,美国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振奋人心的头条新闻。不过,罗斯福也知道这次秘密行动一旦有闪失,不仅保护本土的航母被摧毁,而且所带来的政治风险更大,恐怕总统的位置是做不成了。
说到底,美国在经历了珍珠港事件、威克岛战役和丢失菲律宾,“恐日症”在全国弥漫,而杜立特的成功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坚定抗争到底的决心。只不过,罗斯福几乎采取了让海军去自杀的方式进行,但更能体现出一位战略家的谋略。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