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一词,是清末民国初一个频频出现的词语,末代皇帝、末代皇后、末代王爷、末代国舅等等,都是在时代大变革下的产物,但是“末代大阿哥”却是人们很少提及的。他是父亲急于上位的宝贝,也是政治斗争的傀儡,同时也是为了保车而牺牲的小卒子,他就是差一点成了大清最后一任皇帝的爱新觉罗·溥儁。
同治皇帝的接班人
以清朝皇帝的排序来说,同治皇帝的接班人看起来是光绪皇帝,但其实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按清代制定的皇室辈分“永绵奕载溥毓恒启”来看,同治皇帝载淳与光绪皇帝载湉,皆是爱新觉罗“载”字辈的儿孙,是兄弟关系,而非父子。
上图_ 爱新觉罗·载淳 (1856年—1875年),即同治皇帝
在同治皇帝驾崩后,慈安和慈禧召集惇(dun)亲王奕誴、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弘德殿、南书房诸王公大臣商定,因同治皇帝没有子嗣,所以将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文宗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有子,即承继大行皇帝”。
这一套“兄终弟及”的手段,意思就是让载湉继承咸丰皇帝的皇位,等到载湉有了孩子之后,将孩子再过继给已经去世的同治皇帝为子,继承同治皇帝的帝位。这其中复杂的关系和操作自然是慈安和慈禧她们保存自身权势的策略,也是她们在各方势力中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不过这也给光绪皇帝之后继承皇位的人划下了道道,即必须是“载”字辈之后的“溥”字辈。
在光绪皇帝亲政之前,帝后一直相安无事,但是在戊戌政变之后,鉴于不好掌控的光绪皇帝,慈禧有心将其废除,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皇帝,并计划于1900年扶持溥儁继位,年号为“保庆”。当时“溥”字辈的宗室皇亲有很多,为什么慈禧单单选中了溥儁为继承人呢?
上图_ 爱新觉罗·溥儁【jùn】(1885年-1942年),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次子
为什么大阿哥会是溥儁
这一点从溥儁的出身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二。溥儁的父亲是端郡王载漪,他的母亲叫做叶赫那拉·静芳,他的姨妈叫做叶赫那拉·静芬,也就是隆裕皇后,他的亲姨姥姥就是慈禧太后。因此让流有叶赫那拉氏血脉的继承人当皇帝,是慈禧当时的首选,这也是为什么她在光绪选妃时执意要光绪皇帝立自己外甥女为皇后的原因。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位溥儁是一位“人情上的事儿一点不通···吃喝玩乐,尽情的享受,与人无争”的主儿,所爱只有两样,一样是吹拉弹唱,一样是犬马鸟虫。
对于这样的继承人慈禧是相当的“放心”,再加上溥儁背后有急于想做太上皇的载漪联合义和团在推波助澜,于是溥儁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进宫继为同治皇帝的子嗣,赏赐头品顶戴,号为“大阿哥”。并与七天后,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大年初一,代替光绪皇帝前往大高殿、奉先殿向祖宗行礼。
明眼人都知道,新的权力交接要开始了,但是对于这样的继承人,西方各国却极度不满,而且大学士荣禄和庆亲王奕劻对此也有异议,因阻力太大,这件事情只得暂时作罢。此后溥儁在宫中便经常将泥人上书李鸿章、荣禄和奕劻的名字,用木刀斩之。也就是在这一年,义和团运动的火焰烧到了京城,并且成为八国联军进犯大清的直接导火索。七月,慈禧携带光绪、隆裕等人以及大阿哥溥儁西逃。
上图_ 慈禧太后西逃路上
大阿哥只是一个“孩子”
时局危急之下,在西逃的这一路上,溥儁却依旧是浪荡王孙的做派,丝毫没有皇家应有的政治敏锐性。西行路上,慈禧与光绪皇帝都惊惧异常,甚至频频落泪,但这位十六岁的大阿哥却是毫无危机感,一路上还有闲情唱京剧,甚至在逃难的队伍后面吹唢呐。
面对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主子,奴才们只得委婉地提醒他不要再吹了,如果吹也可以,能不能用手绢把唢呐的喇叭口堵上。毕竟慈禧太后在前面的轿子上,后面“跟着个吹唢呐的,不成出殡的了吗?老太后哪有不翻脸的”。但是直到此刻慈禧太后还是没有产生废除溥儁的想法,因为到了西安行在之后,慈禧还把溥儁和光绪皇帝安排到自己的身边住。
但是溥儁为人张扬人性,不知收敛,在西安行在依旧是飞扬跋扈。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可溥儁干的依旧是“音乐、骑马、拳棒”老三样,据《西巡回銮始末记》记载,溥儁与光绪皇帝常常争执,以至于溥儁“屡遭太后鞭挞”,这样的记录在《宫女谈往录》和《庚子西狩丛谈》中皆有印证,甚至在西安行在之时,溥儁趁光绪皇帝不注意,从其身后以拳击之,将光绪打的扑倒在地,后被慈禧太后责打二十棍。面对溥儁如此种种不肖之状,他的老师高庚恩曾言:“可惜一候补皇上将来恐成开缺太子”。
上图_ 慈禧(1835年—1908年)
被赶出宫廷的大阿哥
但是溥儁越是混账,对于慈禧太后来说越是放心,而真正让慈禧太后产生放弃溥儁想法的还是来自朝中大臣和洋人的态度。在西安时,慈禧曾派原怀来知县吴永为前路粮台,前往湖广催促粮饷,当吴永见到湖广总督张之洞后,谈及大阿哥的时候,张之洞坚决的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此次祸端,实皆由彼而起···现在尚留处储宫,何以平天下人之心。且祸根不除,尤恐宵小生心,酿成意外事故···於将来合议必增无数障碍,此时宜发遣出宫为要着···”。
作为能与洋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的三巨头之一,张之洞的意见是慈禧不得不考虑的,同时作为与洋人有交流的重臣,张之洞的话是否也是列强的意思,这就需要慎重抉择了。且洋人要求惩办的“拳匪”祸首名单上,溥儁的父亲端郡王名列其中,对于被洋人打怕了的慈禧太后来说,当她听到吴永转述的张之洞给出的建议后,便重新有了考量。
1901年《辛丑条约》议和成功后,慈禧携带光绪率领百官回銮,在十月份到达开封后,慈禧于十月二十日发布懿旨:“溥儁着撤去大阿哥名号,立即出宫,加恩赏给入八分公衔俸,毋庸当差云云”正式将溥儁赶出宫门,并给三千两银子安家费,由河南巡抚松寿派人伺候。三千两银子的安家费和入八分的辅国公的爵位,这些对于常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恩典,却并没有给溥儁带来安逸的生活。
上图_ 各国在《辛丑条约》上的签署,以及李鸿章(左侧)和庆王(右侧)签署的都是花押 (画押)
出宫后的“遗老”生活
据溥儁的侄子毓运所述,在回到北京后,因为端郡王府已经被洋人烧毁,溥儁便回到了他爷爷的惇亲王府中。但是他的叔叔载瀛并不待见溥儁这位落架的凤凰,为了独吞惇亲王府的祖产,载瀛只将王府东跨院中的二三十间房子分给溥儁居住使用,而且还不给他办理“过户”的手续,另外每年象征性的给溥儁几百两银子的王府地租。可这些哪里够溥儁过活。
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溥儁接到了他父亲端郡王载漪的来信。原来根据洋人的意见,慈禧将端郡王发配新疆,但后来念及宗室颜面和亲戚关系,就默许载漪投亲到内蒙古阿拉善旗的蒙古王爷罗王家里。在安定之后,载漪便给儿子写信,希望溥儁也能到阿拉善一家团聚。溥儁听到父亲的消息后,便欣然前往内蒙古,并且还喜欢上了罗王的女儿,因此在端郡王的积极撮合之下,溥儁就和罗王的女儿在内蒙结了婚。
“梁园虽好却不是久恋之家”,更何况习惯了北京繁华的溥儁也耐不住草原的寂寞,便和父亲商量带着罗王的女儿回了北京,住进了北京的罗王府。自此看来溥儁的结果还不错,并且在进入民国后,他还借着自己曾经的“大阿哥”头衔,在民国政府里混了一个参议的职务,每年从民国政府和内蒙古岳父那里可以拿到不少的银子,日子过的是优哉游哉,可跟寻常百姓家一样好日子坏就在坏在没有好好过的心思。
上图_ 鸦片用具
大阿哥最后的时光
回到北京后,溥儁和自己的妻子感情日见不合,手里有银子,所以他就逐渐去外面鬼混,还养了一个绰号“小媳妇”的女人,专门伺候他抽大烟,于是乎便将积攒的钱财全花在了吃喝嫖“三大件”上。到了民国十年,政府取消了他的参议头衔,紧接着民国十三年,政府又没收了惇亲王府的土地。没有进项的溥儁就开始卖房子,祖产买完之后,就让妻子去求自己的小舅子塔王(彼时罗王已经去世)接济。
塔王倒是对自己的妹妹、妹夫不错,每月按时接济,可是塔王死了之后,他的侧福晋对这个整日里“打秋风”的妹夫没有一点好脸色,不仅吩咐家里人不要把溥儁当成亲戚对待,甚至让溥儁住在马房旁边的一套房子里。溥儁对此是又羞又恼,可自己更没有活下去的本事,便寄居在马房旁的小房子里,随后一病不起,死在了这几间小房子里,草草葬在了嘉兴寺后院的空地上。
上图_ 溥儁 坐照
纵观溥儁这一生,他从来没有去努力的生存过,只是像一只寄居蟹一样,被时局、被权势颠来倒去,依附在各种势力上。
他不坏,可是他无能,他高贵,可是他又很卑微。庚子之前他是父亲牟利的工具,回銮后又成了垃圾,归于平淡时又戒不了自己声色犬马的毛病。你说他不幸吗?相比较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来说,他生前有所居,死后有所葬,这又是多少挣扎在社会底层百姓们求之不得的生活呢?
文:魏四维
参考资料:
【1】《清史稿》 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
【2】《西巡回銮始末记》 撰著者不详
【3】《晚清侍卫追忆录》 富察·建功
【4】《宫女谈往录》 金易、沈义羚
【5】《庚子西狩丛谈》 吴永
【6】《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