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仅3周,57岁的德克萨斯州人尼米兹,出任太平洋舰队司令。面对被炸得稀里哗啦的太平洋舰队,除了3艘航母外,他几乎成了光杆司令,每天要处理打捞沉船、处理死亡官兵善后工作等等,忙得一团糟。
让他夜不能寐的是,为鼓舞士气和平复民众的情绪,他也组织了几次对日本边远基地的空袭,但显然效果不佳,民众对海军的“不作为”越来越失去耐心。而海军总司令金上将,命令配合陆军轰炸东京的任务,更让他由衷的抵触,原因有三:
一是,惨遭重创的太平洋舰队,侥幸逃脱袭击的3艘航母,可以说是尼米兹珍贵的看家老本了,一旦有闪失,不要说司令做不下去,恐怕舰队将彻底失去翻盘的机会。说白了,尼米兹没有与日军硬拼的实力,当下最要紧的是保存实力。
二是,他从总统罗斯福受领的军事使命是保护夏威夷、中途岛和通往澳大利亚的航线,轰炸东京显然超出了这个范围。更何况,海军此次要出动2艘航母,“大黄蜂号”航母运输超大的B-25,“企业号”航母护航,才能确保偷袭成功。
而整个太平洋战区,美国只有5艘航母,还不到日本联合舰队的一半,而山本巴不得将美军的航母一网打尽。到那时,疯狂的日本人将趁虚进攻美国西海岸,拿什么保护西雅图、旧金山和洛杉矶?太平洋舰队在疗伤,经受不起任何的损失。
更重要的一点,尼米兹上任不到一个月,上级就不容商量的下命令,不仅有不尊重自己的意思,而且有不顾实际情况“瞎指挥”的嫌疑。尽管该计划过于冒险,但他知道这个任务必须执行,因为军事服从政治的需要,战术服从战略的调动。
于是,尼米兹将这项任务交给得力干将“蛮牛”哈尔西,由他与杜立特接洽具体事宜。与此同时,杜立特的轰炸机队也接到了启程的命令,从艾格林基地向西部的加利福尼亚转场。在那里,轰炸机将吊装到“大黄蜂号”航母上,计划如期进行。
但杜立特能否参战还是一个未知数。
1942年4月,参加空袭东京的16架轰炸机,等待吊装到“大黄蜂号”航母上。杜立特为了这重要的时刻,已经等了20多年。但作为其顶头上司的阿诺德,深知他的重要性,并不打算让其带队出征。俩人见面后,杜立特陈述了自己的理由。
首先,因为未参加一战,给其军旅生涯留下了极大的遗憾,并一直耿耿于怀至二战爆发,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他才重新入伍,目的就是上战场。尽管自己留在后方的作用更大,可以很好地帮助阿诺德排忧解难,但军人不上场,将遗憾终生。
其次,作为机队的领导者,他已经与这帮挑选出来的小伙子们,朝夕相处了3个多月,他们一起调试飞机、一起学习短距离起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何况,这些轰炸机队员们早就习惯于他的管理和号令,换个人不一定压得住台面。
更重要的是,尽管训练方面,这些精干的飞行员都达到了参战的要求,但真正拥有远距离飞行经验,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杜立特,实战经验更是缺乏。有杜立特在,这帮飞行员的底气会更足,空袭东京的把握性就会更大些。
此番话一出,阿诺德实在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便转头说到:“只要参谋长同意,我就同意”。杜立特知道上司耍诡计,不能给他们“串供”的时间。他出门后,立刻冲向参谋长的办公室,说明来意并坚称司令已同意,参谋长也爽快地答应了。
当他离开参谋长的办公室后,就听见参谋长在接到司令的电话里说到:“这如何是好,我已经同意他去了”,杜立特暗自高兴,终于可以亲自驾驶战机上战场了。他与哈尔西一见如故,算是“英雄识英雄”,俩人就空袭的细节进行了交流。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等出发的命令下达。可见,美国高层策划的空袭东京,有点“仓促出兵”的意思,一着不慎,很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但从战后看,这个风险值得冒,不仅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而且振奋了同盟国抵抗到底的决心。
如果这次空袭,导致美国失去两艘航母,太平洋战争的结局将会如何?
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