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进化中的性谜题
每四对黑天鹅夫妻里就有一对是同性夫妻
动物会与同性个体发生性行为—从灵长类动物到海星,从蝙蝠到“豆娘”(类似蜻蜓),从蛇到线虫、蠕虫等1500多种动物中,都已经被观察到存在这样的现象。
最近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假设,并进行了检验,以了解动物为什么会从事这些不直接导致繁殖的性行为。《自然生态与进化》发表的一篇文章,就反思了生物学家提出的解释动物同性性行为的猜想,以及它们背后广泛但未受质疑的假设。
进化悖论
动物同性性行为被描述为“进化悖论”,因为它在没有明显促进动物生存或繁殖成功的情况下持续存在(生物学家称之为“适应性”)。生物学家判断,同性性行为的成本如此之高,那么,它要么会给动物带来巨大的收益,要么会让它们避免被自然选择淘汰。
大多数研究动物同性性行为的科学家,倾向于只关注该种行为在单一观测物种中的存在。这也导致人们无法判断同性性行为是否在每个动物物种中,都是独立进化的。
在过去的假设中,动物同性性行为首先被认为代价高昂。因为参与同性性行为会浪费个体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而没有在适应性方面获得明显收获。动物同性性行为的昂贵性,通常会通过与异性性行为的益处相比而得出。尽管动物异性性行为无疑可以通过产生后代而带来更高的适应性,但这些比较是建立在假定异性性行为高效的前提下。
但是,动物通常会交配多次以产生仅有的几个后代,并且出于各种原因,异性性行为经常不会导致繁殖。换句话说,异性性行为的成本也很高,而与同性个体交配是否比其他可能不会导致生殖的异性性行为成本更高,则尚不明确。
其次,对于与同性性行为一样广泛分布于其他物种的其他性状,生物学家经常会考虑该性状在该物种的共同祖先中仅进化过一次或几次(而不是许多次独立进化)的可能性。但是,到目前为止,生物学家尚未为动物同性性行为考虑过这种进化方案。
最后,以前关于动物同性性行为的研究所依据的两个假设,都被主流的性别观强化—也许可以解释这些假设的来源,以及为何它们很少受到质疑。
重新量化
最新的研究,主张对过去的观点进行微妙转变,也为理解包括动物同性性行为在内的、多样而无休止的动物性生活世界,提供了新的方式。研究者不再将动物同性性行为视为异常或与异性性行为互斥,而是承认动物个体之间的一系列性行为,很“自然地”包括异性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的多种组合。
他们追问,如果自动物开始进行任何形式的性行为以来,同性性行为一直存在,该怎么办?
可能的模式是,先祖动物物种在交配方面是无区别交配的,即它们与所有性别的个体交配。这仅仅是因为它们不太可能依赖其他特征来识别兼容的配偶—例如尺寸、形状、颜色或气味上的差异,那些性状都是伴随性行为的发生而进化的。
确实,对先祖动物物种来说,无区别交配比高成本交配更为有益。对伴侣的识别,可能需要生理上和認知上花费更多成本来适应,而过度选择伴侣,会导致个体错过进行繁殖的交配机会,这是很高的适应性成本。
因此,如今动物性行为的多样性可能源于进化背景,即所有性别的个体之间不加选择地进行交配。在动物生命树的某些分支中,同性性行为实际上成本非常高昂,物种可能会针对这种行为进行选择。
“我们”是谁,影响着“我们”作出的假设与猜想。
但是,在其他同性性行为成本不高的分类单元中,它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转而服务于其他有益的功能。目前,科学家们缺乏关于同性性行为在物种间普遍性的全面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行为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不相称或无关紧要,并且只是偶然地被记录下来。
研究预测,跨动物类别的同性性行为的系统化记录,以及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的成本和收益的量化,将表明其比当前广泛假设的情况更为普遍,且成本更低。
文化影响
在提出关于动物中同性性行为的祖先起源假设时,新的研究没有提出任何有关概念化人类性行为的建议。对人进行规范化的辩论,绝不是科学应该出现的地方。实际上,研究认为人类文化对生物学机制的影响,可能比反过来要大得多。
研究者表示,希望新的假设能够扩大对于自然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并鼓励科学家考虑,当摆脱历史上一直限制科学创造力的文化规范和假设时,进化生物学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科学家可以从其他学科中,学会考虑社会和文化在所有形式的研究中不可避免的作用,从而使科学研究更加“科学”。
人类提出的问题,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同时,这些问题也反作用于他们的心灵。“我们”是谁,影响着“我们”作出的假设与猜想。因此,科学家应该考虑自身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解释结果过程中的关键视角、偏见和假设。
破除文化规范的束缚,对改善科学实践和知识建设至关重要。新的声音,将在未来给科学带来更为多元化的视野。
作者:Sora
来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