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绿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李白的《梁园吟》,天宝三年(或三载,下同,公元744年),李白在河南商丘,游梁园时所作。
诗作本身,是题在一处粉墙上的,李白离开后,这堵墙,被一位小姐花费千两纹银买下来,只因喜欢李白的诗。而这位小姐,正是前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不久后,成为李白第二任妻子……
李白游梁园时,身边还有两个人,杜甫以及高适,同为盛唐顶级诗人。
那时候,李白四十三岁,早已名满天下,刚刚因为供奉翰林期间,说藐视权贵也行,说自作自受也行,贵妃研磨、力士脱靴之类,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壮游天下。
杜甫三十二岁,正年少轻狂,还没有开始求取功名,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高适四十岁,有过短暂幕僚生涯,第一次科举努力失败,重新积蓄力量。
三人高谈阔论,饱览壮美河山,一起喝酒,一起赋诗,结下深厚友谊的同时,也成就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分手后,三人分别开始自己,不同的人生轨迹。
先说高适,盛唐一线诗人中,论政治地位,毫无疑问,他是最高的一个,也是大器晚成的一位。
天宝八年(749年),高适中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宝十一年(752年),转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天宝十四年(755年),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攻陷潼关,高适侥幸脱身,随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
事实证明,高适日后的飞黄腾达,绝非偶然事件,而是政治才华,以及敏锐洞察力的必然结果。入蜀途中,面对主力兵团已经损失殆尽,平叛部队群龙无首的局面,玄宗令诸王分镇,说白了就是各自为战,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永王李璘为江陵大都督。遭到高适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做,一定会导致拥兵自重。果不其然,太子不久后自立,也就是唐肃宗,永王李璘也在长江一线蓄势待发。
高适判断,玄宗大势已去,迅速转投唐肃宗,官拜淮南节度使,正式进入高官行列,开始他的封疆大吏生涯,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陟,对可能有所动作的永王,形成三面合围之势……
而安史乱起,与妻子宗氏一道,定居庐山避祸的李白,却走上另外一条,与高适,也与历史发展大方向,截然对立的道路。
李璘率部路过庐山,听说李白在这里,邀请他一起共谋大事。不知道怎么想的,原本已经绝意仕途,无欲无求的李白,选择再次出山,还不遗余力地写诗作赋,为李璘摇旗呐喊。
不久后,李璘在江陵起兵,很快被早有防范的肃宗剿灭,李白因附逆被捕,按律,这绝对是杀头的重罪。
李白心里也清楚,事情严重了,赶紧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托一位名叫张孟熊的朋友,想办法送给高适:
余时系浔阳狱中,正读《留侯传》。秀才张孟熊蕴灭胡之策,将之广陵,谒高中丞。余嘉子房之风,感激于斯人,因作是诗送之。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对高适一顿吹捧,意思很明显,希望他念在老朋友的情谊上,救自己一命。
高适是否出手,并没有明确记载,一般认为没有。谋反,虽然李白只是稀里糊涂卷起其中,事情太大,这是历代帝王心中,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
好在李白的名气,在那里摆着,肃宗不可能不顾及,也不是主谋或骨干,没那本事,加之朝中其他朋友相助,这才改为流放夜郎,途中又遇大赦,幸运地恢复自由之身。
而之后的高适,历任剑南节度使、刑部侍郎、散骑常侍,赠礼部尚书,受封渤海县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