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特请的海军军官没开过轰炸机,凭什么当教官?

二战期间的美国军队,分为陆军和海军两部分,航空兵部队并不是单一的兵种,它隶属于陆军。有意思的是,陆军向来以“老大”自居,海军也因经费充裕而高高在上,两军种谁也不服谁,经常因为经费拨款、优先权等事情,争得不可开交。

不过,大敌当前两军种也能精诚团结,其中杜立特空袭东京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项计划中,海军的航空母舰搭载陆军的轰炸机,奔袭6000多公里轰炸东京,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报仇。但鲜为人知的是,杜立特的轰炸机队也是海军帮助训练的。

陆军基地里唯一的海军军官。

1942年2月,杜立特经过精心挑选和训练,24架轰炸机机组已经完成了在陆地上的训练科目,准备到靠近海边的艾格林基地,练习海上飞行科目。他意识到必须有一名经验丰富、善于驾驶重载飞机在航母起飞的海军军官,帮他训练部下。

海军推荐了一位29岁的飞行教官——亨利.米勒中尉,尽管他不知道要为陆军做什么,但听到是协助杜立特时,他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杜立特是军界人人皆知的飞行高手。然而,当其来到基地报到时,才发现3千多人的基地,只他一人穿的是海军军服。

他向基地指挥官介绍,称自己是一名运输机飞行员和教练,并询问:“陆军让我来到底干什么”,基地指挥官也不清楚是什么任务。当一脸雾水的米勒,被送到杜立特的驻地后,才知道自己的任务,就是教陆军飞行员如何从航母甲板起飞。

陆军飞行员们得知米勒来教他们飞行,多少有些不服气。这其中不仅有两军种多年来的矛盾,更因为米勒只有29岁,显然比他们年轻。当得知米勒并没有开过B-25时,抵触和瞧不起的态度油然而生,并取笑他:“我们对海军也一无所知”。

米勒知道自己要想树立威信,必须要有本事。

陆军的小伙子们看到这么年轻的海军教练,并没有把他太当回事。他们邀请米勒登上轰炸机试飞了一圈,并炫耀式的解释到, B-25的起飞速度是170公里/小时。米勒自然明白对方的不信任和挑衅,他决定在起飞速度上给他们好好上一课。

其实,在航母飞过运输机的米勒,飞了一圈之后,便知道轰炸机除了大些,操作控制系统与运输机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面对学员们的刁难,他提出按照他的经验,B-25只需一半的速度,也就是85公里/小时的速度,飞机就能飞上天。

学员们纷纷摇头,说道:“这根本不可能”。米勒要求飞行员双脚踩住制动,把稳定杆拉回四分之三,加大油门,当发动机全速咆哮时,松开制动踏板,拉回操纵杆直到飞机升空。这一次,轰炸机只用了不到100公里/小时,就飞向天空。

首次尝试这种飞行的学员们在惊叹的同时,对这位年轻的教练十分信服。接下来的训练就容易很多了,学员们虚心接受米勒的教导,按照他的方法开始进行训练。当然,这些挑选出来的精英们,学得都很快,并与米勒建立了很好的友谊。

米勒的指导,是杜立特空袭东京的关键。

尽管米勒没有驾驶过B-25,但凭借开运输机的经验,很快就掌握了轰炸机的引擎特点和性能。然而,在“大黄蜂号”航母256米长的甲板上,并在满载轰炸机的情况下,留给飞机起飞的距离只有100多米,他必须将这个距离精确到每一寸。

当然,米勒对成功在甲板上起飞还是充满信心的。在他看来,满载的轰炸机在风速和航母的速度叠加在一起,就能形成70公里/小时的风速,稍加训练,完全可以在甲板上滑行约80米后起飞。米勒经过仔细研究,制定了一个标准的起飞程序。

学员们都认为这是一项不可思议的挑战。杜立特作为指挥官,看到部下为难的样子,他首先登上轰炸机,第一个飞出了米勒的要求。其他学员不好再“吐槽”了,一个个投入到训练中,并将“看谁能在最短的距离起飞”,作为一场激烈的竞赛。

功夫不负有心人,杜立特的小伙子们都达到了在航母甲板起飞的要求。除了训练,米勒还向学员们学习海军礼仪,教他们如何向船尾的国旗和值班员敬礼,如何洗澡不浪费水,以及一些海军术语。他希望两军种能够避免不愉快,团结一致。

总之,杜立特空袭东京,米勒中尉功不可没。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