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诊断真的靠谱吗?

《飞越疯人院》讲述了迈克·墨菲(杰克·尼科尔森饰)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

1975年,美国导演米洛斯·福曼所拍摄电影奥斯卡获奖影片《飞越疯人院》曾给全世界观众带去了强烈的心灵冲击,展现出神秘而令人恐惧的精神病院那黑暗的一面。然而,“飞越疯人院”的剧情却在现实生活中一遍遍上演。其实,当出现“现实版飞越疯人院”的悲剧时,我们要问到,除了在精神病的认定、收治和管理上,是否存在法律与制度缺陷,或者說在“人为干预”之外,精神病诊断自身是否也存在问题?

“疯狂”的心理学家——罗森汉

大卫·罗森汉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法学和心理学教授。罗森汉真正被世人所知,正是其近似疯狂的“罗森汉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挑战了精神病学诊断的有效性,撼动了精神病学的根基。

“罗森汉实验”是这样的:1972年,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泥沼”中而无法自拔。当时的罗森汉刚取得心理学与法学双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教职。虽然他并未前往越南,但他发现许多人都以精神疾病为借口,逃避征兵。生性喜爱冒险的罗森汉提出了疑问:难道精神疾病的诊断就形同虚设吗?究竟形同虚设到了什么程度?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罗森汉突发奇想,准备冒险做个大胆的实验。于是,他拿出电话本,给自己的8位好友打去了电话,跟他们说明了自己的计划,希望他们能参与实验。他的好友中有3名心理学家、1名研究生、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病医生、1名画家、1名家庭主妇,加上罗森汉本人,一共9人。罗森汉要求大家一起假扮精神病人,而假扮精神病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罗森汉和他的小伙伴们做足了功课。他们计划连续5天不洗澡、不刮胡子、不刷牙,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让人一看见就想躲开。这还不够,罗森汉还查阅了大量精神医学文献,在其中找到了一个和“幻听”相关的症状,即耳朵总是听到“砰、砰、砰”的响声。罗森汉不仅要求大家熟记症状,还让大家反复练习怎样跟精神病医生对话。而如果医生表示需住院治疗时,大家只要住进病房,就马上要表示幻听症状消失,且感觉很好。与此同时,罗森汉还教小伙伴们怎样才能假装吃药:先把药丸藏在舌头底下,等到医生和护士离开后,马上去厕所吐到马桶中并冲掉。

经过几天的“训练”后,罗森汉和他的小伙伴们已经成功将自己弄成了“邋遢大王”。随后,罗森汉选取了8家精神疾病医院,在这些医院中,有的外观美轮美奂,内部设备齐全;而有的则是公立医院,设备简陋,走道弥漫着尿骚味,墙上满是涂鸦。接着,罗森汉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上路了。

鱼篓里的螃蟹:进来容易出去难

这一天,美国宾州的天气格外好,湛蓝的天空闪着银光,仿佛预示着某个伟大时刻的到来。罗森汉来到了宾州某所公立精神病医院,他先挂了号,然后被带入一间白色小诊室。一位医生接待了罗森汉,并按照接诊流程,询问他的病情。罗森汉按照之前所排练的,熟练地进行回答。当罗森汉说到自己听见了“砰、砰、砰”的声音时,医生反复跟罗森汉进行确认,在确认之后,医生沉思了许久,然后决定让罗森汉住院。随后,有人把罗森汉带进一个房间,叫他脱掉衣服,把温度计塞进他嘴里,并在他手臂上套上黑色束带,测量血压脉搏。虽然罗森汉的测量结果非常正常,但这已经不重要了。紧接着,罗森汉被人带着走过了一条长长的走廊,经过走廊时,罗森汉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病人在病房里,他们面如土色、目光呆滞,仿佛周围的世界不存在。之后,罗森汉被带到了自己的床位,换上了病服,并被护士要求服药。

按照之前的实验设计,罗森汉把药全都吐掉了。然后,他去找医生,说他已经听不到“砰、砰、砰”的声音了,并询问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出院。而医生只是对他微笑,仿佛他根本不存在似的。当罗森汉再一次大声问医生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时,医生非常不屑地回道:“等你病好之后吧。”即使罗森汉的生理指标再正常,神志再清楚,都没有用,因为他已经被医生诊断为了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必须住院治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罗森汉非常合作,每天固定3次服药,再跑到厕所吐掉,当然,他的其他小伙伴也是这么干的,在精神病院里,只要不惹事,医护人员什么都不会管。

终于熬到了出院的时刻,罗森汉马上联系了其他小伙伴,等待所有的小伙伴的安全返回。随后,罗森汉安排大家一起复盘此次实验的整个过程与细节。让罗森汉和小伙伴们惊讶的是,这9个人全部被诊断为“有病”,其中有8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还有一个人被诊断为“躁狂抑郁型精神病”。这9个人平均住院治疗19天,最长52天,最短7天。此外,罗森汉也发现,所有人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均没发现他们其实是在诈病,并且都把他们正常的言语行为,解读为“病态”行为。

《飞跃疯人院》里粗暴的护工,冷漠的护士,毫无关怀的医生构建了精神病人的“完美”环境大卫·罗森汉本人照片。

向精神病学界投下“重磅炸弹”

实验之后,罗森汉怀着忐忑而又激动的心情,将自己整个实验计划,以及自己和小伙伴在精神病院亲身经历的事情写了下来,这篇论文就是大名鼎鼎的《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并且该论文竟然刊登在著名的《Science》杂志上,这就宛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撼动了整个精神病学界。他在论文中认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并非依据患者的内在状况而定,而是受外在情境的操控,因此所有诊断过程必然充斥这类误差,结果并不可靠。

罗森汉的这一结论引发了众多美国精神病医生强烈抗议和一致反对,多数精神病医生强调说:他们在作出诊断之前,是有前提假设,即“病人会诚实地报告病情”,因此精神病的诊断也是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之上。而美国最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斯皮策,也对罗森汉的实验提出激烈批评。这位斯皮策医生来头不小,正是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美国首套严谨的精神病诊症标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简称DSM)才应运而生;并且在斯皮策医生的努力下,美国精神病诊断,将同性恋排除出精神病范畴,为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奠下基础。而他就在1975年《变态心理学期刊》专门撰写文章,对罗森汉的研究结果提出反击。斯皮策直接指出,罗森汉的论文并没有提供当时病人的举止神态、言谈内容等详细资料,并且罗森汉以资料保密,以及避免破坏个别医疗机构名声为由,拒绝提供原始资料,这样他的实验就是不可信的。

而就在罗森汉的研究论文发表后不久,有一所精神病院指出罗森汉在实验中选取精神病医院时是经过“人为筛选”的,并指责罗森汉专门选那些设施不全、医生专业水平不够的公立医院,且自信满满地向罗森汉下了战书,称:“在接下来的3个月,任由罗森汉随时随地派假病人到自己的医院来,医院的专业医生会马上识破。”

罗森汉天生不服输,毅然决然地接受了挑战,并表示会在接下来的3个月内,指派若干假病人前往该医院就诊,如果该医院的医护人员能够甄别出这些假病人,则医院获胜。很快,3个月过去了,医院随即发布报告,并信心满满地宣称自己发现了41名由羅森汉派来的假病人。然而,罗森汉却说,他实际上,一个人都没有派,医院的确误诊了。

到这里,整个事件就结束了。罗森汉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狠狠地打了当时美国精神病学界的脸。而罗森汉实验的影响却没有结束,可以说他的实验影响了之后整个精神病学的发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精神疾病这么高的误诊率呢?又是什么原因使精神病医院像监狱一样可怕?

科学进步与人文关怀

实际上,精神疾病诊断之所以会出现罗森汉所发现的问题,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更精确的科学研究工具还没有出现。斯皮策医生就坚信精神疾病本质上与肺病、肝病无异,它们都是人体组织的病变,有朝一日必能从脑部组织与神经突触的作用来解释精神疾病。事实上,斯皮策医生说对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如核磁共振、基因检测等技术的问世,再加上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家不仅能利用更加先进的仪器来收集数据,更能利用计算机来整理与分析数据,这就为进一步深入探索人类的精神与心理世界提供了可能。例如,基因科学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受体是一个压力应对基因,母亲的亲吻、抚摸会促进新生儿体内糖皮质激素受体酶的分泌,高水平的酶可以增强孩子未来的抗压能力。

另一方面则是人文关怀不够,特别是糟糕的医患关系。罗森汉和他的小伙伴都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精神病医院里,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交流甚少。尤其是这些“假病人”,当他们试着去找医生交流的时候,医生总是敷衍了事,特别是当病人准备叙述感受时,医生根本不听,也不关心。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是这样,他们完全当这些病人“不存在”。罗森汉在住院期间就发现,女护士会在全是男病人的休息室里,解开制服并调整自己的胸罩。而女护士这么做,并不是要挑逗病人,而是她压根没把精神病人当“人”来看。如果罗森汉所说是真的,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精神疾病诊断会出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想清楚这个哲学命题:人到底是什么?在罗森汉的医生那里,人就是机器,而医生就是机器维修师,哪里坏了就修哪里。精神疾病就是大脑出问题了,也跟修机器一样。而事实上,人的身体或许跟机器还有点相似之处,但人的精神与心理世界跟机器可就相差甚远了。这是因为人类拥有一种独特的东西——情感体验。如果两个人之间彼此有了情感体验,那就说明这两人之间拥有了关系,而关系是双方彼此认识与了解的基础。如果医生和病人之间不存在关系,那就说明在科学仪器还不够先进的条件下,医生是不可能充分了解病人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认为:“体验是认识一个人的根本。”当一个人的体验被另一个人体验到时,两个人之间就建立了“关系”的通道。而如果想体验到别人的体验,前提条件是能够给予对方真诚和接纳,并且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以达到两个人“共情”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去注重这个人说了什么,也就是这个人的思想和知识经验,而常常会忽略体验。因为思想是逻辑的,也是有迹可循的,而体验却是连续的,如流水一般不容易控制。罗杰斯认为思想是体验的镜像,就像我们必须通过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脸一样。这个镜子中的形象就是镜像,但是镜像毕竟不是真实的。所以要了解一个人,只用思想和逻辑是远远不够的,绝不能忽视他的体验。然而,当时的精神病诊断,既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又没有良好的关系做支撑。因此,如果仅仅凭借静态的精神病诊断标准和医生的理性知识去做诊断,那么误诊就在所难免了。

作者:潘楷文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