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偷盗成就的艺术《蒙娜丽莎》失窃案始末

《蒙娜丽莎》失窃案始末

肩题:被偷盗成就的艺术

1911年8月21日,法国巴黎一个普通的周五清晨,也是卢浮宫闭馆的日子。如往常那样,这个装载着满满世界艺术珍品的建筑内空空荡荡,唯有例行巡查中的总务主管之脚步声,与入口处保安的呼声相映成趣。

为艺术鞠躬尽瘁的法国人那时还不知道,这一天对他们来讲其实意义非凡,它是刷新法兰西艺术尊严的一天,是打开盗窃新财源门路的一天,更是将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一幅文艺复兴时期名画风靡了全地球,时至今日它的估值依然高高在上,甚至一度升至34亿美元。

赫赫有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天才莱昂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将它带到这个世界,但谁能料到,令它艳惊这个世界的却是一名小偷!

一、被忽视的“神秘微笑”

依照现在来看,发现《蒙娜丽莎》被盗的过程可能没人相信,因为总务主管于清晨七点半左右在进入呈放该画的方形厅时,眼角余光还扫到过它,虽然这只是幅77CM X 53CM的杨木板油画,但在懂行的人眼里,画中贵妇的神秘微笑宛若“春梦”,令艺术修为杰出的精英分子心驰神往。主管就这样轻飘飘地路过那微笑,可是一个小时之后再绕回方形厅,却发现它不见了。原本挂着“微笑”的地方只余白墙一块、挂钉四枚。

神奇的是,主管没有表现出惊慌,甚至连眉头都不皱一下。因为一个多世纪以前的卢浮宫,并没有现在那样著名,在诸多平民眼里,那儿只不过是一个摆件室,用来搁放拿破仑南征北战的时候顺带抢来的艺术品,除了真正懂画的知识阶层,没人愿意进去附庸风雅,所以即便是开放日,馆内参观者也寥寥無几,至于“失窃”什么的,更像是天方夜谭。法国人不明白这些东西偷去有什么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卢浮宫里的名画都是连玻璃框都不按,直到某天,有个激进的疯子拿小刀划花了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一幅作品,才让工作人员勉强有了一点“防患意识”。

可惜的是,这意识显然很有限,所以主管看到名画变成白墙,也只会认为它是被拿去用于拍照或者修复什么的了,工人随随便便把一件世界瑰宝从墙上摘下来搬走,在当时的卢浮宫属于家常便饭。

那么,发现“神秘的微笑”彻底消失的人是谁呢?是根本就不在卢浮宫上班的人——法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让.路易.福兰。福兰当时在巴黎只是小有名气,为了养活自己,他还得靠临摹名画赚点小钱。而这种无名画家的小买卖,时至今日都还存在,只要进到欧洲几个大美术馆游历,就总能看到一些满身油彩的画家将架子搭在某幅名画前,就这样画一整天。福兰当天就是冲着《蒙娜丽莎》去的,结果到那儿一看,只剩钉子,这才去把打呼噜的保安叫醒,问他“蒙娜丽莎去哪儿了”。

跟那主管一样,保安发现名画不在的时候也觉得“理所当然”,他找到了馆内的摄影师,直到摄影师摆出“莫明其妙”的神情,才令整个卢浮宫的神经绷紧了,终于,保安满头大汗地拉响了警报。

事实上,真正接受名画被盗这一事实的时间,还要更晚一些,警报拉响之后,卢浮宫当时的代理馆长乔治.本尼迪特四处查找,直至在员工通道楼梯间发现了空画架和一块玻璃,才不得不承认《蒙娜丽莎》已落贼手。

以法国人的“慢生活”腔势,案子必定是到次日——也就是24小时之后的8月22日,才正式让巴黎警方介入。可与卢浮宫工作人员的“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11年信息传播速度的疾速,如果说当地媒体的报纸反应还不够灵敏,那么电报和广播等通讯工具则能轻松地在当天把这个猛料爆给全世界。

于是乎,全世界都沸腾了,沸腾的原因不是《蒙娜丽莎》本身,因为彼时这幅画并不特别出名,但它符合“失去才知珍贵”的原理,更成为卢浮宫的耻辱,最糟的是,卢浮宫的耻辱就是法国的耻辱。

很快,这“耻辱”传遍全世界,各国报纸头版都是这桩名画失窃案,连带着也令全世界最多的人看到了《蒙娜丽莎》的模样,这就是为什么“神秘的微笑”后来成了被复印最多的名画。

一时间,这“微笑”的失踪,令世界在关注,法国在哀嚎,巴黎在煎熬,卢浮宫在抓狂......

“福尔摩斯”与毕加索

无论如何,必须将《蒙娜丽莎》找回来,否则法国颜面何存?!

秉承如此信念,巴黎警察局的局长亲自出马,带着他的60个警员手下,来到了卢浮宫。这位局长不仅掌管了警察局,更是当时声名在外的“法国版福尔摩斯”,他名叫路易.勒平,此人心思缜密,头脑敏锐,在巴黎屡破奇案,系现实中的“名侦探”。

勒平的破案手法放到今天来看,都相当实用,他采取的手段很有效,那就是——现场推导和鉴定技术。

在法国人还不知道“指纹鉴定”是个什么玩意儿的时候,勒平就已经与当时最著名的指纹学家建立了长久合作关系,并且悄悄地在警局建立了75万份指纹档案,可以说刑侦观念是相当先进了。这也意味着,小偷在员工通道口拆下的玻璃画罩成为重要线索,通过石墨采集到了指纹之后,一切似乎就好办了。

关乎现场推导,勒平的办法也相当务实,他在原本挂着名画的地方摆了一个复制品,然后让两名警员上去摘画,他们花了大概5分钟才把画摘下来。之所以这么费劲,是因为警员不知道摘画的窍门。随后,勒平换了卢浮宫内的员工上去摘画——耗时仅5秒。

与此同时,根据一位馆内水管工的供述,名画失窃那天,他在发现画框的员工楼梯走道上看到过一名可疑人物,对方穿着白衬衫,就坐在楼梯上,对着锁住的梯门一筹莫展的样子,那梯门上的把手已经不见了。水管工当时完全没想到自己正在跟世界上最著名的小偷打交道,以为对方也是馆内的员工,所以他只是用自己的钥匙开了门走出去,还顺带把门又锁上了。

基于这两点,勒平认为要在短时间内偷画、顺着员工通道拆框开溜,那必定是“内鬼”所为。这一推理让整个警局都松了口气,因为倘若要把玻璃罩上的指纹拿去跟75万份指纹卡作对比,那得到猴年马月才算完?可是将调查范围缩减至卢浮宫内的256名工作人员就显得容易多了。

《蒙娜丽莎》失窃后,警探分析偷窃者必定受过高等教育、对艺术如痴如狂、卢浮宫常客、外国人……而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当时在巴黎只有西班牙艺术巨匠巴勃罗·毕加索。

真可惜,勒平的办法没有奏效,那256份指纹里,没有一份是他想要的。

勒平没有放弃,而是扩大了嫌疑范围,从几个月前就自卢浮宫离职的前员工,到为卢浮宫名画做画框和玻璃罩的外包公司人员,统统排查了一遍,依然颗粒无收。

科学搜证的线索一断,勒平也就被逼到了“疯狂”边缘,因为不仅卢浮宫不放过他,媒体更不会放过。“神秘的微笑”失踪两周之后,媒体试图取代“法国版福尔摩斯”成为名侦探,有两家报纸发出了高额悬赏令,譬如《巴黎日报》就很豪气地表示愿意付给提供关键线索乃至交出名画的人5万法郎。

《巴黎日报》的重金砸出了一大批线索,其中最有趣的是一名叫雅里.皮雷的比利时人的爆料,他在信里将卢浮宫那松散到荒唐的“安保”嘲得体无完肤,还自称经常进去带几件雕塑品出来,至今都没人发现过,更无人报案;至于那些雕塑的去向,自然是转手给了热爱它的人。

失去了《蒙娜丽莎》的日子里,很多名家也受到了牵连,深爱着画中贵妇的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失魂落魄,站在空白的挂画墙前缅怀他的真爱;法国诗人纪饶姆.阿波利奈尔也因为公开向“贵妇”表达过爱意而被列为怀疑对象,在警局受到过审问。

勒平心中对这名罪犯是勾勒过一个草图的:受过高等教育、对艺术如痴如狂,卢浮宫常客,外国人......他坚信能盗走《蒙娜丽莎》的人必定具备如此条件。

而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当时在巴黎只有一位,此人便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班牙艺术巨匠巴勃罗.毕加索。

勒平帶着一帮警察闯入毕加索的住所时,几乎是信心满满的,因为毕加索看起来尤其紧张,不像其它嫌疑人在遭受严厉质问时表现出的愤怒情绪。那么,毕加索的家里有没有来自卢浮宫的赃物?答案是——有。

警察在这位大师家中明显的位置找到了伊比利亚雕像,还记得之前写信给《巴黎日报》爆料的那个比利时人么?是的,那正是他于1907年从卢浮宫顺走,然后卖给毕加索的,也是毕加索胆战心惊的主因。毕竟,大师是真的把卢浮宫馆藏私吞了,还从这些雕像身上汲取灵感,完成了立体主义的创始作《亚威农少女》。

很遗憾,《蒙娜丽莎》没有像勒平预料的那样出现在毕加索的画室,在那之后也没有在法国任何一个地方现身。直至两年后勒平退休,案子也没破,于是《蒙娜丽莎》的被盗又成了这位“法国版福尔摩斯”的职业污点。

最有尊严的小偷

《蒙娜丽莎》被盗两年之后,也就是1913年的12月,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名艺术品商人阿尔弗雷多.杰里收到了署名“莱奥纳多.V”的来信,此人在信中称拥有真正的“神秘的微笑”,如果杰里有兴趣,可以打个七五折卖给他,粗略算来开价只有50万里拉,也就是10万美元左右。

对于这位神秘客的来信,杰里是半信半疑,但是因为距离名画失窃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它在意大利现身也不是完全没可能。于是,杰里拉上了佛罗伦萨最具权威性的一名鉴定师——也就是当时乌菲齐博物馆的馆长吉奥瓦尼.坡吉,与之一同前往。

看画地点选在佛罗伦萨一家不起眼的旅馆内,当杰里与坡吉敲开旅馆房间的门时,眼前这名小偷的样子令他们对名画的信心降了大半。因为跟勒平一样,这两位也认为只有艺术精英才会去偷《蒙娜丽莎》,而这位“莱奥纳多.V”呢,居然是五短身材、胡子邋遢、又穷酸又木讷的意大利普通平民,一看就没读过什么书。

可是来都来了,画还是要看的。带着失望的情绪,二人看着“莱奥纳多.V”从床底下拉出一个箱子,打开,取出了鞋子、刷子和曼陀铃琴等一堆杂物,这些破烂底下是一块隔板,掀开隔板,抱出用红色绒布包裹的东西,将绒布取掉,失踪两年的“微笑”终于再次现身。

坡吉验画的办法也颇为简单,他将画反过来,查看了背面的卢浮宫标号,以及记录着《蒙娜丽莎》收藏记录的贴纸,基本可以断定,这就是令整个法国失魂落魄的真品。

杰里当即提出,这幅画得拿回到乌菲齐美术馆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很神奇的,这位出价低得匪夷所思的小偷,居然满口答应,甚至毫无戒心地一直等在旅馆房间内,直到等来了当地警察。

由此,《蒙娜丽莎》名画失窃案告破,而这名唤作文杰索.佩鲁吉亚的窃贼也从此名扬四海。

倘若听到佩鲁吉亚盗画的历程,可能会把勒平和卢浮宫的馆长给活活气死。

作为一名意籍移民,佩鲁吉亚在法国可说是受尽了委屈。一战之前,意大利移民被法国人戏称为“通心粉”,而像佩鲁吉亚这样其貌不扬又没文化的移民,就只能做最辛苦的劳工,拿最低的工资,受最多的鄙视。即便是大字不识几个,佩鲁吉亚内心的怨气也积得够多,尤其是他因为盗窃和用刀子攻击过妓女,还吃过7天的牢饭,这令他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佩鲁吉亚深信,意大利人的尊严必须靠意大利人自己找回来,即便像他这种“蝼蚁”,有朝一日也能给法国人脸上抹黑,让他们的优越感丧失贻尽。于是,在一家叫戈比埃的卢浮宫外包公司上班期间,佩鲁吉亚承担起了给名画做玻璃罩和框子的工作,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一直盘算着要对卢浮宫下手。

这一天选在了1911年的8月21日清晨,佩鲁吉亚走进卢浮宫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他就这样轻松地来到方形厅,娴熟地摘下几个月前由他亲手挂上的《蒙娜丽莎》,随后溜到了员工通道楼梯,拆掉了画框和玻璃罩。在那儿,他遇到了麻烦,因为楼梯的门锁住了,他试图用工具把门撬开,结果只撬下了门把手,路过的管道工虽然有钥匙,却没有为他开门。

接下来,震惊的一刻来了,佩鲁吉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居然走了正门!

是的,他从正门堂而皇之地走出了卢浮宫!你问为什么保安不拦着他,因为那位年事已高的老年员工一直在椅子上打瞌睡呢!

佩鲁吉亚再无知,也知道名画到手之后,最难的一步是将它从法国运回意大利。他坚信自己不是犯罪,而是把当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从他的祖国抢去的珍宝物归原主。但是,在名画失窃案闹得满城风雨的时候,边境一定严加防守,要把画送出去太难,唯一的办法——等。

等什么呢?等《蒙娜丽莎》的热度降低,等人们开始淡忘这件事。

这一等,就是两年。

两年中,佩鲁吉亚过得很轻松,尽管他所在的戈比埃公司全员受到勒平的调查,可他却逃过了,因为没人相信一个半文盲会去偷名画,所以低阶侦探到他的住所后,只是草草看了他几眼,象征性地搜了搜屋子,连指纹比对这种重要工作都被省略了。没办法,谁让勒平坚信只有毕加索这样的大师才配得上这样举世震惊的罪行呢?

随后,热点事件果然一桩接一桩地登场了,从挪威人的探险队到达南极,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最重要的是一战前夕的紧张气氛,终于消磨了世人对《蒙娜丽莎》的关注。

就这样,佩鲁吉亚选择了很普通的一天,拎着装有名画的箱子登上火车,回到了他的祖国意大利。

显然,佩鲁吉亚的“光辉事迹”一曝光,就赢得了意国人民的爱戴,人们认为这手法拙劣的小偷是为意国的尊严而战,应该视其为英雄而非罪犯。于是,在民意的支持下,佩鲁吉亚既没有被引渡到法国受审,也没有被判重罪,当地法院只裁定了12个月的刑期,而他只坐了7个月的牢就被释放了。

至于《蒙娜丽莎》的归宿呢?说起来还是会让佩鲁吉亚伤心的:它依旧被老老实实地送回了法国,摆进了卢浮宫。因为,这幅名作之所以留在法国,真不是拿破仑干的,却是400年前达.芬奇在法国定居的时候,以4000枚金币的价格亲手卖给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很显然,对艺术品知识匮乏的佩鲁吉亚选错了下手目标。

但是,真正的赢家无疑还是艺术品本身。从那以后,关乎那抹“神秘的微笑”,无论是内行的艺术精英,抑或外行的普通百姓,都将之奉若神明。

作者:暗地妖娆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