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作者 / Jojo
编辑 / Celia
又是一个被闹钟惊醒、带着脾气起床的大早上。
对很多人来说,“社畜”生活最难忍受的部分,不是艰难的工作内容、也不是复杂的职场关系,而是……要早起上班!
无论前一天立下了几点睡的flag,夜里玩得high时全忘了。只有到了第二天早上才会“悔不当初”,顺便立下新一天的flag——“我今晚一定早睡,明早绝不能再这么凄惨了”。
更可怕的是,起床已经这么艰难,心情也很受影响,接下来的一天可怎么过?
难道真是因为早起毁一天?研究证明,这其实跟你几点起床没关系,而跟你起床时的心情有关。
01.
早上起床时的心情状态,
是我们当天的情绪“背景色”
早在1996年,组织心理学家Howard Weiss和Russell Cropanzano就提出了一个心理模型,他们称之为情感事件理论(Affective Events Theory)。该理论指出,人们当下的情绪和心情,会极大地影响ta们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满意度。
而在201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Nancy Rothbard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Steffanie Wilk将这一理论延展,进一步证明了,起床时的初始情绪状态,像是一种“背景色”,会变成我们一整天的情绪线索——它能影响我们工作时的效率、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甚至是后续一整天的情绪状态。
她们招募了某大型保险公司的29名售后服务热线人员,并在三周的时间里,对ta们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作日开始时的情绪(start-of-workday mood)是积极还是消极,会影响这些热线人员如何看待、认知ta们所接待的顾客,继而进一步影响ta们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的情绪。
简而言之就是,起床时的状态对我们有一种类似“情绪加成”的效果——起床时心情越好,一天中看什么都顺眼,当天结束时的心情也越好;相反,起床时就很烦躁,一整天看什么都不爽,当天的工作体验也令人绝望……
早起情绪影响工作表现的理论模型,截图自Rothbard, N. P., & Wilk, S. L. (2011). Waking up on the right or wrong side of the bed: Start-of-workday mood, work events, employee affect, and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4(5), 959-980.
看到上面的结论,你可能感到无力:难道起床时不开心就没救了?我只能等明天“重启”了?
不急,下面我们就送出几条实用的tips,助力你的早晨~
02.
四条小贴士,
助你走出早间坏心情
1. 重整Schedule,把自我关怀放进To-Do List
只要一想到满满的to-do list,还没开始就已经累了……
在一些不那么美好的早上,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重新筹划当天的schedule。本日计划完成哪些事?哪些是今天必须完成的?在哪里可以安排多一个5分钟的break?午饭可以去远一点的地方找新餐厅、换换心情吗?
在满满当当的schedule里,为自己腾出一些自我安抚的时间和空间吧。
2. 改变认知,化被动为主动
心情不美时,我们很容易沉浸在被“赶着走”的状态中——“明明什么也不想做,但偏偏有一堆事来烦”。
但情绪本身就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因此,将内心中被动的“我必须……”改成更主动的“我计划……”、“我想要……”,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3. 晨间运动
早晨还是一段非常适合运动的时间。虽然为了运动居然还要更早起,想起来令人崩溃……但我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本就是“不分家”的。
特别是,如果你持续承受高压、前一晚就预料到明天早起很难受,那么提前二十分钟起床来个“身体充电”,往往会起到“刷新”心情的奇效!
4. “假装开心”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扮演开心时的自己”来调整状态。心理学界大佬William James和Carl Lange早就发现,人的生理反应改变时,情绪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我们将身体姿态和表情调整到开心时的状态,我们的心情也会跟着变开心。
比如说,明明心情沮丧、感觉没什么力气、总是低着头走路,但你偏要昂首挺胸,走出带风的步伐。坚持一段时间后,你就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心情真的振奋起来了。
祝愿大家开开心心地开启每一天啦~
References:
Robinson, B. (2020, July 16). Waking Up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Bed.
Rothbard, N. P., & Wilk, S. L. (2011). Waking up on the right or wrong side of the bed: Start-of-workday mood, work events, employee affect, and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4(5), 959-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