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银针:无与伦比?

冬去春来,每个爱茶人都心心念念着一杯明前茶。我自然也不例外。但我喝明前茶有个怪癖,那就是尽量不喝明前绿茶。其实“怪癖”二字,还是给自己解嘲的托词罢了。明前绿茶太贵,这才是真的原因所在。记得2017年的春天,明前龙井在北京某老字号里卖到了每市斤8888元的价格。

我偷偷算计了一下,以每天喝5g茶来计算,也要消耗近百元人民币。想来想去,还是没舍得下手。当然,老字号卖的还是货真价实的产品。至于市面上用西南茶青来冒充的江南明前茶,那就更是大煞风景了。每年都会有学生或是朋友,拿着各种明前绿茶来请我“鉴定”。

我要是劝人家不要在意,那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是这么昂贵的东西,对于出身来历免不得纠结与在意。本来简单到极点的喝茶,竟然变成了严峻挑战。人们总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去喝明前绿茶,生怕花了买李逵的钱,请回来的却是李鬼。

一杯茶汤,扑朔迷离,悬疑十足。口腹之乐,竟然演变成了头脑考验。饮茶乐趣,荡然无存。更何况,若是单论滋味,我还更爱雨前绿茶的汤感饱满,清甘隽永,耐冲禁泡。因此,喝绿茶我避开清明,而单等谷雨前后。真吃货,嘴刁。伪吃货,嘴急。

其实明前茶的概念,适用于江南茶区。浙江、江苏、安徽几省,头批茶大致就是这时上市,因此尤为珍贵。可其实清明前后,若是从江南移步到华南,你会发觉其实茶山早已挂绿。因此,我家中的“明前茶”多是来自华南茶区的白茶上选——白毫银针。

福鼎白茶

白茶,产在我国的福建省福鼎、政和、松阳一带,属华南茶区。若单论规模与质量,则又首推宁德市下面的福鼎。这里地处华南,大地转暖回阳偏早。到了清明节前二十天,这里的茶区就已经开始忙活上了。

每年我都要到各茶区转上一圈,看望一下各地的良师益友。而访茶之旅,第一站往往就是福鼎。福鼎地处闽北,絶算的上福建最幽美的佳土之一。出了市区,便有美景。山水清旷,田畴亲人。房子与茶园,永远相邻。每逢春季,远山葱绿,时在眼帘。加之溪水尺寸正好,清澈蜿蜒,将茶园村舍勾连在了一起。景物对望,各成其美。

福鼎所值茶树,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为主,兼具有菜茶、土茶、福云六号等品种。刚一开春,茶树上已布满了碧油油绿茎玉蕊的嫩芽了。微风摇曳,隠蕴菁香。这里的茶农,从清明之前一直可以采到立夏前后。依据采摘标准不同,分别制成白毫银针、白牡丹与寿眉。

其中白毫银针采摘时间最早,标准也最为苛刻,制成一律都在清明节之前。每年春季尝鲜,我就全指着她了。在白茶里,属银针价格最高。但若说和高档绿茶比,那银针又算是平民廉价之物了。

这些年,白茶市场认知度提高,当地茶商也想给白茶再提提身价。于是乎,有人拿着宋徽宗《大观茶论》言之凿凿的说:白茶历史已有千年之久!随后,大家又在另一部宋代茶书《宣和北苑贡茶录》里,找到了一种名为“银线水芽”的贡茶。

于是乎,茶商又兴奋的说:“银线水芽”就是“白毫银针”的前身嘛。这样硬拉着宋徽宗给白茶代言的做法,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了。《大观茶论》中,确有“白茶”一章。但其中记载的茶,实际上是一种“蒸焙”而成的绿茶。与今天意义上的白茶,不管是在树种上还是在工艺上,都有着天壤之别。

福鼎白茶,绝非宋代白茶。商人的宣传虽然牵强,但我建议大家也不妨读一读关于宋代白茶的文字。《大观茶论·白茶》记载: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

虽然时隔千年,但似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同在东南茶区,皆是白茶之名,两者在于审美上竟有相通之处。《大观茶论》这段文字不可做广告语用,倒成了爱茶人欣赏白毫银针茶的提纲。

鲜香清润品白茶

白毫银针之美,一曰精,二曰轻。这里的精,说的是采制手法。刚开始采茶时,茶农的心气儿高。憋了一冬的劲,一下子都用了出来。采茶不怕费工费力,却一定要按顶级标准行事,争取把茶青买个好价钱。因此初春的白茶,一律采的是米粒般大小的芽头。

采银针的活我干过,绝没有文字这样轻描淡写。采摘时,需手持芽梢基部,另一手将芽梢中的鱼叶和一片真叶轻轻剥下,留下长梗和肥芽。这样的手法称为“剥针”,采下来的茶青则一律称“鲜针”。剥针时动作一定要轻柔且利索,忌讳损伤芽针。

世人皆认为采茶算是粗活,殊不知却要一等一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勝任。由此制成的干茶,满披白绒,色泽银灰,似针若剑,因而才得名——白毫银针。说过了采制之“精”,我们再来聊聊白毫银针口感之“轻”。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绿茶就算是口味很轻的茶了。但实际上,由于未经锅炒或蒸汽杀青,所以白茶口感,又要比绿茶再轻上几个层级。白茶之轻,在先采先制的白毫银针上体现最为明显。

只是长期以往,白毫银针名不见经传,倒让绿茶窃据了茶界小清新的位子。既然银针味轻,那想必就该用80℃的水来冲泡吧?其实,大可不必。白毫银针,还是要用百度沸水冲泡风味最佳。

春季茶园

说起沸水泡嫩茶的原理,我可以从吃货的角度给大家解答。每次到粤港澳出差,晚上总要从酒店偷溜出来,去路边吃一锅广式生滚粥。粥店里总有一大锅煮得绵滑的粥底,待客人点菜后,老板就另用小铁锅盛几勺粥翻煮至滚热,再按需要加入滑鸡、鲜鱼片、猪肝、猪血、肉丸等食材稍煮,最后撒上葱花或生菜丝便可上桌。鲜香清润,至今想起来都让人流涎。

鲜活,永远与滚烫挂钩。沸水冲泡银针,就是这个道理。先以茶与水1:30的比例,计算好银针的投茶量。记得用带有温度的茶器,来承接初春的白毫银针。干茶入器,顿觉银针茶特有的“毫香”四溢。

你要问毫香是什么?有人描述为豆子的气味。我倒是觉得,浓郁的毫香类似于巧克力轻焙一下的气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正你不要忘记嗅一嗅银针的干香就是了。

相信我,那绝对称得上一种美妙的享受。第一冲注水后15秒内出汤,得到的几近透明的汤色。轻啜一口头道银针茶汤,似茶非茶,但又绝不是白水。再喝一口,不觉得舌头两侧生津。错不了,这正是山中清泉甘冽之味。

中国茶千百种,喝起来像清泉般轻柔甘顺的却只有白毫银针了。白茶属于重萎凋、轻发酵的品种,因此茶汤中滋味析出较慢。与绿茶不同,别看银针细嫩,但自第二冲后你不用急着出汤了。有人说,这么细嫩的茶会不会泡苦了。可其实,甘中微带白茶自身的轻苦,令其柔和的茶汤中,带有一袭冲劲儿。

这杯银针茶汤,才算是真的泡到位了。即使带着微苦的茶汤,我身边的很多朋友还总是埋怨实在太淡了。诚然,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口味越来越重。以至于,对于茶叶的审美也偏向于“重香厚味”的种类。

六大茶类中,以白茶最淡。白茶中,则又有白毫银针首当其冲。在常喝生普洱、大红袍的人眼里,白毫银针可能真是寡淡如水了。白毫银针,怪不得卖不上价钱。

中国汉字,奥妙无穷。所谓“品”字,有三个口组成。有人解释说,一杯茶不可一饮而尽,分三口喝下去才叫“品茗”。可对于“品茶”,我却另有一种讲法。

一些口感细腻的茶,可能是你到第三口时,第一口的味道才慢慢显现出来。所谓“浓强”之茶,其实是味道冲口直接。而所谓“寡淡”之茶,其实是韵味吐露较为缓慢,需静心体会也就是了。

我们习茶,不就是为了发现生活中细微之处的美感吗?那淡而持久的毫香、若隐若现的轻甘,不正是我们应去捕捉的细节之美吗?认真泡一杯银针,沉心静气的饮上三口。《大观茶论》中所讲“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的美感,可能就自现于茶汤之中了吧?

作者: 杨多杰著

《中国名茶谱》

出版社: 華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0

定价: 69.00

作者:杨多杰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