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年,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任职延州(今延安)。他看见当地人常采集一种脂水,收集到瓦罐里,用于照明。这种脂水浓稠,形似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冒出汩汩黑色的浓烟,不一会,把帐篷都熏黑了。于是沈括将其制墨,光泽、亮度方面都很理想,于是就大量制造,并预言此物必将“大行于世”。并将其命名为“石油”,乃属首创。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应用石油的国家,沈括对中国古代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提出了极其卓越的见解。他还写下了第一首“石油诗”。
《延州诗》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
开采石油
1853年,一名业余地质学家乔治·毕塞尔漫步在绿草茵茵的宾夕法尼亚草原上,仔细踩踏着,似乎在寻找什么重要的东西。因为他曾无意间看见,当地人用毯子在这片土地上吸一种液体,把它当作治疗各种疾病的油膏。但他对这种油的药用价值毫无兴趣,他想找的是油池,能创造光明的神奇之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到了,但令他沮丧的是,不知道油池中有多少油,也不知道要在多深的地下才能找到石油,因为当时的地质探测基本上靠猜。
他需要一个人来帮他挖掘油井。埃德温·德雷克走进了他的视线。他之前只是纽约的一名列车长,但刚好对石油非常感兴趣,并且不怕脏不怕累,是完美的合作伙伴。1859年的春天,毕塞尔资助他在泰特斯维尔小镇附近建了第一个有开采价值的钻井地。德雷克采用的方法直截了当:钻井、采油、抽出地面。但刚开始钻井就陷入了困境:在地下5公里处钻到了地下水。那里松软的饱和砂土,瞬间涌入了钻井洞中,就像是在流沙里挖洞一样,无法往下进行。
采油之路仿佛走到了尽头。毕塞尔绝望了,但德雷克没有气馁。冥思苦想后得到了一个巧妙简便的解决方法:套管钻井。这个方法解决了钻井崩塌的难题,让钻井达到史无前例的深度。1859年8月27日,德雷克钻到地下20米深处,终于钻出了石油。德雷克喜出望外,连忙抓起散落身边的威士忌酒桶,盛装这神奇之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用桶来作为石油生产的计量单位。即便是在那一瞬间,德雷克也清楚地知道,他需要许多许多这样的酒桶。
西班牙石化工业。
14年后,阿塞拜疆的巴库打出第一口油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成地。巴库以“石油城”而闻名于世。近代石油工业的大门向我们敞开,照亮了曾经的黑夜。
依赖石油的人类
我们依赖石油已经到了成瘾的地步,石油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除了约72%的石油用在了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上,石油也是我们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料。不再尘土飞扬的沥青道路、五花八门的塑料用品、衣服鞋帽、药品、建筑材料等,都和石油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粗略计算一下,人一生要“吃掉”0.551吨石油,“穿掉”0.29吨,“住掉”3.79吨,“行掉”3.84吨。石油如此重要,我们如此地离不开它,那它对我们有伤害吗?
人类开采石油之前,每年有超过一亿吨的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喷发进入到海洋和大气中。然后海洋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进入到食物链中,从而形成碳循环。这种碳循环有助于帮助我們的星球变得适合人类生存,维持生态的平衡。但是,这种平衡被打破了。来自石油和煤炭燃烧的汽车尾气、发电厂和工厂排出的废气,所释放的二氧化碳超过了火山爆发释放的200倍,远远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因大量开采使用石油,造成空气硫元素增加,形成酸雨,对土地、植物和生物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这只是改变世界的开始。198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科学系列片《地平线》播出了联合国主办的地球辩论。来自各地的专家齐聚一堂,研究保护环境所应采取的措施。他们一致认为,干旱、饥荒、沙漠化、污染、人口爆炸、酸雨、过度砍伐森林、物种灭绝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一些地区降雨量增加,一些地区遭遇干旱。沙漠扩张,自然火灾频繁,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极地变成森林。
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了近1摄氏度,加快了高山和极地地区冰雪融化的速度。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发现,北极夏季冰雪覆盖面积减少了四分之一,剩下的部分也在急剧减少。当冰雪融化时,水流入海洋。海平面预计将上升1米,世界多地的海岸线将消失不见。还有最让人类烦恼的塑料—丢弃污染环境;深埋侵占土地;烧毁污染空气。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约占石油的96%,还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金属元素。它是怎样形成的呢?目前有两种理论,一是非生物成油,二是生物成油。
非生物成油理论是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他在1956年宣布了研究结论:“原油和天然气与地下埋藏的生物没有内在联系,它们是地球深处涌出的太初物质。”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丰富的碳,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为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形成人类发现的油田。这种石油的形成方法被认为是可再生的,不需要生物的尸体就可以形成。并且在地球形成之初就存在,因此只要地球的地质活动不停,石油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石油是我们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料。不再尘土飞扬的沥青道路、五花八门的塑料用品、衣服鞋帽、药品、建筑材料等,都和石油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生物成油理论是美国人提出的,其理论来源于一篇论文。1956年,哈伯特在美国石油学会年会上发表了《石油峰值》的论文。他宣称,石油是化石燃料,储量有限。并且美国石油将在1976年达到峰值,然后进入衰竭期。生物成油理论认为,远古的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其尸体和淤泥混合。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被压在沉积岩下,在持续的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形成蜡状的油页岩。这些碳氢化合物比周围的岩石要轻得多,逐渐向上渗透聚集在一起形成油田。石油的这种形成方法需要的周期至少200万年,目前地球上的石油最早可能形成于5亿多年前,恐龙时代之前就存在。
石油问题的五大疑点
疑点一:储量
随着人类探测和开采技术的进步,探明的石油储量越来越多。而且全球石油的探明储备一直在连年增长。1882年,估算值为9500万桶;1980年,储量达到了6480亿桶;1993年,上升到了9990亿桶。在2016年9月,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在西得州沙漠又发现一原油储量达200亿桶的巨大油田,市值接近9000亿美元,创下美国最大的非常规原油储量纪录。除了200亿桶原油,这一地区还拥有16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和16亿桶液化石油气。在2017年6月,美国一能源巨头宣布,浅层稠油开采技术试验成功。此技术一旦推广开来,全球石油探明储备量又将大增。到了最近的2018年,全球石油储量已经达到了16966亿桶。
如果石油真的是有机成因,那么每一吨石油都是经过千万年演化而来。那么千万年前,需要多少动植物的死亡,才能形成如此巨大的储量呢?
疑点二:峰值
几十年前就有人大声疾呼,石油只可供人类再用二三十年。但到现在,40多年过去了。虽然石油消耗以指数般增长,但石油资源并没有枯竭的迹象,反而出现了持续增长。地球上已知的油田和气田大约有65000个,而地质学家们还在不断发现新的油气田。石油峰值论毫无疑问已经被打破。时至今日,俄罗斯的石油储量仍在继续增长,他们并没有去争夺中东的石油,而且依然继续向欧亚诸国输出石油,而且输出的数量越来越大。
疑点三:废弃的油田重新被填满
曾经就任中石油物探局副总工程师的裘慰庭博士表示:1958年发现并开采至枯竭的小型油田,20年以后储量恢复至发现时的峰值。根据美国2003年的一项研究,有不少枯竭的油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弃置以后,仍然可以生产石油。
疑点四:油田历史
对生物标志物的分析表明,石油的形成年代可以追溯到5亿年前。生物成油理论认为,石油需要几百万年才能形成,但近来发现了一些很新的矿床,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加利福尼亞湾发现了仅有5000年历史的成熟石油,俄罗斯地质学家声称在勘察加半岛发现了只有50年历史的石油。如果是生物成油,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形成石油。
疑点五:油田体积
以世界上最大的沙特加瓦尔油田为例,按照石油化石学说,要生成该油田已产出的石油,需要一个长、宽、高各30公里的立体空间,在里面填满恐龙肉,而且还要100%转化为石油。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对生物成油理论,存在如此多的疑点,有理由对其表示高度怀疑。但石油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不管石油是如何生成的,我们都应该好好利用它,为人类谋福祉。全球约80%的能源来自石油,但使用石油对我们的伤害太大,于是寻找可替换的能源,成了当务之急。
各国对低碳产能方式进行积极探索,包括水、潮汐、风、太阳、核等。其中水、潮汐、风、太阳这几种方式都需要规模效应,短期内产生的能源不足以替代石油。而核燃料废物有辐射,对人体和环境会造成伤害。于是挪威的科学家正在实验铀的替代材料,使用核废料钚与钍混合,来生产一种新型燃料。钍的数量是铀的4倍,够使用1万年,关键问题是,还可以把50年积累的核废料作为原料利用起来。每个芯块产生的能量等于800公升柴油,可以发电200万瓦,够一家使用1年。2011年,壳牌公司的黄金眼平台,开始了世界上首批商用碳捕获和存储项目。此项目的理念很简单,就是使用曾经提取气体的管道,但改变流动方向,将收集的碳输入到曾为我们提供天然气或石油的储层中存储起来。
为了找到替代石油的能源,人类绞尽脑汁。所以,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每个人都应该将低碳生活渗透到点点滴滴。从我做起,让山更青,水更绿。
作者:寒武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