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爆发时的中日海军,究竟谁强谁弱?

在近代史这部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中,要说最让国人感到悲愤的,莫过于甲午战争。因为打败我们的不是欧美列强,而是一个一直徘徊在世界体系之外、曾经混得比大清还差的“蕞尔小邦”日本。而战前大清还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没想却输得一塌糊涂。更让国人难以接受的是,战前的大清海军实力要强于日军,却在黄海大战中连一艘日舰也未击沉。也正因如此,当时的清朝海军饱受各界指责,几乎成了“废物”的代名词。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甲午开战前的大清海军真就比日军强吗?

上图_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关防

吨位相比:大哥您该醒醒了

1884年中法海战中福建水师的全军覆没,让痛定思痛的清廷开始下大力气兴建海军。光绪十一年 (1885年) 九月,海军衙门的成立标志着大清海军建设开始进入新的阶段。通过洋务自强运动中开办近代军工企业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大清海军终于初具规模。

可以说,虽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坐拥四支舰队(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大小舰艇75艘(不含辅助舰只及内河舰艇)的清朝海军总吨位达到了69843吨,成功坐上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的交椅。

而同时期,日本海军却只拥有2艘铁甲舰、4艘巡洋舰、3艘岸防舰,加上若干小艇,实力仅有北洋一支舰队的1/6。

上图_ 清朝海军进行施放水雷演习

除去数量上的差距,双方在质量上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大清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单舰排水量达7335吨,这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数得上的王牌巨舰(要知道直到2012年,中国自研的052D驱逐舰,单舰排水量才达到这个水平)。

反观日军,其日进、清辉、比睿、天城四舰还是保留有风帆的早期蒸汽动力巡洋舰,东号、扶桑号两艘铁甲舰更是久经风霜的“老爷舰”,北洋水师中最小的主力舰超勇、扬威(单舰排水量1350吨)亦能轻松对付。

上图_ 建造中定远舰大口径巨炮

上图_ 镇远号铁甲舰,清末北洋水师主力舰之一,属定远级铁甲舰

可是,自打光绪十七年(1891年)北洋水师访问日本之后,受到巨大刺激的日本开始牟足劲大力发展海军。经过八次海军扩张案,到1893年,日本海军通过外购或自研,已经拥有了13艘主力舰,外加鱼雷艇及各式辅助舰艇32艘,总吨位达到了61373吨。尽管和清朝海军仍有差距,但其后来参与黄海大战的12艘战舰总吨位达37200吨。而清廷在北洋成军后便开始志得意满,对海军发展再不上心。

作为日海军的主要对手,北洋水师自成军之后就一直停滞不前,仅仅在甲午战前因局势恶化而仓促接收了由南洋水师调拨过来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艘小舰,其余不仅未添一舰,甚至未添一弹。其参加黄海大战的12艘战舰,总吨位为32396吨。可见此时,日本海军已经完全具备和大清海军一较高下的实力,起码也是赶上乃至超过其昔日的“梦魇”北洋水师了。因此,如果还抱着“北洋水师比日本海军强,结果却打败仗”这样的论调,那确实该好好清醒一下了。

上图_ 北洋海军

技术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

当然,如果单从总吨位上看,甲午之前的大清海军较日本仍然有优势。但我们需要明白,吨位只是反映海军硬件实力的一个方面。要知道,海军是极为烧钱的兵种。可前文说过,由于清廷认为北洋成军后稳坐亚洲第一,无需再对海军建设上心。

加之清廷财权掌握在洋务派的宿敌、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手中,因此北洋水师每年只能得到120万两白银的拨款,而其年需量则高达170万两,根本入不敷出。这样一来,北洋水师不仅日常的训练难以保证,各类武器装备的换代升级更成了天方夜谭。

大清海军原地踏步的几年,正是世界军事科技飞速发展的几年。这期间,管退式速射炮、高压锅炉等新装备令舰艇的作战效能得到极大提升。然而,受限于多种原因,北洋水师不但和上述装备无缘,甚至连损耗的旧装备也得不到替换。

更有甚者,因为缺钱,军舰只能使用劣质的八槽煤,而日本则不惜重金外购优质的五槽煤。这样一来,在黄海大战中,日军战舰均速达到了14.5节,高千穗、浪速、千代田等舰航速在18节以上,吉野号更是达到了22.5节。而北洋水师由于长期使用劣质煤,加之锅炉老化,战舰均速只能达到12.8节,超勇、扬威等舰龄较长者甚至仅有10节左右,在实战中只能被动挨打。

上图_ 超勇舰

海战拼的就是双方舰队在机动与火力综合运用能力上的强弱。机动方面,北洋毫无悬念处于下风。那么火力呢?

对比黄海之役清、日两军参战的主力舰(各12艘),大口径火炮(150mm以上)数之比为42:43,日军占优;速射炮数为之比0:97,日军占压倒性优势。由于日军装备了大量速射炮,舰队每分钟可以发射232发炮弹,而北洋只有可怜的23发。北洋射速最快的克虏伯150mm后膛炮,由熟练的射手操作时,射速仅为1-2发/分钟,定、镇二舰的305mm主炮更是每3分钟才打1发。

此外,日本由于成功研制了下濑火药(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猛炸药),因此装备了大量杀伤力极强的开花弹(即高爆弹)。而当时大清无法生产开花弹,北洋的弹种主要是实心穿甲弹,少量库存的开花弹也是以黑火药为填充物,威力比日式开花弹要小得多。

唯一能够带给清军自信的,或许就是定、镇这两艘铁甲巨无霸了。但两舰就算再厉害,也是好虎架不住群狼。可以说,甲午开战时的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在技术层面已完全不具备可比性,日军装备水平领先北洋整整一代。然而即便如此,北洋官兵在海战中却打出了19.2%的命中率,比起日军的12.5%要高得多。这还是在日军拥有最先进的光学瞄准镜,而清军只能靠目测和六分仪的情况下取得的。北洋官兵素质到底怎样,不难得知。

上图_ 北洋水师某艘军舰官兵合影

上图_ 北洋水师中的外国人

北洋之外:可真难为我们了

或许还有人会自我安慰道,当时大清可是有四支舰队,如果他们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对敌,打赢日本不在话下。然而,这么说实在是太过高估其余三支舰队的实力了。诚然,大清在当时有四大舰队,但除去北洋能够算是海军,其余只能算水军。

其中,福建水师自马尾海战被团灭后就一直没能恢复元气,到1894年时仅存一艘1030吨的福靖号巡洋舰,基本上名存实亡。广东水师有2艘鱼雷巡洋舰,1艘无防护巡洋舰,加上12艘炮艇、11艘鱼雷艇,总吨位不过8000吨,定远一舰几乎就这么多吨位。南洋水师倒是有6艘无防护巡洋舰、5艘炮舰、1艘训练舰、4艘鱼雷艇,但其平均舰龄比北洋还大。

特别是其最先进的平远舰自1890年划归北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军舰了。

上图_ 南洋水师 保民级巡洋舰

由此可见,让其余三支舰队去帮助北洋,基本就是一句空话。他们就算真去,也无非是送人头而已。况且四大舰队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和指挥,因而战时只能靠北洋一家独抗强敌。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还是由于清廷的颟顸自大,只满足于依靠海军来卫戍海疆,完全不曾将其看作战略性军种来进行建设。加上朝中各派官员视海军为自己的禁脔,不许他人染指,这就使大清海军尽管纸面上仍超过日军,却仍在甲午之战中处于劣势。

总而言之,在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一军事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清海军非常遗憾地未能紧跟潮流以至于固步自封,迅速从巅峰滑落下来。而日本则以学习、消化最先进的军事科技为依托,加上不惜血本的投入,使得其海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了清军。

在中枢决策层面上,日本始终以扩张为目标,积极主张实施舰队决战,相比于仅仅满足于港口设防、拱卫海疆,在需要节流时首先拿海军开刀的清廷,日本无疑已经居于优势地位,甲午海战的结局,在战前便已注定!

文:林森

参考资料:

【1】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甲午战争》

【2】陈悦《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

【3】杨建斐《北洋舰队战术应用对甲午战败的影响》

【4】日本防卫省《近代日本战争史概说》

【5】赵尔巽《清史稿˙德宗本纪》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