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蛛家族,来自荒野的人类新宠

红玫瑰狼蛛原产于南美洲的雨林和草原中,尽管它们不会织网,却善于奔跑着追杀猎物。对于人类,红玫瑰狼蛛个头大,看起来也比较凶猛,其实性情温和。

哥伦比亚红脚蜘蛛非常胆小——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高度紧张,把身子拗成僵直的“僵尸”状,用“装死”来躲过可能发生的危险。

墨西哥红膝鸟蛛是狼蛛中的幸运儿,它一度濒临灭绝,但在20世纪70年代,墨西哥政府就努力对其加以保护,最终还把它列为《华盛顿公约》中的保护物种……

狼蛛是一个听起来就很可怕的名字。蜘蛛本来就不太讨人喜欢,而在它的名字前面再加上一个“狼”字,显得就更加凶恶、可怕。事实上,狼蛛之所以得名,正是因为它们具有狼性——善跑能跳、行动敏捷、生性凶猛、具有毒性,背上和腿上还长着像狼毫一样的毛,以“狼蛛”命名,的确名副其实。

大部分狼蛛都不会织网,而织好罗网等待猎物“送货上门”,显然不适合它们的生存方式,这种凶猛的蜘蛛更喜欢自己追捕猎物。它们行动速度快,能轻易赶上很多昆虫,某些体型较大的狼蛛亚种,甚至还能捕食初生的小老鼠或雏鸟。狼蛛的腿上长有密密的绒毛,可别小看这些绒毛,那可是很强大的“武力”。在遇到敌人的时候,一半以上种类的狼蛛都会举起最前面的一对前肢,与用来走路的前两对腿相互摩擦,不同腿上的绒毛相互粘在一起又撕开,能发出类似狗叫的低吠声,可以吓跑敌人。

不过,并不是每一种狼蛛都如此凶恶,它们中也有些性情温顺的异类,经过一定时间的驯化之后,能与人类亲密相处。在那些追求时尚与刺激的潮人里,外表丑陋凶恶但实际温顺、乖巧的狼蛛是大受欢迎的。

面恶性善的红玫瑰狼蛛 “浪漫”与“恐怖”的混合体

红玫瑰,代表着热烈、浪漫;狼蛛,却意味着恐怖、可怕。红玫瑰狼蛛将这两个风格迥异的名词集合在一起,组合成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名字。这是一种原产于智利的狼蛛,因为浑身布满绚烂如玫瑰的暗红色绒毛,所以得到这样一个浪漫的命名。

相对于常见的蜘蛛种类,红玫瑰狼蛛毫无疑问是个大块头,其成年体头胸部总长约7~8厘米,加上长腿能达到10~15厘米,差不多有人的手掌那么大。这种狼蛛全身都布满了暗红色的绒毛,头胸部的上方更是呈现出独特的暗紫红色,整体色泽非常美观。

红玫瑰狼蛛原产于南美洲的雨林中和草原上,喜欢气候相对干燥的环境。它们主要在地面活动,白天往往躲在阴暗的树洞或石块下休息,晚上才偶尔出来觅食。尽管它们不会织网,但包括蟋蟀、蚂蚱、蟑螂等各种活体昆虫都是它们的猎物,成年的红玫瑰狼蛛,甚至还能吃掉初生的小白鼠以及小型蜥蜴。对它们来说,即使食物缺乏也不会构成多大的威胁,因为它们比骆驼更能忍饥挨饿,一顿饱餐之后能管很长一段时间,最长可达四五个月。

红玫瑰狼蛛是有毒的,对于猎物来说,它们十分可怕。不过,这种微量毒性对人类几乎没有影响,正是由于这个特性,使它们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宠物蜘蛛。

人工饲养红玫瑰狼蛛比较简单,这个毛茸茸的家伙对环境的要求不高,适应力也很强,特别适合初次饲养蜘蛛的爱好者。只需要提供一个足够大的饲养箱即可——对于蜘蛛来说,一个50厘米长、30厘米高、30厘米宽的玻璃箱子就已经非常宽敞了,然后往里面铺上约10厘米干净的沙子,用树枝、椰壳等作为藏身之处,就能让红玫瑰蜘蛛安家了。不过,为了让它们生活得更好,饲养者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差异,使用浸水的海绵调节湿度,使湿度保持在70%或以下,并将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以营造红玫瑰狼蛛生长的最佳环境。

在满足了温度和湿度条件之后,饲养过程就变得非常简单,每五天喂食一次活体昆虫,清理一下食物残渣和排泄物就可以了。大部分季节里,喂食红玫瑰狼蛛的昆虫都可以自己捕捉到,冬天昆虫绝迹的时候,可以购买活面包虫喂养。实在没有食物的时候,生鸡蛋都能让它们生存下来,熬过冬天。这种狼蛛擅长忍饥挨饿,只要在有水的环境下,100多天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在野生的环境中,红玫瑰狼蛛的寿命能达到15~20年,家养的寿命还可能更长。

狼蛛的性别并不好分辨,尤其是红玫瑰狼蛛属于雌雄同色,体表颜色完全一样,就体型而言,雌性略大于雄性,但在不知道它们年龄的时候,也很难通过体型来判断它们的性别。不过,专业的狼蛛爱好者还是找到了分辨它们性别的方法——雄性红玫瑰狼蛛在成熟之后,它毒牙旁边触肢的末端有一个精栓,而且第一对步足的胫节上有一根极小的倒钩状凸起物,而雌性红玫瑰狼蛛则没有这两个构造。

红玫瑰狼蛛虽然个头较大,看起来也比较凶猛,可实际上是狼蛛中性情最温和的种类之一,不会主动攻击人类这样的“庞然大物”,所以除了放在饲养箱里观赏,饲养者也喜欢时不时跟它们亲密接触——将红玫瑰狼蛛放在手上,任由它那毛茸茸的长腿在手掌、手臂上滑过,那可是一件刺激又吸引眼球的事情,还有大胆者甚至将它放在脸上。

需要注意的是,红玫瑰狼蛛虽然不攻击人类,但在同类之间却会手足相残。在自然界中,它们有各自独立的领地,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它们也需要独立的生活空间。

哥伦比亚红脚蜘蛛 狼蛛中最无用的“天然呆”

若要论“卖相”,哥伦比亚红脚蜘蛛比红玫瑰狼蛛更吸引人。这种狼蛛的身体色彩分明:头胸部和腹部呈黑色;在头胸部与腿相连的肢节上长着一圈耀眼的鲜红色绒毛;腿的中段为黑色,而末梢长着同样鲜红耀眼的绒毛,看上去威风凛凛;它们的腹部也是黑色的,表面覆盖着长长的鲜红色茸毛。

不过,经常见到有些红脚蜘蛛的茸毛参差不齐,仿佛被拔掉了一般。事实上,它们可能是刚刚遭遇了敌人的攻击。这种大块头狼蛛成年后能达到20多厘米,但只是“外强中干”,貌似威风凛凛,实际上却没有太强的毒性和攻击能力。在遭遇到其他动物袭击的时候,唯一的自救方法便是用尾部对着敌人,用脚拼命抓掉腹部的茸毛,让这些茸毛代替自己进入敌人的嘴,败坏敌人的胃口,从而躲过一劫。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避敌的方式,直接后果便是它们常常都“光着屁股”。

顾名思义,哥伦比亚红脚蜘蛛原产于哥伦比亚中部,是一个长相令人惊艳的狼蛛种类,由于外表鲜艳分明,所以受到狼蛛爱好者的高度赞扬和热情追捧。它们非常胆小,一旦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高度紧张,如果在饲养过程中遭到碰触的话,它们会把身子拗成僵直的“僵尸”状,用“装死”的技能来躲过可能发生的危险——要找一个网络上流行的词语,那就是“天然呆”。

相比红玫瑰狼蛛而言,哥伦比亚红脚蜘蛛比较“娇气”。在宠物市场上,哥伦比亚红脚蜘蛛远不如红玫瑰狼蛛普遍,因为它们野生繁殖的后代数量稀少,而人工繁殖的难度又很大,所以这种色彩亮丽的蜘蛛在宠物市场上相当抢手。同时,它们对环境和饲养的要求更高,最适合的温度为18℃左右,湿度必须达到80%以上。在野外,这种蜘蛛都会在岩石或树根底下自行挖掘洞穴,或将其他小型动物的巢穴占为己有,为保安全而尽量待在洞穴里。如果人工饲养,要用稍微潮湿的泥炭、粘土等在饲养箱底部铺上厚厚的一层底材,还要准备一些可供藏身的“洞穴”,因为胆小而容易紧张的红脚蜘蛛经常需要一个黑暗的地方来缓解情绪。

墨西哥红膝鸟蛛 被拯救的幸运儿

墨西哥红膝鸟蛛绝对是蜘蛛中的幸运儿。这种狼蛛原产于墨西哥沙漠、灌木丛生的荒原地区,一度濒临灭绝,但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规范和限制红膝鸟蛛的出口,墨西哥政府就努力保护这种蜘蛛,最终还把它列为《华盛顿公约》中的保护物种,因此,它可能是最早受到保护的狼蛛。

狼蛛都是卵生生物,红膝鸟蛛也不例外。不过,初生的红膝鸟蛛与成体区别很大,它们体型很小,而且呈现出近似水泥的灰色。未成年的墨西哥红膝鸟蛛是名副其实的“吃货”:在蜕皮成长期间,它们会尽可能地暴饮暴食,身体也在食物热量的支撑下飞速成长。对于饲养者而言,如果希望幼体红膝鸟蛛长得更快,完全可以大量喂食,即使看上去肚子快要被撑破了,它们仍然可以继续进食。

成年红膝鸟蛛头胸部长可达6厘米,加上腿能达到15~18厘米。因个体差异,红膝狼蛛的体色有所不同。通常体色呈黑棕色,头胸部外围部分为淡黄色,分为三节的脚最靠近身体的那一节为橘红色——“红膝鸟蛛”由此得名。

红膝鸟蛛性情非常温顺,行动相当缓慢。与红脚蜘蛛一样,在遇到敌人的时候,它们也会拼命踢掉屁股上的毛以表明自己“不好吃”。因为性情温顺,在空间足够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同笼喂养两、三只红膝鸟蛛。在狼蛛中,它们也是大型且长寿的亚种,因为成长速度缓慢,所以生命周期很长,可以活25年左右,有些雌性个体的寿命甚至更长。

在成为蜘蛛宠物爱好者的目标后,这个濒危的物种从濒危状况中幸运地挣扎出来。它们几乎不会内讧,所以人工养殖条件下,只要一个有藏身之处的简易饲养笼,就能让雌蛛和雄蛛交配成功。虽然生长周期漫长,但是一次成功的繁殖,会产生巨大的种群数量,从而抵消了这一劣势。可以说,正是因为蜘蛛宠物爱好者发现并喜欢上红膝鸟蛛后,人们才真正开始尝试人工饲养繁育这个濒危物种。

智利狼蛛农场 应运而生的“蜘蛛圣地”

人们对新奇有趣的东西永远充满好奇心,并不断追求更奇特的新宠。狼蛛作为新兴且大受欢迎的宠物,在市场上一度供不应求,在商业利益和爱好者兴趣的催生下,专门的狼蛛饲养地也应运而生。在智利,就有一家规模相当庞大的“狼蛛农场”。

很难想象整天与一群八条腿、四只眼睛、毛茸茸的怪物相处的场景,尤其这种怪物还成千上万,密密麻麻。智利狼蛛农场绝对是让胆小者紧张尖叫的地方,却是全球蜘蛛宠物爱好者的圣地。农场的兽医胡安·冈萨雷斯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也许猫狗更通人性,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条件喂养猫狗,相比而言,狼蛛价格便宜,而且不需要每天精心照料。另外,世界的发展很快,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变得飞快,许多人已经了解狼蛛这类昆虫,并拿它们当宠物。

这个狼蛛农场始建于2006年,主人是一位农学家,他最喜欢搜集、饲养、繁育新种类的蜘蛛,并对稀有品种情有独钟。农场目前饲养的各式狼蛛有5000只以上,其中数量最庞大的当属智利红玫瑰狼蛛,工作人员每周喂养一次。这些狼蛛会在成长的某个阶段被出口到亚洲、欧洲或美国等地,成为蜘蛛宠物爱好者的新宠,每只售价在2~25美元不等。

作者:王万菊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