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一万小时定律”(10000-hour rule)是存在试用范围的,并且指明了勤奋刻苦的练习所能帮助一个运动员达到的极限。
可以言之凿凿地认定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得金牌的运动员比得银牌的运动员练习时间长么?得银牌的运动员同样就一定比铜牌得主练得多么?根据最近一项调查了约3000名运动员的研究,事实并非如此。研究结论表明,虽然成为世界前列的运动员需要大量练习,但是顶尖运动员之间的胜败并不能通过他们训练的时间长短来判定。
瑞典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在1993年发表了一篇很有影响力的论文,认为平庸的音乐家与比他们出色的音乐家(由他们老师的评价区分)表现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练习的时间长短不同。在这之后他把这个理论扩展到了其他领域中,包括体育,下棋以及医学等等。Ericsson强调在这些领域中,刻意训练(deliberate training)所取得的成果没有上限,也就是说,世界上最棒的运动员,音乐家以及医生都仅仅因为他们训练最为刻苦。随后,该研究结论由记者Malcolm Gladwell和他的同事们广为宣传,被人们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一项发表在《心理科学透视期刊》(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新研究表明,刻意训练只是成为世界体育冠军其中的一个因素罢了,这个观点与其他一些论文一致。“训练或多或少确实会提高一个人的表现,”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Brooke Macnamara说道。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究竟谁是绝对的王者则由其他因素所决定,她表明。
Macnamara以及她的同事分析了34项研究,总共追踪了2765名运动员训练的小时数。那些研究同样记载了运动员们的成绩,评定标准既包括客观指标,比如比赛的时间以及他们表现的专业评分,也包括他们的精英组织会员身份。对于各个等级的体育来说,不论是国家级别的或是俱乐部水准的,刻意训练能够解释运动员成绩差异的18%。但是当研究人员仅仅着眼于最顶尖的竞争者时,训练时长的差异仅仅能够解释他们在体育比赛上表现差异的1%。“这表明训练只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超过这个范围它就不会影响谁平庸谁优秀了。”Macnamara说道。对于国家以及世界水平的运动员,是基因、心理素质以及其他因素构成的几乎没被理解的综合体影响着他们的表现。
Ericsson现在是弗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教授,他认为在综合分析(meta—analysis)中定义刻意训练的判断标准不足够严格,因为该项新研究把运动员自主进行的运动以及其他类型的运动混在一起计入到刻意训练的卡路里中,而不是仅记录在教练监督指导下进行训练的时间。“这与我们在讨论的刻意训练有很大的不同,”他说。但是Ericsson也承认,他所定义的这种训练——也就是运动员们几乎一直被教练们指导,在体育中并不常见。事实上,根据他这种新的更严苛的定义,他自己所做的刻意训练的成果研究的一部分也必须被排除掉。
许多人把“一万小时定律”看做一种书面的结论而不认为它是事实。“这个领域中大部分的科学家会承认在你成长为专家的过程中练习是重要的,但是同时我猜大家也认同其他的因素也会起作用。”Mark Williams说道,他是伦敦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 London)从事体育、健康和运动研究的科学家,他没有参与到这项研究中。“(这项新研究)是非常有趣的,但我觉得它还不足以去改变人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他说。
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运动行为科学家(motor behavior scientis )Jeffery Fairbrother同样也没有参与到这项研究中,他也认为这项新研究可能不会改变运动员的训练:“如果我们尝试着把这项研究转化成对教练或是运动员有用的信息的话,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感兴趣,我们用理论去否定了事情。”他说。“我们知道正确的训练经验对运动员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难道我们不应该把这些经验尽可能地分享给更多人,以此激发出他们所有的潜力么?”
Macnamara说综合分析研究为细致理解混合因素影响行为的研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不知道我们能否完全解释清楚是什么造就了一个精英运动员,但是我认为我们会比现在做得更好。”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