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可以打造吗?

文化可以打造吗?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正在流行起来——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已经有了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口气大得真是没边儿。“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了,用得着你来打造吗?

无庸讳言,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但这种“打造”是造不出文化来的。“打造”这个词的本意是制造。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温文尔雅的吴越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美国人阳刚十足的牛仔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巴黎和维也纳的城市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苗族女子灿烂的服饰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谁打造的?

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所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剧场,但却无法打造出一种文化。正像我们所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都是艰难的。换句话说,物质的东西可以打造,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打造”这个词的。难道可以用搞工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那么为什么还要大喊“打造文化”,难道仅仅是对文化的一种误解吗?

坦率地说,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目的——发展旅游。因为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文化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文化的独特性越强,旅游价值就越高。文化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在各地大打旅游牌的市场竞争中,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响亮、抢眼、冒尖、夺人?一句话,看来就得靠“打造”了。

很显然,这里所谓的“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当今有句话不是说得更明白吗——要把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品牌是商业称谓,文化是没有品牌的。中国文化史从来没有把鲁迅或齐白石当做过“品牌”。当下的打造文化者也并不想再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他们当做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所以伴随着这种商业化的“文化打造”,总要大办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节来进行市场推广,这种打造和真正的文化建设完全是两回事。

进而说,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就难免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与诱惑人的、可以大做文章的,便拉到前台,用不上的则搁置一旁。在市场霸权的时代,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陆离的一层。因此,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诨,必不可少,这也是各个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的真正缘故。再有就是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这里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里立起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由于老街拆光了而拿来充当古董的仿古明清街,街两边的房子就像穿上款式一样的戏装那样呆头呆脑地站着——“文化”便这样被打造成了。

试问,这里边有文化吗?真实的历史文化在哪里?打造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文化?谁来鉴别和认定?反正前来“一日游”的游客们只要看出点新鲜,再吃点特色小吃就行,没人去理会。也许那些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的洋人会举着大姆指连声称好,凑巧被在场的记者拍张照片登在第二天报纸的头版上,再写上一句图片说明:“东方文化醉倒西方客!”不禁让人觉得可笑。

最后,我想说,请不要再用打造文化这样糊涂的说法,也不要再伤害真正的文化,这是非常粗鄙的做法!

作者:冯骥才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