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冷小镇在哪,最低气温零是多少?

左上圖为奥伊米亚康的雪原景色,冬季,这里的日照时间只有三小时。右上图为奥伊米亚康人最喜欢的木屋,建在1 米深的地下木桩上,保暖性强,室内能烧柴火,唯一不好的点就是没有室内厕所。右下图,中国探险者抵达奥伊米亚康。小图为村长给作者颁发探险证书,每一位到达小镇的游客,都会获得一张官方认证的探险凭证。

有人曾打趣说:世界上最不怕冷的三种生物当属企鹅、北极熊、奥伊米亚康人。前两者人们已非常熟知,可是奥伊米亚康人却很少有人知晓。奥伊米亚康人是哪里人?他们是有多耐寒才可以与生活在南北极的动物相提并论?

奥伊米亚康是俄罗斯联邦萨哈共和国的一个小镇,距北极圈以南350公里,当地曾经出现过零下71.2摄氏度的低温,此数据是人类定居点的低气温之最。

极端的寒冷给居民带来太多生活上的不便:土地被冰封住,很多生活物资都不能自给,最近的一个物资运输站是距离小镇927公里的雅库茨克。只有一条道路去往这个小镇,夏季泥泞难行,冬季道路结冰之后又惊险非常。尽管生活条件如此恶劣,小镇居民仍旧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与寒冷和谐共存的方法,也在冰天雪地里寻到了最纯粹的快乐。

被寒冷包围不知人间年岁

奥伊米亚康地处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一个盆地,在因迪吉尔卡河上游,海拔约741米,面积422平方公里。“酷寒”是当地最著名的标签,但奥伊米亚康这个地名在雅库特语中却意为“不冻的水”,指的是小镇附近的一眼常年十几度的温泉。很久以前,牧民们通常把驯鹿和牛群赶到这里歇脚,经年累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这里逐渐发展成一个村庄。如今,小镇的常住居民只有500人左右,为萨哈族,他们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少与外界接触,大都以驯鹿和打猎为生。

抵达奥伊米亚康,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零下71.2度纪念碑,记录着1933年的最冷一天。其实小镇的纬度并不算太高,之所以如此寒冷,是因为地理位置靠近北极圈,导致该地日照时间和北极相比也没有长出多少。而且小镇深居内陆,远离任何可对当地天气产生适度影响的海洋水体。再加上东、西、南三面都处于契尔斯基山脉和维尔霍扬斯克山脉包围的谷地之中,造就了此地的极寒天气。

作为人类定居点的最冷小镇,尽管奥伊米亚康的天气恶劣,生活也有诸多不便,但小镇居民还是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

奥伊米亚康一到冬天,天地之间只有一片白茫茫,呼出一口气,可以立刻听到热气变成冰碴的声音。在户外,人们都把自己包裹得像一只熊,如果防寒措施做得不到位,皮肤在几秒钟之内就会被冻伤。街上少有行人,放眼望去,零星的几个行人都在小跑,往往是从一个温暖的房间里出来,再到下一个温暖的房间去。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地人要想安稳度日,必须把房子建得非常稳固、温暖。在这里,建房子是一件工序复杂的事情,因为地基是永久冻土,建房屋的时间只能在夏季,其他时候土地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根本无法开工。房子必须建在至少1米深的地下木桩上,房屋与地面这1米的间隔,会防止室内热气融解冻土地基导致房屋倒塌。墙壁是用三四层圆木垒起来的,错落有致,中间塞满了苔藓等各种能保温的材料。水管也不能埋在地下,都是铺在地面上,人们在沿途建一些加热站,以防管内水冻结。

虽然小镇现在已有楼房,但住在楼房太冷了,人们还是喜欢住能烧柴火的屋子。因为水管常常被冻住,大多居民家中都没有设置厕所,基本上使用“户外厕所”——在空旷的雪地上挖个坑,再用木头搭建的一个简易的三角形小棚子,条件艰苦但是又乐在其中。

奥伊米亚康的街上行人稀少,大家出门必须把自己包裹得像只熊。小镇的车库必须配备暖气,如果把车停在室外,必须24小时不熄火才能保证发动机不被冻坏。右上图为著名的“白骨之路”科雷马公路,车子行驶在满是积雪的公路上,非常惊险。

在冰天雪地之中,出行是一个大问题,居民通常会选择开车出行,但必须十分谨慎。一不小心,轮胎很可能會在转弯的时候脱离车轴。开车很难,比开车更难的是要把车“养”好,在当地,车库内必须配备暖气,不然温度太低车子的发动机会被冻住,要是把车停放在室外,发动机得24小时不熄火才行。

生活条件艰苦到难以想象,来此处旅游的人屈指可数,奥伊米亚康大概是世界上少有的会为游客颁发探险证书的小镇。小镇每来一位游客,穿着蓝色衣裳的圣诞老人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就会在广场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并为其编上号码,热情的村民还会邀请游客到家里借宿。

白骨之路M56亡灵垒就的道路

去往奥伊米亚康的路途颇为艰难,只有一条公路通往当地,就是著名的科雷马公路,全称是M56联邦公路科雷马段。它还有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名字——白骨之路。科雷马公路始建于1932年,于1953年建成,全长2032公里。因为在冰天雪地里修建公路十分艰难,苏联就把古拉格劳改营的犯人派往这里筑路。酷寒疲累、缺衣少食,流放于此的犯人,基本上等于被判了死刑。20多年漫长的修路过程,许多犯人永远地沉睡在了这里,他们的尸骨就被同伴顺手埋在了路边,这里也因此有了“斯大林死亡圈”的别名。“一寸公路一寸骨,寸寸公路寸寸魂”,“白骨之路”这个名字贴切,也无尽悲凉。

因为科雷马公路修建在永久冻层上,只有在冬天路面封冻的时候,车辆才可以勉强通过。路况险峻,开往奥伊米亚康的汽车必须要经过“全副武装”:车皮和驾驶台必须是铁皮的,防止颠簸中的磕碰;发动机和地板必须用被子包起来保温,不然在冰天雪地中会被冻坏;轮胎上带着很多小钉子,这是防止路面太滑车掉进冰湖。而夏季,路况并没有因为天气稍微暖和一点比冬季好多少,相反,气温一高,整条路又会变得泥泞不堪,难以用“路”来定义,所以这条公路让人闻风丧胆。

科雷马公路最凶险的地段,要数维尔霍扬斯克山下的“黑布里泽姆”,这段路虽然只有两公里,却有15个急转弯。在危险的转弯处,一侧是会掉落石块的岩壁,一侧是深不可测的悬崖。要把车顺利开过这两公里,不仅需要一名勇敢且经验丰富的司机,还需要相当好的运气。因为路况太过糟糕,当地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过路车辆,都不能拒绝这条公路上需要帮助的人或车辆,必须尽己所能伸以援手。这或许是在用温情的方式告慰沿路的亡灵。

科雷马公路的终点,在勒拿河东岸。冬季时,人们过河,可以直接走过冰封的河面,夏季时,过河则要依靠轮渡。冰天雪地中,人们开着车横渡勒拿河,尽管河水已经被冻成坚固的冰,足有四层楼那么高,但是车在河面飞驰时,车内的人依然会感觉如履薄冰,胆战心惊。在奥伊米亚康最盛大的节日——寒冷极点节时,人们会在勒拿河上筑起冰雕,搭起临时帐篷欢庆节日,勇敢者还会跳进刺骨的冰水中感受酷寒。

夏天的勒拿河则别有一番风味,超过两千公里的路程是碎石子路面,大小不一的炮弹坑对车辆和人员都是不小的考验。

难离故土“无菌环境”的纯粹

由于土地常年被冰封住,庄稼无法生长,人们的一些生活必需品要从离奥伊米亚康最近的雅库茨克运送过来。雅库茨克拥有丰富的黄金和钻石矿藏,俄罗斯钻石矿业巨头阿尔罗萨公司的总部就设在这里,他们会雇用奥伊米亚康的居民为其工作,但是奥伊米亚康几乎没有人移居雅库茨克。有居民说,他们光是在小镇野外破冰捕鱼,年收入就能达到8万美元,早已习惯了小镇的生活,不愿离开。因为蔬菜稀少,能够长时间储存的肉和奶制品就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重头戏”,人们狩猎的好本领皆因此而来。

小镇居民可以使用电脑、手机,但严寒的环境中网速太慢,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电子设备也无甚用处。村子里唯一一家超市能够买到进口的食物,但居民还是习惯吃像冻鱼条和马肉一类的传统食物。在奥伊米亚康,很多食物都是生吃,不必担心细菌,因为在冰天雪地中,细菌很难存活。从河里捞上来的鱼,出水时还是活蹦乱跳的,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坚硬的“法棍”,人们像削甘蔗一样把鱼削成薄薄的片状,辅以辣椒、酱油、盐、洋葱碎,再配上黑面包,直接用手抓着吃,别有一番风味;猪油放在室外,不一会儿就冻得像枣糕一样,人们要吃的时候,就拿刀切一小块下来;还有冻马肝,放到嘴里生猛地一嚼,马血在口腔内炸开,食用体验让人难以忘记。

屋外是冰封雪域,屋内却温暖热闹,大家喝着酒,吃着亲手打来的食物,生活惬意自在。

在最严寒的环境下,饮食不平衡的奥伊米亚康人却极少出现身体不适,反而都很健康且长寿。在苏联时期,奥伊米亚康就因有多位长寿老人而闻名一方。有医生推论,大概是这里纯净的水质和空气,为人们保持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寒冷中,人们更易保持头脑清醒的状态,人体新陈代谢又比较慢,所以不易衰老,加之日常食用的食物没有经过太多烹饪程序,大部分的营养得以保留。小镇远离世俗喧嚣,人们的生活态度积极简单,没有太多烦恼,自然身体健康。不过人们也有担心的事情,那就是断电,当地唯一一家火电厂的电煤经常“断顿”。路一旦被大雪封住,断电之后人们只能往电厂炉子里塞木头来保持机器运转,很消耗人力。断电超过5个小时,整个小镇都会陷入“瘫痪状态”。这就是当地人最担心的事情。

原始的生存环境促使小镇居民练就了高超的狩猎本领,室内墙壁上悬挂着各式的猎枪,这是奥伊米亚康人觅得食物的好帮手。极寒环境下,奥伊米亚康人都会喝酒保暖。

这样一处人口稀少的弹丸之地,人们的生活并不单调。小镇有一所大学,还有几所中小学,冒着风雪也要开课,只有气温到达零下52度以下,学校才会停课。小镇还有一间邮局、一个银行、一个夏季机场(冬天不飞)、几个影剧院和几个博物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尽管在这样的严寒中,居民的日常生活极不方便,但小镇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让人们乐在其中,没有汽车喇叭的喧嚣,没有谁主沉浮的权利斗争,或许这里是上帝留给这个快节奏生活世界的一方净土。人们认为奥伊米亚康人的生活艰难,但是对于奥伊米亚康人来说,他们的生存方式却是简单快乐的,因为他们考虑的只是如何面对寒冷。

作者:巴切木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