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的心声是否能“看到”?

戴上心灵相通头盔,听听静香的心声,投其所好,获取她的好感;听听胖虎的心声,不要触碰对方的雷区,避免被殴打;听听小夫的心声,识破他的阿谀奉承,不再被蒙蔽……动画片《哆啦A梦》中的这顶心灵相通头盔可以让人听到他人心中真实的想法,你想不想拥有一顶呢?

“看”大脑活动

除了你自己,没人能知道你没有说出口的真实心声,怎样能知道他人的心声呢?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心理学家谭·亨特和乔纳森·斯库勒提出了三种方法:“看”大脑活动;“看”动作表情;“看”独创作品。

当我们听到、看到或想起任何事物时,头脑中会发生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神经活动,比如看到美女、帅哥时,会不由地在心里发出赞叹,这就是一种心声。因此“看懂”大脑的神经活动,就能听懂他人心。

法国国家健康医学研究院认知神经学家斯塔尼斯拉斯·德阿纳为了找到与心声产生有关的脑电波信号,做了数年的研究。他的实验对象从婴儿到老人,从睡梦中的人到植物人,运用了脑电图、脑磁图、磁共振成像和经颅磁刺激等多种神经成像工具,终于找到了心声产生所必需的脑电波。

他注意到,当人们看到图片或听到声音时,大脑的前额叶皮层会出现一个尖锐的瞬时电波,德阿纳把它称为“P3波”。P3波就像一个舞会开始的信号,它出现后,大脑的其他部分,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纷纷产生了活跃的电信号,因此德阿纳认为,P3波是心声产生的最可靠的指标。就连不能运动和发声的植物人,他的心里也可能一直在“说话”,德阿纳和他的团队通过寻找植物人的P3波,成功地预测了哪些病人最有可能早日恢复正常。

其他科学家在婴儿的脑电波中同样找到了P3波。他们记录了不同年龄段婴儿看到人脸图像时大脑的脑电波图形,这些婴儿从5个月到15个月大。结果发现,所有参加测试的婴儿看到图像后都出现了P3波的波形,而且,年龄越大,P3波的强度越大,出现时间也越早。这表明,即使是婴儿也存在心声,心声随着年龄增长更活跃和成熟。

读取脑电波是目前制造“读心机”最常用的方法,许多科学家都在尝试通过研究脑电波来推测人们的心声,比如让受试者观看不同性别、肤色、五官和表情的人脸图像,“读心机”通过记录和比较受试者看到不同图像时脑电波的波形变化来猜测他们看到的是哪张人脸图像。

想法很美好,但是这款“读心机”目前还只能猜中肤色和表情,五官却是张冠李戴,不过通过增加样本数量,也许“读心机”的准确性会越来越高。

“看”动作表情

除了大脑活动,身体的动作和表情也可能表达着心声,比如中国人常竖起大拇指表示对他人的赞赏,撇嘴角表示对对方的不屑等。当然,人类是很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的,我们的行为有时与心声并不相符,但微表情和小动作却很难隐藏和改变,因此它们更能体现心声。

在许多刑侦片中,我们看过一些用微表情和小动作来判案的理论,比如嫌疑人想撒谎时会以反问警官问题或重复问题等方式来拖延时间、紧张时会乱动手指或不停眨眼等。但事实上,这些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同一种小动作可能表达着不同的情绪。现在,我们通过大数据比对的方法去分析微表情和小动作,将成为一种读懂人心的更可靠的方法。

有句老话叫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明眼睛可以传达情绪,其实这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变化是由交感神经支配的。交感神经不受大脑控制,当人们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就会起作用,使瞳孔放大,因此瞳孔的变化会真实反映情绪。

受这个原理启发,2017年,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测谎工具——眼球测谎仪。研究人员让受测者回答多个是非题,然后记录他们作答时的瞳孔变化。因为人说谎时会比说真话更“费脑筋”,所以瞳孔会微微放大,答题时间越长,眼球的转动轨迹也越加混乱,这些特征被计算机记录下来后,就能判断被试者到底说没说谎。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团队是国内权威的微表情研究团队。从2012年开始,研究小组成员开始建立中国人的微表情数据库,他们给被试者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记录被试者在各种情境下的表情,由此建立了一个微表情库。通过分析这些表情,研究人员研究出了一套算法,在计算机中输入算法,它就能够对新传入的表情自动进行分析,将物理特征表现为数字的形式,实现人脸微表情的自动识别。在测试中,计算机系统对微表情的识别准确度比专家更高一些。

除了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的心理学专家也在收集和研究本国民众的微表情数据,建立自己的一套识别方法。随着数据库和算法的完善,相信微表情的识别能更加科学,更能从中读懂人们的真实想法。

“看”独创作品

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不适用,那么第三种方法也许会有帮助,你可以从创造性作品中寻找隐藏的心声。

1948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巴克始创了一种心理学分析方法“房树人测验”,研究者让被试者在纸上画出房屋、树及人三种形象,通过分析它们的形态和相对位置等来解析作画者的心理状态。甘肃白银市连环杀手高承勇在被捕入狱后也曾画了一幅房树人图,画中的房屋很像一个庙,树有着11个枝干却没有叶子,人是面色愁苦的裸体男子。心理学家认为,他画的庙代表着一种供奉和忏悔,树的11个枝干代表了他杀害的受害者,干枯则是绝望的体现,人的形象则指代了他自己,反映的可能是对自己家庭贫困、身无长物的自怜情绪。从画中,心理学家分析高承勇的杀人起因可能是家庭和自我期待过高,而自身际遇却不符合期待所产生的心理落差。

艺术鉴赏也是通过品鉴作品来解读心声的。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通过描绘一些畸形的人类形象和牛头马面反映了二战中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被轰炸后的惨象,表达对战争的愤怒和批判。在中央电视台的“挑战不可能”节目中,让三十几位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挑战者可以根据嘉宾随意选出的一张画的内容,在这群玩耍的小孩中找到画这张画的小朋友,其原理就是通过作品来解读性格。

当然,除了绘画,音乐、文章和手工艺品等都可能包含着作者的真实心声,它们都是我们读懂心声的重要帮手。

心声没有实体,总是让我们捉摸不透,我们只能尽力去捕捉透露了心声的东西。也许终有一天,科学家能制造出一种机器,它能比你自己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