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豆瓣評分高达9.4的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出现热播。它主要展现的,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过程和千余年来国外手术观念和技术的变化。
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讨论的内容大多关乎中国古代手术,更有人说,“这算啥,我们中医的华佗两千年前就能开颅了。”那么,中国古代手术是如何开始的,有哪些记载详实的手术案例,以及为什么中国手术存在的历史那么长,却没有走向现代之路?
《手术两百年》-剧照
中国第一例有名有姓的解剖纪录片《手术两百年》的播出,让观众知道了我们目前所采用医疗手段的曲折历史。
手术,在现代医学中,指的是用医疗器械对病人身体进行的切除、缝合等治疗。但无论中外,做手术,都离不开对人体的认知。在中国古代医学古籍中,有许多对人体部位的描述。这些内脏描述,是通过何种途径得知的呢?答案是解剖。它是人类认识自己身体的重要途径。在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中,我们看到国外的医学生为了绘制正确的人体结构图,去坟地偷窃尸体的故事。那是1533年,巴黎大学的医学生维萨里,对学校的解剖课十分失望。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坟地。《众病之王——癌症传》一书中这样描述,那时的绞刑场和墓地是解剖学家的“便利店”,它为维萨里提供了一具具的标本。他一次又一次地到这里“劫掠”。1538年,维萨里同一位艺术家通力合作,绘制了部分人体解剖图。他纠正了此前流行了几个世纪的医学家——盖伦关于解剖学说的错误。
与国外医学蒙昧期的探索一样,中国古代的医生们也曾花费了大量时间对人体进行了探索。巧合的是,也是犯人的“参与”促进了中国古代解剖学的进步。
公元16年,王莽61岁。这一年,王孙庆被捕了。王莽在篡位前,有一位东郡太守翟义起来造反,王孙庆正是翟义的军师。史书上说,翟义素有谋略,通晓兵法。对他的起兵,王莽茶饭不思,甚至日夜抱着幼帝去宗庙祷告,又写了篇文章,说自己摄位是临时的,将来一定会归还皇位。可是,等到叛乱平息,顺利登基的王莽翻脸了。他是个记仇的人,打败翟义后,不仅屠杀了翟姓三族,连翟义死去的祖父都不放过,挖坟抛尸。军师王孙庆一时逃脱,但在藏匿了9年后,他还是被捕了。
王孙庆史上留名,并不完全因为这次起义。更多的是因为作为犯人,他被迫为医学做了贡献。《汉书·王莽传》中说,王莽命太医、尚方(掌管医药之官)、巧屠将其解剖,挖出五脏加以测量,再用削尖的竹刺刺入血管以检视经脉,“知其终始,云可以治病”。以王莽对翟义的做法推测,这当然是在报复。“可以治病”云云,不过是掩饰之词。但无论如何,这成为了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有名有姓的解剖案例。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郑洪说,“解剖”一词出自《黄帝内经》,在该书中,就有对人体内脏的长短尺寸的描述,可见当时就有解剖了。对王莽时代的这次解剖,我们只能看到简短的文字记录,并没有图片资料留存下来。
中国古代的人体解剖图,于五代才真正出现,那是道士烟萝子绘制的。之后几十年,又发生了两次大型人体解剖事件,由此产生了两幅更为科学的人体解剖图——《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树剑曾研究过这两幅图。这两次解剖事件,也都和犯人有关。
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广西起义领袖欧希范等人被杀。在行刑时,宜州推官(掌刑狱的职吏)吴简令医生和画工一同前往,特意绘制了欧希范的人体解剖图。吴简描述了解剖所见的情形,“凡二日剖欧希范等五十有六腹,皆详视之……”;其下,详述了所看到的五脏六腑等内脏及其所处位置。他让人绘制的那幅人体图,被命名为《欧希范五脏图》。到了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泗州(江苏盱眙县境内)斩首了一名贼人,同吴简一样,郡守李夷行也派了医生和画工一同前往,“亲决膜,摘膏肓,曲折图之,尽得纤悉”。这次解剖,留下了史上著名的《存真图》。杨介作为当时有名望的医生,被邀请对画工所绘的图谱进行校正,后世评价该图比《欧希范五脏图》更精细、准确。
中国古代医师对人体结构拥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也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然而华佗一死,手术技艺的失传,亦直接导致古代手术未能持续发展,走向现代科学之路。上图的穴位和针灸图即是中医走上外病内治的具体表现。
宋政和三年(公元 1113年) ,杨介又在《存真图》的基础上益以十二经,绘成《存真环中图》。张树剑说,《存真图》《存真环中图》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经脉书的绘制多以此二图为蓝本。
古代手術知多少?
提起中国古代的手术,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华佗。“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华佗便让其饮下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然后再进行外科手术。华佗的外科手术本领,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甚至出现在许多武侠小说中。如古龙的小说《三少爷的剑》,就曾谈及华佗与麻沸散的传说。
正史中,的确记载了华佗的手术案例。《三国志·华佗传》:一位士大夫患病,不治,也能活十年;做手术,还是只能活十年。但最终他还是选择做了手术,十年后果真死了。从这条史料看,华佗是很有现代医疗意识的。他关注到了病患生活质量问题及过度医疗问题。此外,《华佗别传》还提到一个手术案例:又有人病腹中半切痛,十余日中,鬓眉堕落。佗曰:“是脾半腐,可刳腹养治也。”这次,华佗主动要求给予手术,让病患饮下麻沸散,打开腹腔,取出脾来,果然,脾已经腐坏了。华佗用刀将腐坏的部分去掉,再加以缝合,百日后果真好了。
华佗后为曹操所杀。他有两个徒弟,一为广陵人吴普,一为彭城人樊阿。前者继承了他的五禽戏,后者继承了他的针法。华佗临死前,曾将一卷书送给狱吏,说:“此可以活人。”但狱吏畏法不受,华佗亦不强求,索火烧之。
华佗一死,手术的技艺也就失传了。由此观之,他临死前烧的是否就是外科手术的秘籍?我们不得而知。从文献记录推测,当时外科手术并不常见。在《三国志·华佗传》中,更多的是提及了汤药、针灸之法。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郑洪说,其实,外科手术在华佗之前就有了。《列子》《抱朴子》所言固然无可求证,但在考古活动中,已经发现多个开颅术案例。2001年,山东广饶傅家村大汶口文化遗址392号墓发现一颗5000年前的颅骨,该颅骨上有椭圆形的缺损,有学者就认为这是开颅手术。其缺损边缘的断面光滑均匀,也表明墓主术后长期存活、骨组织得到自然修复。
同样可以作为佐证的是,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中提到一个案例:2500年前的一具新疆男性干尸,腹部有缝合伤口的迹象。这表明,在华佗之前就有古代医师实施外科手术了。郑洪说,在华佗之后,手术案例并不少见。但基本都是类似于切瘤、去疮等体表型小手术。如《晋书·魏咏之传》中有一例修补兔唇的记载:魏咏之,生而兔缺。听说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治疗他这病,便携带礼物“以投仲堪”,最终医生真的为他治好了。魏咏之最后还在殷仲堪之后,做了荆州刺史。
当然,古代典籍中也记载有一些大型手术,但基本都是救治型手术,如元代典籍中就有医生为伤病员缝合肠子的手术。至于医生主动去为病患做大手术进行治疗的记载,则几乎没有。
为何古代手术没有走上现代之路?
中国古代手术,从开颅手术算起,几乎每一步都走在了世界前端:中国第一例有名有姓的解剖在公元1世纪就有记载,西方开展第一例人体解剖的公开演示是在1315年或者1316年;华佗麻沸散的发明,比西方的麻醉剂领先了一千六七百年……
然而,中国古代手术的发展在华佗死后却突然陷入停顿,国外手术的发展终于在19世纪末突飞猛进,进入了现代医学阶段。到了20世纪中期,西方已经具备了做大手术的条件。
西方中世纪的手术是非常野蛮的。比如开颅术,它被用于治疗感官失调或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据《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开颅后,医生在病人脑部涂的药有海盐、胡椒或珍珠粉等“进口货”。这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中世纪稀缺的物质能够治疗各种疾病。而抹在病人头上的药膏,则是各种动物内脏熬制的药膏。16世纪伦敦的医生丹尼尔·奥森布里奇,记载了一次开颅手术的过程:敷上羊羔、母羊、小狗、鸽子的肺熬制的药膏……可是为什么西方医学能在19世纪走出蒙昧,走上现代之路,而中国的古代手术却未能有此机会?
郑洪认为,西方医学的背后有着自然科学知识的支撑。做一台成功的手术需要过三关:出血关、麻醉关和感染关。西方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让过三关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如血型系统的发现,让输血成为可能;麻醉剂的发明,让外科手术变得相对容易;20世纪中期抗菌素的发现,也让手术过了感染这一关。相对来说,中国古代的医生没有类似的自然科学知识做支撑,即便有技术做大手术,也过不了上述三关,死亡率很高。到明朝时期,中医便走上了外科“内科”化之路,即外病内治,多使用汤药、针灸等治疗手段。至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手术,直到科技进步了,才成为可能。
作者:臧磊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