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尼西亚科莫多岛上,栖息着一种生存了4000多万年的生物,那就是科莫多巨蜥。科莫多巨蜥是地球现存最大的蜥蜴,身披鳞片“铠甲”,单看外形给人一种史前怪兽的视觉冲击力。
科莫多巨蜥,人们习惯称之为科莫多龙,仅在印度尼西亚的科莫多岛和附近4个岛上。性情凶猛,还带有毒腺,是顶尖的捕食者,没有天敌,但却濒临灭绝。
01身上披着鳞片“铠甲”,用舌头闻气味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平均体长在2-3米左右,最长的记录约8米。在外观上,雌性与雄性没有明显区别。
就体型看,进食前与进食后差别很大,因为它们的胃容易扩张,就像一个橡胶皮囊,吃了东西就膨胀,看上去比没吃东西前大得多。
浑身黑褐色的皮肤,不仅粗厚,还遍布着鳞片,仿佛长着疙瘩。这种鳞片被称为含有骨内膜的小骨头,就像天然的“铠甲”,在捕猎时,如果被猎物反咬,一点事儿都没有。
科莫多龙的舌头很长,舌尖分叉,总是吐进吐出。那是因为它的嗅觉器官是舌头,一边爬行,一边吐着舌头,检测空气中猎物或腐肉的气味。
它的舌头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漂浮在空气中的气味,在风向的帮助下,能够探测到距离4-9.5公里的腐肉。
科莫多龙全身的结构,都很“刚”,它嘴里还长有60个经常更换的锯齿状牙齿,轻易就能将猎物撕碎。
02用毒液对付猎物,能轻松捕食大水牛
科莫多龙经常活跃在热带草原、森林里,也会出现在海滩、干涸河床等地。在自然界里,不少猎食动物在捕食方面,都要花费不少力气,但科莫多龙则能轻松捕到食物。
科莫多龙体型、利齿有优势,科学家在研究时发现,科莫多龙在捕食水牛、野猪等大型动物时,会采用自身的生物武器。
它们会在猎物水牛的脚上咬一口,受伤的大水牛,惊慌逃跑,科莫多龙也不去追捕。而是等上一段时间后,再不慌不忙地用舌头闻着水牛的气味过去,将重伤或已经死亡的水牛大快朵颐。
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认为,科莫多龙长期食腐,唾液里含有多达70余种细菌,可以,传播疾病,让猎物伤口感染而死。其实,科莫多龙唾液里的细菌,不是毒性的主要来源。
生物化学家布莱恩·弗莱的研究表明,科莫多龙颅骨的MRI扫描显示,它的下颌长有两条毒腺,通过牙齿注射毒液。科莫多龙的毒液属于血液型毒素。
科莫多龙用利齿咬了水牛时,也注入了毒液,就算伤口不深,也会导致血液无法凝结,血管扩张,心脏血压降低,最后流血过多而亡。
如此一来,科莫多龙几乎不费力就能将大型动物放倒,然后再循着气味找过去吃大餐。但它并并不是每次都采用这样的方法,也会追捕一些较小型的动物,用尾巴甩过去就能袭击猎物,还会用锐利的尖爪去撕碎猎物。
03大胃王巨蜥20分钟内吃掉62斤野猪,没有天敌但要防着同类
科莫多龙能轻松捕到比体型比自己大数倍的动物,对食物更是没什么高标准,在它们的食谱里有爬行动物、鸟类、猴子、鹿、野猪、山羊和水牛等,而且还吃得多。
每当有了食物,四周的科莫多龙就会一拥而上,分享食物。但它们进食是有规矩的,通常年长的,或体壮的优先进食,而年幼的科莫多龙,只能吃到没那么好的部位,没办法谁让自己不够强壮呢,如果不甘心想抢着多吃些,可能会遭到尾巴击打。
科学家曾观测到,一条成年的雌性科莫多龙,在20分钟内,将一头大约31千克(62斤)的野猪吃掉。不仅进食速度快,而且吃得多,真是个大胃王。
有时候食物充足,吃饱了还有剩的,就会将剩下的食物埋在沙土里,等到饿的时候再去取食。
这样的科莫多龙十分危险,野鹿、野猪、山羊对它们都是敬而远之,见到就逃,从没有哪个不怕死的敢在科莫多龙面前撒野。
所以说,科莫多龙没有天敌,其他的动物对它造不成威胁,反倒是同类更危险。性情凶猛残忍的科莫多龙,有时候会捕食未成年的同类,就算是自己的后代,也毫不留情。
幼年科莫多龙一般会在树上生活,以求得有更多的生存机会,直到长大才回到地面生活。
04一窝产卵20枚左右,没有雄性伴侣也能繁殖后代
科莫多龙的平均寿命约50年,繁殖能力强,一般在5-8月期间交配,约在9月产卵,一窝能够产卵20枚左右。
雌性科莫多龙会将自己产下的蛋埋在沙窝里,全靠太阳辐射的自然温度孵卵。经过长达7个月的孵化,幼小的科莫多龙出生。
但由于同类相残,幼小的科莫多龙如果不躲起来,很容易遭到成年巨蜥的袭击,所以幼体的存活率并不高。
神奇的是,科莫多龙可以两性繁殖,也能孤雌生殖,也就是说,雌性科莫多龙不需要与雄性交配,也能繁殖后代。
据外媒BGR报道,在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动物园,一只雌性科莫多龙在没有雄性伴侣的情况下进行无性繁殖,生下了3只小科莫多龙。科学家对这3只小科莫多龙进行DNA测试,结果表明是孤雌生殖,它们没有父亲。
研究表明,在雌性科莫多龙体内有2种不同的染色体,分别是W和Z。成年的雌科莫多龙,在繁殖期如果没有与雄性交配,可以在没有受精的情况下生育,发育成健康的新个体。
结语
科莫多龙体型大,实力强,在它生活的岛屿上没有对手,成为一方霸主,顶尖的猎食者。在地球上生存了千万年,如今也因为生态环境的变化濒临灭绝了!
雪灵谷动物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大自然探索、动物学、中国国家地理、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