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研究也历史悠久?

古今中外,无论贵贱贫富,除去处于度日如年苦难日子中的人们,无一不在慨叹人生苦短,却有徒叹奈何。倏忽百年,如白驹过隙,然而,人又十分奢侈地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浪费”在无意识状态的睡眠中。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力量驱使人们不得不如此奢侈呢?

在古代,人们似乎把睡眠当作一种天经地义,并没有做出关于人为什么要睡眠的疑问和思考。关于睡眠最古老的文字记载见于古埃及(约公元前1300年),而且是与发现鸦片作为催眠药物治疗失眠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把睡眠看作是“抑制感知”的“保护性”行为。直到1729年,法国天文学家让·雅克第一个尝试用生物节律来解释睡眠。

到了19世纪睡眠理论开始涌现,最有代表性的有:血管阻塞理论,认为睡眠中大脑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供应不足。毒素积累理论,认为白天活动大脑集聚的胆固醇和二氧化碳等毒素导致脑“中毒”,而睡眠可以“解毒”。另一类理论大致可以归于中枢神经的抑制。

这一时期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基于植物研究的生物节律理论被开始用于解释睡眠。差不多同一时期,引发今天人们高度关注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被描述。然而,有趣的是描述者不是医生,而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

进入20世纪,随着诊断工具的改进和手术方式的进步,睡眠理论更趋于实证的科学化。

“生物钟”理论确立:基于蜜蜂和蚁行为观察、光线和环境对哺乳动物行为影响实验以及下丘脑病变患者昼夜节律紊乱的观察,“生物钟”调控生物昼夜节律的假说被证明。

脑电图等电生理技术被用于睡眠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1937年基于脑电图特征睡眠被分为5个阶段;1953年REM睡眠发现。

关于睡眠的神经化学、神经生理学也快速发展,尤以脑干抑制激活系统研究为重要。

20世纪下半叶,睡眠理论更是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关于人为什么需要睡眠,可以概述为一下几种学说:

睡眠是为了是身体有机会修复和更新老化和死亡的肌肉和其他组织细胞;

睡眠使大脑有机会重新组织和整理回忆,梦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睡眠会降低人体能量消耗,所以我们每天只需要三餐,而不是更多的四餐或五餐。而且,既然我们在黑暗中不能做任何事情,还不如“关闭”身体大部分功能以节约能量。

直至今天,人类虽然尚不能全面确知睡眠机制的全部,但是主要控制机制已经趋于明了:有一首流行歌唱得好,“爱情 不是你想卖 想买就能卖”,同样的,“睡眠 不是你想睡 想睡就能睡”,人体“生物钟”连同几种化学物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控制着人的入睡和觉醒。

我们知道,人体生理功能在一天24小时内有规律地往复循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生物钟”,也称为昼夜节律。有两种驱动力相互作用来控制着人的睡眠节律。

第一个是睡觉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你清醒时会逐渐积累,到了晚上达到峰值,睡意袭来,如果你不想睡身体就会用各种不适,驱使人去睡眠。

传达这一指令的信使是一种被称为腺苷的化合物。研究发现,人处于清醒状态下,脑中腺苷的水平持续升高,达到一定水平就向身体发出需要睡眠的信号。睡眠过程中,人体又能分解腺苷。

腺苷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含氮化合物,又是生物细胞能量转化和利用分子三磷酸腺苷的核心。研究发现,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都能产生腺苷,而且主要是处于活跃区域的脑组织细胞产生,不活跃区域细胞则不产生。因此,认为腺苷浓度的增高提示大脑内能量消耗的增高,警示生物体应该及时“充电”——睡眠。

注射腺苷进入实验动物脑部,也可以诱发生理状态睡眠,更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理论。

研究还发现,千百年来被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提神佳品,咖啡、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之所以能增强人们的觉醒度,正是咖啡因可以阻止腺苷与脑细胞结合。

第二个是人体“生物钟”的作用。人类生物钟节律与周围环境一些因素同步。比如明亮与黑暗,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以帮助身体确定应该保持清醒,还是应该睡眠。例如,大脑的某个区域接收到眼睛传来的光信号,分析光信号的强弱,告诉你现在是白天,还是夜间,帮助身体形成睡眠的昼夜节律。

生物钟对于睡眠的调控是通过释放被称为褪黑素的化学递质来实现的。研究发现,天黑时,身体开始释放褪黑激素,血液中褪黑激素的量在晚上某个时间点达到一高峰,这个峰值告诉身体应该睡眠了,同时它又能使人感觉到昏昏欲睡。

由于褪黑素的分泌与黑暗有关,因此人晚上如果处于诸如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或一个非常明亮的闹钟等明亮的人工光照环境,可以破坏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使你难以入睡,这也是有的人在明亮环境中难以入眠的原因。

当太阳升起时,身体会释放皮质醇等肾上腺皮质激素,这类激素的分泌是为你醒来活动做准备。人们在困倦时往往采取各种方法才刺激保持清醒状态,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睡意袭来的司机采用开大收音机音量、开车窗、开空调等,这些措施实质上是通过各种刺激使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来达到暂时保持觉醒的状态。我们知道,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可以改变人体的生理代谢,刺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所以这些措施对于人体有害无益。

当然,睡眠觉醒转换机制涉及脑内更多组织结构和生物活性物质,不赘述。

年龄与睡眠节律:

人体生物钟节律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掌握人体睡眠的昼夜节律,有利于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和婴幼儿需要更多的睡眠。新生儿每天睡眠16小时以上,学龄前儿童白天则需要额外的小憩。

婴幼儿往往在傍晚就需要入眠;青少年晚上入睡时间通常晚于婴幼儿和成人,而是更“喜欢”在早晨获得更多的睡眠时间,原因就在于,青少年褪黑激素的峰值时间要晚于其他年龄阶段人群,这也正是青少年“爱好”晚睡晚起,更喜欢在早晨睡懒觉的原因。从这种意义上说,国内中小学的作息安排不尽合理,尤其是曾经的早自习是违背这一规律的,结果就是很多中小学生会在课堂瞌睡。

老年人往往“喜欢”早睡早起,夜间睡眠可能少于他们的年轻时代,但是总的睡眠需求并不减少。所以,老年人也需要适当的日间小憩。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睡眠的模式和类型,新生儿更多的时间处于REM睡眠,NREM 睡眠阶段占时比率在儿童早期达到峰值,进入青春期后然后急剧下降,随着人年龄的增长继续下滑。这也是为什么婴幼儿在睡眠中通常不“安分”,常常被发现挤眉弄眼、伸胳膊蹬腿,而随着年龄的增大,青春期后人们的睡眠越来越老实,相应的梦却越来越多的原因。

睡眠不是你想睡,想睡就能睡。那么,是不是你不想睡就可以不睡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睡意来袭,你当然可以凭借你的意识在一定时期内来强行保持清醒状态,但是身体会用各种不适一次一次地提醒你应该入睡。如果,你仍然坚持,那么“睡神”将会发出“诅咒”,并给与你“惩罚”。